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奥逊·威尔斯
释义

奥逊·威尔斯(OrsonWelles),1915年5月6日生于美国威斯康辛,1985年10月10日逝世于洛杉矶,集演员、导演、编剧、制片人等多种角色于一身的电影天才。作为演员,他参与了一百多部电影(包括配音);作为编剧,他写了42个剧本;作为导演,他执导了近40部影片。1975年,AFI授予威尔斯终身成就奖,不过,奥逊·威尔斯对于电影的贡献,令无数后人仰望,这远远胜过任何荣誉。

基本资料

姓名:奥逊·威尔斯 Orson Welles

国籍:美国

生卒:1915.5.6-1985.10.10

成就:

作为演员,他参与了一百多部电影(包括配音);作为编剧,他写了42个剧本;作为导演,他执导了近40部影片。1975年,AFI授予威尔斯终身成就奖,不过,奥逊·威尔斯对于电影的贡献,令无数后人仰望,这远远胜过任何荣誉。

他的一生就像一部传奇,他的电影改变了历史。奥逊·威尔斯是美国历史上一位罕见的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电影家。迄今为止,所有从事严肃电影事业的导演、演员,恐怕仍然不敢正视这位空前绝后的“巨人”。 因为有奥逊·威尔斯,我们愿意相信,这个世界上真的有“电影天才”的存在。

生平

1915年5月6日生于美国威斯康辛。 1985年10月10日威尔斯在洛杉矶因心脏病逝世。

1、早年生活(1915-1935) 2、剧场和广播(1936-1939) 3、在好莱坞(1940-1948)4、在欧洲(1948-1956)5、回到好莱坞(1956-1959)6、再赴欧洲(1959-1970) 7、在美国的晚年时期(1970-1985)

巨星之路

1915年5月6日生于威斯康星州基诺沙,1931年以来担任演员,1934年后为广播电台演出。

1938年,根据H.G.威尔斯的原作演出广播剧《宇宙的战争》。

1941年导演:《公民凯恩》(编剧与台词:奥逊·威尔斯与曼凯维茨,摄影:G.托兰德,主要演员:奥逊·威尔斯,J.柯顿,A.摩尔海德,D.科明戈尔、E.斯劳奈)。1942年:《安倍逊大族》(根据B.塔金硕的小说改编,改编、编剧与台词:奥逊·威尔斯,摄影:柯尔迭斯,主要演员:J.柯顿,T.贺尔特,D.柯斯迭罗,A.摩尔海德)。

1944年:《千真万确》(于拉丁美洲,彩色片,未完成););《简爱》(根据夏洛蒂·勃朗特小说改编,导演:Robert Stevenson,主演:奥逊·威尔斯、琼·芳登、玛格丽特·奥布赖恩)。

1946年:《陌生人》(主要演员:奥逊·威尔斯,L.扬格,E.G.鲁宾逊)。

1947年:《上海小姐》(编剧:奥逊·威尔斯,根据舍尔伍德·金的小说改编,摄影:查尔斯·劳顿,主要演员:奥逊·威尔斯,丽塔·海华丝,E.斯劳奈)。

1948年:《麦克白》(编剧:奥逊·威尔斯,根据莎士比亚原作改编,作曲:J.伊贝尔,摄影:J.L.鲁塞尔、J.诺兰)。

1952年:《奥赛罗》(在意大利与摩洛哥,编剧:奥逊·威尔斯,根据莎士比亚的原作改编,摄影:布雷兹,阿尔多,G.方托,T.福西,布景:特罗纳,主要演员:奥逊·威尔斯,S.克鲁梯埃,M.麦克利亚摩伊尔)。

1955年:《阿卡汀先生》(于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编剧、布景与服装:奥逊·威尔斯,主要演员:奥逊·威尔斯,M.雷德格拉夫,A.塔米洛夫,M.阿育尔,苏兹、福隆,P.范·埃克,G.阿斯兰,K.普拉克西努)。

1958年:《邪恶的接触》(于美国,编剧:奥逊·威尔斯,根据W.马斯特逊的小说改编,摄影:R.梅梯,主要演员:奥逊·威尔斯,Ch.海斯登,J莱伊)。

1957—1958年摄制电视片:《堂吉诃德》,在1966年尚未摄完。

1962年:《审判》(根据卡夫卡的原作改编,主要演员:A.佩尔金斯,J.莫罗,R.施奈德,A.塔米洛夫,S.福隆)。

1966年:《福斯塔夫》(根据莎士比亚的戏剧《亨利四世》改编)

1968年:《一个永垂不朽的故事》(主要演员:让·莫罗,奥逊·威尔斯等)。

1968年:《航行推算》(未完成)。

生平

早年生涯

奥森·威尔斯是一个富裕之家的次子,他父亲RichardHeadWelles是有所成就的发明家,母亲BeatriceIves是钢琴师。威尔斯在这个信奉罗马天主教的家庭长大,十八个月的时候,就有心理学家宣称这是个天才,母亲教他读莎士比亚作品,从小又练习绘画、钢琴和小提琴。他还从父亲的公司里学会了魔术杂耍的本领。

威尔斯6岁那年,父母离婚,他随母亲迁往芝加哥,1924年,母亲去世。威尔斯的父亲后来成为一个酒鬼,带着他周游列国,所到之地包括中国的上海。父亲于1930年去世,那年威尔斯15岁,他对父亲始终怀有一份愧疚感,认为自己无视他的存在,背叛了他,这一直伴随着他一生。之后,MauriceBernstein成为威尔斯的监护人。

