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义务亭 |
释义 | 义务亭来源义务亭棠浦刘氏祖先刘正谋建于明隆庆元年(1567年)。据传,嘉靖元年(1522年),刘正谋运粮至南昌,路遇劫匪,刘正谋沉着冷静,应付自如,将此批粮食送给当地百姓分享,不收分文,人皆感激涕零。后皇帝闻知刘正谋仗义疏财之举,特赐“义务堂”一匾。刘正谋遂修建一亭,名曰“义务亭”,亭内正中挂有“义务堂”匾。亭建路中,凡经此者,“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义务亭在“文化大革命”时被拆,“义务堂”木匾至今保存完好。 简介位于棠浦镇西刘村东南河溪上,砂石结构,建于清嘉庆年间,刘相率刘氏众建。桥长15米、宽2米,2拱,每拱宽6米,结实稳固,至今通行。 立于棠浦集镇西端棠浦河中段,元末始建,此桥建于康熙六年(1677年4月),为乡人毛逵所倡,又名忠惠桥,原为三墩四孔石条铺,长60米、宽5米。桥东原有19级台阶,习称“19都”;桥西有18级台阶,亦称“18都”,桥上有桥亭,木质结构,上盖青瓦,亭长60米,宽5米,分24个隔层,每层2.5米,宽4米。桥两头亭柱上原有两幅楹联,桥东楹联为;“龙腾浦水,凤舞棠江”。横批是:“龙飞凤舞”。桥中立有一尊木雕菩萨像,高约1米,解放初期破除封建迷信拆毁。1939年,日军南侵,国民党军队为阻止日军推进,南撤时,沿途将主要通道和桥梁炸毁,同年10月,棠浦桥炸毁1墩2孔。不久,1墩2孔用杉木栓桥铺就.1946年,棠浦专门成立‘桥局”,承办兴建棠浦桥.桥局向社会广募资金,将原3墩4孔扩建成现在规模,砂石灰浆浇筑,桥两边建护栏杆,其桥长65米、宽6米。1991年,棠浦乡政府在桥面加浇钢筋水泥,棠浦桥更加稳固坚实,为宜杨公路之咽喉。 位于车田河段(棠浦河中游),清乾隆31年(1767)建。桥为4墩,高约5米,每座石墩间用4根粗石条辅面,全桥由16根粗石条组成。桥长30米,宽5米。1970年,车田大队车田联队在石桥上加浇钢筋水泥,桥面厚约30公分,全桥长约35米,宽5.5米.当年建桥时,两边立有六块石碑,今存一块,碑文大部分被砥毁,留有“新昌县李XX银式拾两、李XX银肆拾两”字样,为乐助碑。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