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意大利的中午 |
释义 | 这幅画描绘了一个风韵十足的女子正在采摘一串晶莹剔透的葡萄,脸上写满了欣喜,整个画面充满了希望的曙光。女子已度过了青春花季,但姣美的面部、浑圆而柔美的手臂与肩膀表明她的生命正如日中天,仿佛成熟的葡萄,对未来充满希望。这幅画还有一幅姐妹画作《意大利的早晨》,描绘了一位在初升的阳光照耀下半裸着上身的丰艳少女。这两幅以美丽女性形象作为时间象征的经典作品——“早晨”喻意青春,“中午”喻意盛年。在绘画手法上则体现出画家在力求摆脱古典主义束缚,用较多浪漫主义的因素,来表达不可遏止的浪漫激情与艺术理想。 基本信息名称:《意大利的中午》 作者: 卡尔·巴甫洛维奇·布留洛夫 K·P·Brullov, (俄国) 创作年代:1827 年 风格:古典主义 规格:64x55cm 质地:布油彩 存藏处:圣彼得堡 俄罗斯博物馆 作者简介布留洛夫(1799—1852年),是俄国19世纪上半期学院派的代表大师。卡尔·巴甫洛维奇·布留洛夫 出生在彼得堡,父亲是画家兼装饰雕刻家,在他10岁时就被送进彼得堡美术学院幼儿班学画。尔后升入美术学院师从于叶戈洛夫和伊凡诺夫,很快掌握了学院派的素描技法。1822年赴意大利学习,意大利古代艺术和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的光辉成就影响了他一生的创作活动。但他并不满足于对大师作品的模仿,他说过,我不需要跟着流派走,那样就如同阿谀奉承一样。他一直在探索自己的新画风。 布留洛夫在创作中追求理想化的美,并力求使其接近古典美的标准。但他摆脱了古典主义中那种枯涩的背景和僵化死板的色调,而追求明亮的阳光和清新空气的表现。布留洛夫1827年赴庞贝古城遗址考察,于1833年完成了名作《庞贝的末日》,为他和俄国赢得了声誉。1836年他载誉回到了阔别十多年的彼得堡,立刻被皇家美术学院聘为教授,从此他不得不接受官方和教会的订件,但他仍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和创作方法,普希金说过:“布留洛夫不能做沙皇尼古拉的仆人。” 布留洛夫回国后创作上的成就,主要表现在肖像画上。他的整个创作思想和方法是矛盾着的,他的历史画和宗教画多为古典主义学院派式的,而世俗的肖像画又有罗可可样式特征,但在他优秀的肖像画中又是现实主义的。甚至被A·佐托夫称之为:“达到现实主义绘画的顶点,并给俄罗斯艺术指出前途。”可见他在19世纪上半期俄罗斯绘画中的地位和意义。普希金说他的《庞贝的末日》是“俄罗斯画坛的初日”。可谓一代宗师。 姐妹作布留洛夫在意大利留学期间曾以美丽的女性形象作为时间的象征,创作过两幅姐妹作。1823年画的是《意大利的早晨》,描绘了一位在初升的阳光照耀下半裸着上身的丰艳少女,她在喷水池前洗膝,画面洒满阳光,通过对生命朝气的少女形象表现,比喻初升的旭日。而在四年之后创作的这幅《意大利的中午》中却描绘了一位袒露丰满上身的女子,正在采摘一串晶莹剔透的葡萄。这女子已度过了青春花季,如日中天,仿佛成熟的葡萄,成为一个美丽的少妇。画家在这幅画中更加追求理想美的创造,形象更接近古典美的标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