中学时代的威尔斯受到校长RogerHill的器重和影响,是在那段时期,他开始创作、执导舞台剧。

不过威尔斯叛逆的个性使他拒绝了监护人送他入大学深造的计划,他带着父亲留下的小笔遗产,只身前往爱尔兰,立志想做流浪画家。在爱尔兰他结识了一个女子,他们曾商量给将来的孩子取名“Rosebud”,不过这段恋情很快无疾而终。威尔斯去往都柏林,1931年,威尔斯找到都柏林GateTheatre的负责人,吹嘘自己是百老汇明星,虽然没人相信他,但剧场经理颇为欣赏他的功底,让他留在了剧团中。他在那里成为一名成功的舞台剧演员。在经历了和剧院两个女老板争风吃醋的绯闻后,他转赴西班牙,这次想做一个惊悚小说作家,可却阴差阳错成了斗牛士。显然,他的身体并没有头脑那么灵敏。西班牙的惨痛经历是一个信号,我们可以看出贯穿威尔斯一生的悲剧就是——他拥有无与伦比的才华,却又有严重的自我毁灭倾向。这种斗争无时无刻不在他体内上演,在他将来的电影创作历程中可以清楚地发现这种冲突。

应该注意的是,威尔斯这段传奇的经历,全部发生在他几乎年未满二十的青少年时期。

演艺初期

结束了欧洲游历,威尔斯回到美国,他很快就真的打入了百老汇,他甚至参加了KatherineCornell公司的全国巡演,他的快速窜红吸引了制作人约翰·豪斯曼的注意。1934年,威尔斯又涉足了广播剧,结识了一大帮后来水星剧团(MercuryTheater)的伙伴。这一年,威尔斯与社交名媛、女演员VirginiaNicholson结婚,后育有一女。也在这年,威尔斯和妻子一起拍了部8分钟的短片TheHeartsofAge,虽然微不足道,但从这部短片中不难发现威尔斯此后电影生涯中的美学趣味,包括倾斜、不稳定的构图,带有压迫感的人物特写。

1936年,作为罗斯福新政的一部分,联邦剧场计划让一些失业已久的剧场工作者找到了工作,威尔斯受雇于约翰·豪斯曼,最早的一出戏是个扶助黑人的计划,威尔斯面对几乎全套的黑人阵容,于是排了一出《麦克白》。这出戏大获成功并进行了全国巡回上演。这个事件后来被认为是美国黑人舞台剧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20岁的威尔斯被戏剧圈内捧为天才。《麦克白》的大获成功之后,威尔斯陆续排演了《浮士德》和讽刺剧HorseEatsHat。

1937年,威尔斯导演了另一出非常成功的戏,MarcBlitzstein的工人题材戏TheCradleWillRock,出于对左派势力的担忧,政府百般阻挠这部戏的上演,但威尔斯和豪斯曼克服重重困难,再一次获得轰动。

1937年的夏天,22岁的威尔斯和35岁的约翰·豪斯曼在纽约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水星剧团。他们的身边很快聚集了一些杰出的人才,包括阿涅丝·穆尔黑德、约瑟夫·科顿、乔治·库勒里斯、RayCollins、FrankReadick、EverettSloane、EustaceWyatt、ErskineSanford、伯纳德·赫曼等,其中许多人,后来为威尔斯工作多年,成为他可靠的班底。

水星剧团的第一部戏是莎士比亚作品《裘力斯·凯撒》,威尔斯加入了对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讽刺和影射,上演后大获成功。

同时,威尔斯在电台也十分活跃,起先是广播剧演员,后来陆续担任制作人和导演。他在CBS的广播剧中扮演过哈姆雷特。他的广播剧作品还有《悲惨世界》。

真正让他扬名立万的,是那部自《世界大战:火星人进攻地球》的著名广播剧。1938年10月30日晚8点,广播员以新闻记者的方式,使用戏剧纪录片(docu·drama)的手法,模仿现场报道的口吻向听众播报火星人正在入侵地球,大肆屠杀人类,国民警卫队统统被火星人部队歼灭,总统已经宣布美国进入紧急状态。无数听众都对此信以为真,纷纷出逃,尤其在美国东岸一带,人们哭天抢地,乱作一团。

这起事件,是美国广播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天才之作,据统计,当时有上百万人对此节目深信不疑,产生全国性严重恐慌,经济损失难以计数。威尔斯却由此一夜成名,第二天登上所有报纸的头版头条。

好莱坞时期

广播剧《世界大战》为威尔斯打开了好莱坞的大门。雷电华(RKO)给了他一纸无比优厚的合约,甚至包括影片的最终剪辑权——在大制片厂时代的好莱坞,极少有导演能够拥有这一权力!1964年接受《电影手册》记者的访问时,威尔斯承认,那是一个导演在好莱坞体系下前所未有的“绝对权力”。他把雷电华当作自己的仙纳都(Xanadu),仿佛可以自由支配一切。

威尔斯打算改编约瑟夫·康拉德(JosephConrad)的小说《黑暗之心》作为开端,他甚至设计好了主人公的主观视点贯穿整个冒险之旅,但在预算做出来后,雷电华公司开始冷静下来,拒绝了威尔斯这个必然耗资巨大的要求。然后威尔斯提议拍NicholasBlake的反法西斯小说TheSmilerwiththeKnife,同样没有通过,据威尔斯说,是因为公司高层对他选定的女一号LucilleBall没有信心。

