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意志主义
释义

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开创性流派。它产生于19世纪20年代的德国,流行于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的德、法、英和北欧等国。主要代表是叔本华和尼采。叔本华的生存意志和悲观主义迎合德国资产阶级1848年革命失败后的悲观、懊恼情绪,为意志主义哲学奠定了理论基调;尼采的权力意志论和超人哲学反映了19世纪下半叶德国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资产阶级强暴、坚忍、狂妄的特征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产生

作为非理性主义思潮最初的理论形态,意志主义将非理性的主观意志和情感歪曲夸大为宇宙的本原和万物的本质。它把意志提到精神的首位,并视之为存在的最高原则。意志论的因素在西哲史上早有端倪,奥古斯丁、司各特的哲学中就有意志论的倾向,康德的“自由意志”学说则属于现代意志主义的理论前提。叔本华1819年出版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标志着意志主义哲学的产生。

流行和发展

意志主义哲学的流行和发展是德国资产阶级转变和演化的理论表现。叔本华的学说在1848年革命前始终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其原因是,在1848年以前,虽然德国比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落后,德国资产阶级具有较大的妥协性和怯懦性,但是它毕竟还是一个要革命的阶级,叔本华的悲观哲学并不适应这时资产阶级的口吻。1848年革命失败之后,资产阶级丧失了在政治上前进的信心。1851年叔本华又发表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的《附加和补充》,许多人觉得叔本华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又读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们恍然大悟,这才意识到叔本华在30多年前就说出了他们要说的话。显然,1848年革命失败后的资产阶级既不敢去推翻容克地主阶级政权,又没有勇气和劳动人民结成联盟。他们心胸狭窄、瞻前顾后,既害怕封建统治,又害怕“共产主义幽灵”。为此,他们在思想意识领域内就放弃了黑格尔哲学,放弃了理性主义,转向了非理性的、悲观厌世的叔本华哲学。

客观依据

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后,普鲁士取得了胜利,德意志民族完成了统一大业,德国资产阶级要求突破常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德国开始走向扩张的道路,资产阶级由消极颓废转为野心勃勃,自由、民主、平等、和平都不再适应垄断资产阶级的口吻。他们需要强调强壮、勇敢、坚忍、权力、争斗的哲学,这就是尼采权力意志主义和超人哲学的客观根据。

理论形态

意志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各有差异,但其基本观点大体一致,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把意志看作世界的本体和万物的根源,世界是意志的创造品。意志主义者把意志看作脱离物质世界而真实存在的精神性的东西,认为世界就是我的意志;同时把意志看作世界的本质,用意志去解释自然、社会和人类精神的各种现象的存在和变化。第二,把意志看作理性的主宰,贬低理性的作用,贬低逻辑和科学的价值。认为意志是人的实体,是人的真实本质,是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宣称意志支配理性,理性屈从意志,理性是意志的工具;只有本能和直觉才把握实在。第三,叔本华极力宣扬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否定人生的意义,厌恶人类的存在;他认为由于人的欲壑难填,所以人生充满痛苦,人生不过是一场悲剧。主张用禁欲主义来解脱人生的苦难。第四,尼采提出重估人类一切价值,要反善为恶、以恶代善;主张超人主宰世界、决定历史发展;蔑视群众,咒骂群众,认为人民群众只配作超人的奴隶,超人鱼肉群众是天然合理的,最后人类要过渡到超人类。

结论

总之,意志主义的产生,标志着资产阶级哲学从理性主义转向非理性主义,从乐观主义转向悲观主义,从道德主义转向非道德主义,从以上帝为中心转向以个人为中心。意志主义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非理性主义、非道德主义、悲观主义、个人主义的哲学。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15: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