由于一直无法找到能令各方满意的题材,威尔斯很担心雷电华会对他信心动摇,他抓紧时间,和编剧曼凯维支(此前为威尔斯写过广播剧TheCampbellPlayhouse)酝酿出一个故事,开始命名为《约翰·Q》(JohnQ),后来改叫《美国人》(American),雷电华的老板乔治·沙弗拍板改成《公民凯恩》。

曼凯维支的创意来自威廉·伦道夫·赫斯特的生平,他的情妇玛丽恩·戴维斯和赫斯特是好朋友,当然主角也有部分RobertMcCormick和JosephPulitzer的影子。威尔斯的主意是从多个人的角度,来分别展现主角的不同侧面,他驱使曼凯维支按照自己的想法写下剧本,豪斯曼在剧本完成过程中也有一定功劳。威尔斯在曼凯维支剧本基础上至少加了三场戏,又大改一通,主角凯恩的童年部分是来自威尔斯的自身经历。

影片的摄影师则是当时业内首屈一指的格·托兰,担任剪辑师的是日后成为大导演的罗伯特·怀斯。演员中有部分是水星剧团的老班底。消息走漏到赫斯特处,他指使旗下八卦作者LouellaParsons展开调查,最后确认影片确实是根据赫斯特生平展开,令他对这部电影的拍摄十分不满。他动用手中的媒体,抵制雷电华和这部影片,甚至威胁将好莱坞制片厂头脑们大多是犹太人这一事实公诸于众,此时,其他制片厂联合向雷电华提出开价买下拷贝。在威尔斯的坚持下,雷电华拒绝了,最终影片得以上映,虽得到非赫斯特阵营的影评人赞扬,但商业上的失败已经无法避免。在奥斯卡奖上,尽管《公民凯恩》一举获得九项提名,不过最终仅揽下最佳原创剧本奖。

1944年,威尔斯执导了一出新的广播剧。1945年,他和ClaudetteColbert出演悲情片TomorrowIsForever。尽管不愿有人请他做导演,但他作为一个优秀演员的名声却在好莱坞得到了认可。期间,除了继续广播剧的工作,他还为《纽约邮报》撰写谈政治与好莱坞的专栏。

威尔斯在二战结束后执导了一部有关追捕纳粹战犯的黑色惊悚片《陌生人》(TheStranger)。按照他的原意,是让老搭档阿涅丝·穆尔黑德出演FBI特工的角色,而制片方断然拒绝,他们找来华纳兄弟公司专演黑帮片的老牌奸角EdwardG.Robinson取而代之。

1947年威尔斯为哥伦比亚公司拍摄《上海小姐》(TheLadyfromShanghai)。这部电影由威尔斯和他当时的妻子丽塔·海华丝联合主演。威尔斯剪短海华丝的头发并漂成白色,这引起各方很大的争论。哥伦比亚公司的老板哈里·科恩在创作上向威尔斯下了许多命令,因为丽塔·海华丝在之前拍的影片中唱歌反响不错,所以勒令插入一段唱歌的场景,又为了让女明星光彩照人,所以一定要加上若干特写镜头。不止如此,公司硬性指定的作曲家令威尔斯极为不满,而影片结尾装满镜子的房间那场戏原本是不打算配乐的,但片厂根本对威尔斯这一意图置若罔闻。影片完成后的导演版本约为155分钟,对发行来说显然太长,所以被剪成87分钟就不是什么意外的事情了。就这样,《上海小姐》总算拍成,而哈里·科恩又担心这部片子会毁掉他的明星,决定将其暂时冷藏,最后推迟发行一年。

1948年,威尔斯终于说服RepublicPictures让他执导低成本电影《麦克白》(Macbeth),这次他应制片厂要求剪掉了20分钟,但票房依然失败。

欧洲时期

1947年,灰心失意的威尔斯离开美国,表面的说法是他为了选择自由,但根据后来确凿无疑的证据显示,在赫斯特阵营的长年鼓噪渲染下,FBI相信他是共产主义者,于是对他展开调查,威尔斯已被列入好莱坞的黑名单,这或许是他离开美国的主要原因。

到意大利拍摄《奥塞罗》(TheTragedyofOthello:TheMoorofVenice),相比前作,首先此片由威尔斯的水星公司独家制作,无疑导演将自主权牢牢抓在手里;另外,《奥塞罗》拍摄周期足足达到三年,显然是呕心沥血之作。这一时期,威尔斯的电影生涯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为了不受大制片厂的制约,他不停地接拍其它导演的影片,赚取片酬以供拍摄自己的电影。此后三十年,都始终无法摆脱这种处境。在《奥塞罗》拍摄期间,他演了四部电影,最杰出的是卡罗尔·里德执导的《第三人》(TheThirdMan,1949年)被英国电影学院(BFI)评为英国影史百大佳片第一。威尔斯在片中亮相不多,但极为惊艳,尤其是那段亲自编写的关于博尔吉亚家族与布谷鸟钟的台词脍炙人口。

《奥塞罗》明显比《麦克白》更加成功,在戛纳国际电影节大受欢迎,获得最高奖,但直到1955年才在美国上映。本片在表演上可圈可点,但过于浓厚的舞台剧形式,削弱了电影本身的力量,部分大场面由于技术条件所限也略显业余,所以《奥塞罗》仍非威尔斯最成功的文学经典改编之作。在之后的电影生涯里,威尔斯未停止将经典文学作品搬上银幕,他从五十年代就开始筹划改编他最喜爱的小说《唐吉诃德》,直到七十年代才动工拍摄,但一直没有真正完成。

1950年,威尔斯在英国找工作,在《第三人》催生的HarryLime广播剧大获成功后,他陆续制作了几个系列的广播剧。1953年威尔斯短暂回到美国主持CBS的电视节目,期间国税局专员对他进行寸步不离的监视,威尔斯在节目结束后再赴英国。

下一次导演的机会于1955年来到,影片Mr.Arkadin的制片人是威尔斯在政治上的导师LouisDolivet。此片拍摄的足迹遍及法国、西班牙、德国和意大利。这部影片后来被公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同年,威尔斯为BBC电视台导演了两套电视剧集。

重回好莱坞

1956年,威尔斯回到好莱坞,主持了一些电视和广播节目。这次他在美国呆了三年。

在威尔斯重回美国的三年间,他最重要的作品是《历劫佳人》(TouchofEvil)。

1957年,威尔斯刚好为环球公司拍好一部名为《影中人》(ManintheShadow)的惊悚片,他重写了剧本中关于自己角色的场景,令公司大感满意,决定与他继续合作,但谁也不会认为他还适合坐到导演的椅子上,因为此前一次次惨重的票房失败早已给好莱坞留下了恶劣的印象。

新片暂定名为《邪恶勋章》,男一号是大明星查尔顿·赫斯顿,令赫斯顿愉快地接下这个角色的原因是出于一个误会,他以为威尔斯会执导这部新片,孰料并非如此,于是他建议,干脆让威尔斯来导演算了。此时环球公司高层中赏识威尔斯的人起了作用,威尔斯顺利得到了这个机会,虽然预算少得可怜,但想想若能借此证明自己在好莱坞体系中真有挣钱的能力,那也值得一试。在《历劫佳人》的拍摄期间,威尔斯使尽了自己的一切手段来与制片人搞好关系。果然,他的努力见了成效,环球甚至和威尔斯已经谈妥了接着一连五部电影的片约。但是,一切都毁在了剪辑的阶段。环球公司在制造出自己这份时长为93分钟的《历劫佳人》后,也不知接下来如何是好,搁置数月,然后草草发行,甚至没有为影评人举行试映,影片的失败结局可想而知。

但随着时光推移,许多电视台、电影团体经年累月一次又一次的放映此片,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历劫佳人》超越时代的杰出。重新恢复《历劫佳人》的原貌,成为许多忠实影迷和部分业内人士的梦想。首先是在70年代,UCLA的罗伯特·爱泼斯坦(RobertEpstein)向环球公司索要一份拷贝用作学院内部放映,却意外发现这个版本长达108分钟,他欣喜地认为找到了失落的威尔斯原版。不过经考证得知,这只是当年制片厂的内部试映版,其中相当多镜头并非奥森·威尔斯本人拍摄。环球在八十年代发行该片录影带的时候,也无意请回当时尚在世的威尔斯纠正多年前的错误,还经典以原貌。所以,市面上始终没有能准确反应导演原始意图的版本存在,失望之情又延续了十多年。

真正的突破出现在1992年,《芝加哥读者》的著名影评人JonathanRosenbaum在《电影季刊》上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文中大幅引用了威尔斯那份备忘录中的文字;因主持修复冯·施特劳亨的《贪婪》(Greed)而在业内声望卓著的制片人Schmidlin偶然读到了这片文章,就动了重剪《历劫佳人》的念头,于是他请来好莱坞的头牌音效师与剪辑师,多次奥斯卡奖得主WalterMurch,以及录音师BillVarney、PeterReale和环球公司的画面修复专家BobO'Neil,在JonathanRosenbaum的协助下,着手《历劫佳人》的修复与重剪,他们尽可能忠实于威尔斯的备忘录手稿,首先去除开场长镜头上干扰观众注意力的字幕和音乐,再按威尔斯所阐述的,着力刻画昆兰这个混合着高傲与粗野,果断与哀伤的腐败警长形象悲剧性的灭亡——将之还原成威尔斯一贯所执迷的典型“浮士德”故事,讲述灵魂的出卖与堕落。全新版《历劫佳人》在1998年面世,长度为111分钟,也被称为“导演剪辑版”。但威尔斯亲手完成的版本已经无人可以知道是什么模样。

《历劫佳人》之后,威尔斯在接下来的一年中出演了几部影片,有TheLong,HotSummer(1958)、Compulsion(1959),他显然对回到好莱坞的生活并不满意,于是决意重回欧洲。

再赴欧洲

回到欧洲后,威尔斯断断续续在继续《唐吉诃德》的拍摄工作。1959年,他在意大利和香港演了两部电影。

1960年,他在法国和南斯拉夫又演了两部电影,同时他回到当初呆过的都柏林GateTheatre,排了一出舞台剧。这部舞台剧将莎士比亚的五部历史剧融为一体,为的是将焦点对准本来的配角,现在的主角——福斯塔夫,这并不是威尔斯第一次想这么做。1939年,威尔斯已经写好了《五个国王》的剧本,将莎士比亚的《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理查三世》冶为一炉。但当时失败了,所以这个计划一直搁置,成了他的心结。此次重新命名为《午夜钟声》(ChimesatMidnight)在爱尔兰登台上演。

同时,他终于完成了《唐吉诃德》的前期拍摄,但后期却一做几十年,到他去世也没有真正完成。1992年,西班牙导演JessFranco根据威尔斯留下的部分底片剪出了一个版本上映,并没得到好评。

1961年,威尔斯为意大利电视台导演了一部电视剧。1962年,威尔斯改编了卡夫卡的《审判》(TheTrial),此片辗转拍摄于欧洲各国,由安东尼·珀金斯主演。那段时期,他认识了女演员OjaKodar。1965年,威尔斯终于把《午夜钟声》搬上银幕,他亲自饰演的福斯塔夫极为成功。当年50岁的他,尚未中年发福,须得将衣服垫厚并化老妆才能接近福斯塔夫的形象。二十多年后,威尔斯无须任何乔装便活脱脱一个福斯塔夫。

1966年,威尔斯为法国电视台导演了电视片TheImmortalStory,后来在法国的电影院也上映过,颇受欢迎。时隔四年,威尔斯与OjaKodar重逢,两人在生活上和电影上就再也没有分开。

在电影生涯的后期,威尔斯的成功总是转瞬即逝,他的大部分时间消磨在各种各样的好片、烂片里,无休止地充当配角、龙套、旁白。多数时候,威尔斯往返于欧美两地,这期间也曾和一些较为重要的欧洲导演合作,例如AbelGance、HerbertWilcox、JulienDuvivier、SergeiBondarchuk、ReneClement、ClaudeChabrol;较重要的美国导演,像JohnHuston、FredZinnemannNicholasRay、RichardFleischer、JackArnold等等。

威尔斯并非没有遇到令事业起死回生的机会,科波拉和派拉蒙在替《教父》(TheGodfather)中的维托选角时,也曾考虑过威尔斯。他的年龄、体态、嗓音、演技无疑不是上上之选,但科波拉经过反复权衡之后,仍选择了马龙·白兰度,结果起死回生的人就成了白兰度。

几年后,威尔斯又获邀为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StarWars)中的黑武士配音,这次,却是他主动拒绝了。还有次机会,科波拉筹拍《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Now),本来库尔兹上校角色非他莫属。科波拉起初属意威尔斯饰演库尔兹上校,但最后又一次选定曾合作过的马龙·白兰度,令威尔斯再度与黑暗魔王的角色失之交臂。

在威尔斯潦倒的晚年里,新好莱坞的后起之秀们仍对前辈给予极高尊重。他在迈克·尼科尔斯《第22条军规》(Catch·22)中出演准将,并结识了新锐导演彼得·博格丹诺维奇,两人一见如故,从此结为忘年之交,博格丹诺维奇此后更成为威尔斯的代言人。威尔斯终身未写自传,但他和彼得·博格丹诺维奇曾进行长时间的对谈,后来出版的《我是奥森·威尔斯》(ThisisOrsonWelles)是了解威尔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1969年威尔斯授权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使用自己的名字建立一座电影院——奥逊·威尔斯电影院,直到1986年。

晚年时期

因为一直收到美国电视台和制片厂的邀约,加上欧洲的小报不放过他和OjaKodar的私人关系,威尔斯毅然放弃了《唐吉诃德》的剪辑,于1970年回到美国。

他不再为大制片厂工作,只是参与一些小投资的电影和电视拍摄,他还发现自己成了脱口秀的红人,这段时期他的主要经历集中在完成TheOtherSideoftheWind的摄制,一共花了六年,但最终也未完成。许多曾帮助过他的前辈、晚辈一起出现在其中,影片讲述年老失势的导演拍片所遇到的重重困难,不过是威尔斯自身经历的再现。为这部影片,威尔斯自己掏了1百万美元,又从一家巴黎的伊朗公司筹到1百万美元,这家公司的老板是当时伊朗国王的妻弟MedhiBoushehri,在拍摄过程中,一个西班牙投资人卷走了约25万美元并消失。伊朗公司答应补上资金缺口,但也因此得到了影片80%的版权,他们最终拒绝威尔斯剪辑影片。与此同时,伊朗国内爆发了革命,国王下台,影片的拷贝落入新政府手中,这部电影从此离开了威尔斯。时至今日,还有许多人在为这部影片的命运而努力,威尔斯晚年的挚友PeterBogdanovich为此奔走了20多年,2006年10月初,PeterBogdanovich称“事情现在进行得比较顺利,两三个月内会有确切的消息发布。”1971年,他导演了一个较短的版本的MobyDick,最后没有完成。同年,AMPAS授予他荣誉奖。威尔斯假装不在洛杉矶,请JohnHuston代领。JohnHuston批评了AMPAS这个假惺惺的奖项。

1973年,威尔斯完成FforFake。

1975年,刚成立几年的AFI授予威尔斯终身成就奖,他在典礼上放映了两段即将完成的TheOtherSideoftheWind。

1979年,威尔斯拍了关于摄制Othello一片的谈话纪录片FilmingOthello。这是为西德的电视台拍的,后来也在影院上映过。

70年代末,威尔斯出现在一些电视商业广告中,比如一个酒的广告就十分有名。

晚年的威尔斯除了在电视节目中露面外,他无法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开拍手中写好的大量剧本。此外,他也在洛杉矶的几所电影学校讲课。

1985年10月10日,威尔斯死于心脏病。虽然他生前曾表示不愿火化,但在妻女的主持下,遗体还是被火化,骨灰最终埋葬在西班牙一位朋友家中的枯井里。

艺术成就

新浪潮的导师安德烈·巴赞说过:“对奥逊·威尔斯来说……(技巧)不仅仅是一种处理摄影机、布景和演员的方法(导演方法),它揭示出故事的真正性质。正是这种技巧使电影艺术进一步偏离戏剧艺术,变成叙事多于演出。的确,就像在小说中一样,重要的不仅仅是对话、明晰的描述……而是透过语言呈现风格,从而创造意义。”

电影语言:他会尝试了许多新奇的电影语言,常常采用了对商业电影来说非常“前卫”的说故事手段,他会在同时发生的几个场景之间来回跳跃,整个故事以非常零碎的片断方式呈现,还有夸张的广角镜构图,大量的实地夜景,前所未闻的声音表现形式,对人物类型大胆的颠覆。影像:他的电影中大量使用一些革新的技术,例如景深镜头,让大全景和大特写同时清晰地出现在同一个画面里;明暗对比的摄影、装天花板的布景;摄影机犹如幽灵般自如的运动;有时又会固执地原地不动;在场面调度上,人物在画面的行动富有创意。强列的造型感、形式上的大胆尝试、色调上的浓厚个性(虽然在风格上带有过多的表现主义色彩),在当时都可以说是超级前卫的。甚至他对音响的研究也令人惊叹。

表演:奥逊·威尔斯本人就是一位伟大的演员,他的电影很多是跟随他多年的“水星剧团”的成员主演,具有深厚的表演功力和彼此配合的默契。

人物:奥逊·威尔斯最拿手的就是叙述家庭故事。当时的好莱坞影片多愁善感、稚气十足,倒也对写家庭题材颇为偏爱,但奥逊·威尔斯的家庭观念和米高梅公司经理的观念几乎毫无相似之处。在威尔斯的作品中,父亲、儿子、叔叔、姑姑都是占有欲很强的人物,主要角色总是有感情创伤的。

题材:古典名著、悬疑惊悚片、社会写实、人物传记居多。

奥逊·威尔斯电影的“自传”印记

l 1946年7月《公民凯恩》在巴黎首映的时候,安德烈·巴赞还是一位青年评论家。巴赞正确地指出:“归根结蒂,《公民凯恩》和《安巴逊家族》可能是一场童年时代的悲剧。”《公民凯恩》的情节显然是反映了威尔斯青年时代的感情经历。他在少年时代随着父亲和母亲先后到过欧洲、中国和牙买加。他母亲在一次旅行途中去世,奥逊那时刚刚八岁,正是小查理·福斯特·凯恩被迫同他母亲分离的年龄,正如安德烈·巴赞所说:“一直到死,对(《公民凯恩》中)这副雪橇的下意识回忆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因为在他生活道路的开端,当他向那个银行家猛击过去的时候用得不正是这副雪橇吗?就是这个银行家的到来迫使他中断了在雪上的嬉戏,迫使他离开了母亲的庇护;就是这个银行家的到来把他从他的童年时代诱拐,把他造就成为公民凯恩。”

l 如果来考察威尔斯电影生涯中主演并导演的角色,会发现相当多角色的命运与他本人的经历极为相似,凯恩(Kane)、迈克尔·奥哈拉(Michael O'Hara)、查尔斯·兰金(Charles Rankin)、弗兰兹·金德勒(Franz Kindler)、谢里夫·奎林(Sheriff Quinlin)、福斯塔夫甚至包括奥塞罗——都在心理意义上是个失败者,哪怕他们在表面上看来可能强大无比,最后的结局仍然是彻底的坍塌毁灭,这便是威尔斯自身的写照。他过强的统治欲望和常人难及的天赋恰恰是不容与时代和毁灭自己的根源。

威尔斯和好莱坞体制

威尔斯在电影手法上是永不疲倦的革新家,但是电影史上从未有一个天才像奥逊·威尔斯这样多灾多难,自执导了划时代的影片《公民凯恩》后,几乎他所有的作品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磨难,制片人对他的作品横加干涉、擅自把影片剪辑得乱七八糟,还口口声声说这是为了让观众看明白。从40年代末开始,威尔斯为了不受大制片厂的制约,他不停地接拍其它导演的影片,赚取片酬以供拍摄自己的电影,在整整三十多年里,都始终无法摆脱这种处境。

左右威尔斯一生的外部力量有三种,一方来自好莱坞的权势人物,比如赫斯特及相关力量;一方来自公众,威尔斯的可悲之处在于他的作品始终无法吸引大量观众入场,获得商业时代在电影界立足的基础——票房,这又导致他不会受第一种力量的青睐;第三方来自评论界,以巴赞为代表的欧洲影评人率先“重新认识”威尔斯,他高度评价威尔斯是“20世纪美国的文艺复兴人士”,盛赞威尔斯是那种追求只存在于艺术创作之中的圣杯的艺术家。然而自评论界获得的声誉并无助于他再获得像《公民凯恩》那样拍片的机会。特吕弗说:“(威尔斯)真正的悲剧在于30年来他花了那么多时间同权力无边的制片人打交道,他们请他抽雪茄烟,却连一百英尺的胶片都不舍得给他。”

例如:在《历劫佳人》的拍摄期间,威尔斯使尽了自己的一切手段来与制片人搞好关系。果然,他的努力见了成效,环球甚至和威尔斯已经谈妥了接着一连五部电影的片约。但是,一切都毁在了剪辑的阶段。在制片厂的一手操纵下,剪出了另外一个面目全非的《历劫佳人》。这期间的操作,奥森·威尔斯不被允许进入剪辑室,完全被排斥在外。当他看到自己的心血经过加工之后的新版,不由得大为震惊,急怒之下的威尔斯奋笔疾书,草就一份长达58页的备忘录,痛斥环球对导演权力的践踏,历数他们低级无能的窜改,并指出,应该如何剪辑才是最正确的。这份备忘录抵达环球公司总裁Edward Muhl的办公桌后的结果,如同泥牛入海,事件没有任何转机。环球公司在制造出自己这份时长为93分钟的《历劫佳人》后,也不知接下来如何是好,搁置数月,然后草草发行,甚至没有为影评人举行试映,影片的失败结局可想而知。但随着时光推移,许多电视台、电影团体经年累月一次又一次的放映此片,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历劫佳人》超越时代的杰出。重新恢复《历劫佳人》的原貌,成为许多忠实影迷和部分业内人士的梦想。

评价

威尔斯认为“历史是短暂的”。生活在20世纪也好,18世纪也好,其实和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并没有什么太大差别。《电影手册》影评人让·杜马其(JeanDomarchi)称威尔斯为“来自十六世纪的人”,把他比作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和蒙田。威尔斯不置可否,却说如果让他自由选择生活在某一个时代,他会选择十二世纪。

他一生的悲剧就是一个中古世纪的骑士的悲剧。如果塞万提斯笔下的唐吉诃德,威尔斯永远不合时宜。他向比他强大得多的体制挑战,结果必然遍体鳞伤。

如果来考察威尔斯电影生涯中主演并导演的角色,会发现相当多角色的命运与他本人的经历极为相似,凯恩、迈克尔·奥哈拉(MichaelO'Hara)、查尔斯·兰金(CharlesRankin)/弗兰兹·金德勒(FranzKindler)、谢里夫·奎林(SheriffQuinlin)、福斯塔夫甚至包括奥塞罗——都在心理意义上是个失败者,哪怕他们在表面上看来可能强大无比,但都并不是自己所幻想成的那样,他们最后的结局是彻底的坍塌毁灭。从一方面看来,这便是威尔斯自身的写照。他过强的统治欲望和常人难及的天赋恰恰是毁灭自己的内在动力。可以这么说,左右威尔斯一生的外部力量有三种,一方来自好莱坞的权势人物,比如赫斯特及相关力量;一方来自公众,威尔斯的可悲之处在于他的作品始终无法吸引大量观众入场,获得商业时代在电影界立足的基础——票房,这又导致他不会受第一种力量的青睐;第三方来自评论界,以巴赞为代表的欧洲影评人率先“重新认识”威尔斯,他高度评价威尔斯是“20世纪美国的文艺复兴人士”,盛赞威尔斯是那种追求只存在于艺术创作之中的圣杯的艺术家。然而自评论界获得的声誉并无助于他再获得像《公民凯恩》那样拍片的机会。特吕弗说,“(威尔斯)真正的悲剧在于30年来他花了那么多时间同权力无边的制片人打交道,他们请他抽雪茄烟,却连一百英尺的胶片都不舍得给他。”

在英国电影刊物《画面与音响》每隔十年的史上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评选中,威尔斯和《公民凯恩》几乎总是双双位居第一。

佳片赏析

公民凯恩

Citizen Kane (1941)

《公民凯恩》是美国和世界电影发展史中的里程碑,在奥斯卡奖上《公民凯恩》一举获得九项提名,最终仅获得最佳原创剧本奖。在英国电影刊物《画面与音响》每隔十年的史上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评选中,威尔斯和《公民凯恩》几乎总是双双位居第一。以现在的眼光看来,它改变了好莱坞过去传统的影片拍摄模式,并且还持续地影响着电影的发展,称得上是电影史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它在艺术上所表现出的力量、勇敢、粗犷、冲击、娱乐性及个人体验均达到了那个时代的巅峰。

《公民凯恩》中的每一段戏都值得细细地分析研究,因为每一段都会让热爱导演艺术的人惊叹不已。一个最好的测试办法是,先看剧本中每一段的大致内容,然后思考一下自己会怎么处理,或者常见的电影电视是怎么表现的,再比较威尔斯是怎样做的,你将对影片的创造力目瞪口呆。毫不夸张地说,《公民凯恩》的完美,反应在影片的各方面,它成了各个门类的电影人的“教科书”。学表演的人要去看看25岁的奥逊·威尔斯怎么分别演活了二十来岁、四十来岁、六十来岁的凯恩,一个报业大亨活力四射、情真意切、色厉内茬、专横独断等等人格的多面复杂是怎样立体地呈示出来的;有电影化妆师可能到今天还没学会把一个二十多岁的年青人如此逼真地“做老”的技法:学灯光的得去揣摩它的光线构成,光线如何就在场景的空间层次揭示、氛围烘托织造和人物心理活动刻画方面起了作用;布景道具员都得让他们看上十遍《公民凯恩》,直到他们打心眼里认识到凯恩晚年的住所非一处宫殿般的内景地不可;摄影就更不用说了,深焦镜头应用的杰出范例通片可见,摄影机升拉摇移精彩绝伦,拍摄的角度感位置感,画外音的功能……;节奏,作品的起伏韵律即节奏形式是怎么出来的,青年、中年、暮年的凯恩这三大块的顺序剧情段落,调子是明显地差落的,加上开头的一段新闻片式样的引子和穿插其中的访问式连线,片子的剧作功夫绵密扎实。

《公民凯恩》是一部票房与所获声誉极不相称的影片,在解释这种现象时,资深影评家说:“它并不是那种让人一望而知的情节片,而是一部对生活高度凝炼、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心理世界的理性体验的影片,它的意义深邃,需要反复咀嚼,它是一部纯粹的‘电影的诗’!”《公民凯恩》有一种挣脱时间羁绊的不朽性,它在每一个方面都上升到全新的高度,其中某些方面后来被人模仿到泛滥,但有些至今没人敢去突破。追随它的许多电影只是在某个层面或某个点上做了突破,便受到大家的强力追捧,而《公民凯恩》在每一个层面部大大突破了电影艺术原有的表现手法,有些几乎到了“后无来者”的高度。

威尔斯和编剧曼凯维支酝酿出这个故事,开始命名为《约翰·Q》(John Q),后来改叫《美国人》(American),雷电华的老板乔治·沙弗拍板改成《公民凯恩》。 曼凯维支的创意来自威廉·伦道夫·赫斯特的生平,威尔斯在曼凯维支剧本基础上至少加了三场戏,又大改一通,主角凯恩的童年部分是来自威尔斯的自身经历。影片的摄影师则是当时业内首屈一指的格·托兰,担任剪辑师的是日后成为大导演的罗伯特·怀斯。演员中有部分是水星剧团的老班底。赫斯特对这部电影的拍摄十分不满,他动用手中的媒体,抵制雷电华和这部影片,甚至威胁将好莱坞制片厂头脑们大多是犹太人这一事实公诸于众,此时,其他制片厂联合向雷电华提出开价买下拷贝。在威尔斯的坚持下,雷电华拒绝了,最终影片得以上映,虽得到非赫斯特阵营的影评人赞扬,但商业上的失败已经无法避免。

《公民凯恩》几乎调用了雷电华公司所有的特殊效果部门,这部影片80%以上的画面需要特效,例如微缩景摄影、合成摄影、二次曝光、多次曝光,许多场面需要叠印。这部影片的特效比例,甚至超过了《星球大战》。

《安巴逊家族》

The Magnificent Ambersons (1942)

《安巴逊家族》是奥逊·威尔斯继《公民凯恩》后的第二部长片,同样名垂史册,几乎所有的电影书籍和网站都给予最高荣誉。

故事讲述的是安倍逊家族从辉煌到没落的过程。影片情节几乎都围绕着马车与汽车的矛盾展开,与安倍逊家族逐渐走向没落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摩根家族开始在汽车发明中兴起,并悄悄地改变着历史。

这是一部被剪得支离破碎的杰作,因为经过几场反应不佳的预演以后,雷电华公司把它砍掉了四十三分钟。它未曾有过《公民凯恩》那样大的影响;在任何一家影院里,《安巴逊》至今也只能有半场观众。在拍《公民凯恩》时,奥逊·威尔斯更加关注的是电影的艺术手段,而在拍《安巴逊家族》时,他首先注重的是其中的人物。其中母子的关系,是典型“俄狄浦斯”情结的诠释。

同名书籍

基本信息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页码:489 页码

·出版日:2008年

·ISBN:7563374558/9787563374557

·条码:9787563374557

·版次: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16

·中文:中文

内容简介

奥逊·威尔斯是一个谜:创自成就的一个人,但仍旧无法享有自我主宰。他的人格由他所扮演的各种角色混合而成:国王、暴君、将军、产晒干在头、专横的电影导演;也混合了多少有点虚构成分的功勋-愉悦他人的业绩或者是人们赋予他的声望。在奥逊·威尔斯身上,根植了人类文明的种种矛盾与困惑,人的复杂性在他身上得到了比旁人更为集中的体现。

作为一部剖析这位天才人物复杂性的评传,《奥逊·威尔逊:人生故事》与众不同。作者在讲述威尔斯人生的故事的基础上,着手对这些故事进行调查研究,试图威尔斯留给我们的只是关于他自己的一些碎片拼接起来:每个故事都反映了奥逊·威尔斯个性的一面,而他所扮演的那些饱受争议,并非连贯一纛的角色,则构成了他非凡的一生。这些维度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但内在机理又相当明晰的坐标系,通过它,读者可以没度、审视和剖析的不仅仅是奥逊·威尔斯。

作者简介

彼得·康拉德,出生于澳大利亚,1973年以来在牛津教授英语。他写大量批评论著,如Imaging America,Asong of love and Death,The Meaning of Opera,以及著名的The Hitchcock Murders等。

媒体推荐

我由项峰开始,然后一直走着下坡路。--奥逊·威尔斯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威尔斯 留给我们的只是关于他自己的一些碎片。而我,试图把它们拼接起来。-作者

唯有(本书)这种别有意蕴的表达方式,才能更为完整,准确地传达作者对奥逊·威尔斯其人其作的理解,所得结论比起信据帝人评论或才威尔斯的自说自话来得更为坚实,且直指灵魂深处。-译者

图书目录

序言

第一章 一人千面

第二章 彼得·潘

第三章 全能之人

第四章 浮士德

第五章 墨丘利

第六章 柯兹

第七章 忽必烈·该隐

第八章 美洲人、泛美洲人

第九章 混世魔王

第十章 诗人先生

第十一章 文艺复兴人

第十二章 圣兽

第十三章 最后一人

第十四章 堂吉珂德

第十五章 福斯塔夫

第十六章 普洛斯彼罗

译注

译后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7: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