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疫疹
释义

疫疹是由疫疠毒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多发生于热带与亚热带地区,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高峰期在6~10月。临床表现以寒战壮热,头痛如劈,腰如被杖,肌肤斑疹及各种出血症为主要特点。西医的登革热、登革出血热、斑疹伤寒等,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治疗。

疫疹的诊断要点

病症

本病多发于南方,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6~10月为常见。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与流行性,常有同一居住环境,连续发生多起相同症状病例。

发病急骤,突起憎寒或寒战,继而高热不退,并伴见头痛剧,身骨烦痛,尤以腰痛为甚,面赤目赤,如酒后之状。

皮肤红色疹点,出疹多在发热3~5日之后,多见于前臂、下肢、胸腹、足底、掌心等部位。疹状如麻疹样,但较鲜红,抚之碍手,压之退色,有痒感,于1~2日后渐消退,并随之渐脱屑。

疫疹的辨证分析

疫疹的发生是由感受疫疠毒邪而致。南方气候炎热,容易形成疫疠毒邪。其性暴戾猖獗,毒力往往超过一般人体的防御能力,致病来势迅速,患病者众。疫防毒邪主要侵袭人体或伏膜原,或聚于肺胃,或充斥表里十二经,但病变重心在气分阳明胃为主;毒邪炽盛,极易深入营血,引起动血、出血。

疫疠毒邪多从皮毛或口鼻而入,初起多见热毒郁卫,出现憎寒,壮热,头痛,全身关节肌肉疼痛;若热毒充斥三焦,则寒热如疟,头汗独盛,面红目赤,口苦口干,恶心欲呕,腰痛,小便黄短;若热毒充斥气血,邪窜营络,则肌肤出疹,或衄血,便血等;若热毒内陷,则热不退而面色苍白,汗出气短,疹色紫暗或隐没;病至后期,热毒久羁,终可导致耗气伤津,甚则气阴两竭。

疫疹的治疗,以清热解毒、凉营(血)透疹为主。临证可根据疫疠毒邪侵袭的部位、热毒的轻重、出疹的性状、正气的虚实,分别遣方用药,辨证治疗。

疫疹的辨证论治

热毒郁卫型

【证见】 憎寒或恶寒,发热,头身微汗出,头重头痛,肌肉骨节疼痛,或见肌肤疹点隐约,或头颈皮肤潮红,目赤多泪。舌尖边红,苔白而干,脉浮滑数。

【治法】 清热解毒,解肌透疹。

【方药】

1.主方柴葛解肌汤(陶华《伤寒六书》)

处方:柴胡8克,葛根18克,甘草5克,黄芩9克,羌活6克,白芷6克,白芍15克,桔梗5克,生姜3克,大枣2枚,石膏18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发热甚、咽痛者,可去生姜、大枣,加青蒿9克(后下),板蓝根25克。肌肤疹点显露者,加升麻8克,红条紫草12克。肢体困重、脘痞胸闷、苔白厚腻者,加藿香10克,苍术8克。

2.中成药清疹散,每次l-2袋,冲服,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加减银翘散(彭胜权《岭南温病研究与临床》)

处方:连翘20克,金银花15克,竹叶10克,板蓝根25克,北杏仁15克,神曲15克,葛根30克,藿香15克,青蒿10克(后下)。水煎服,每日2剂。

热毒充斥三焦型

【证见】 寒热如疟,头汗独盛,面红目赤,口苦口干,恶心欲呕,腰痛,便秘尿赤,或肌肤疹点显露。舌红,苔黄腻或白腻如积粉,脉弦滑数。

【治法】 清热化湿,疏达三焦。

【方药】

1.主方蒿芩清胆汤(俞根初《通俗伤寒论》)加味

处方:青蒿9克(后下),黄芩12克,竹茹10克,法半夏9克,赤茯苓15克,枳壳8克,陈皮9克,滑石30克,大青叶30克,紫草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脘痞胸闷、心烦欲呕者,加藿香9克,厚朴8克。大便秘结而腹胀者,加大黄9克(后下),芒硝6克(冲服)。尿赤或肉眼血尿者,加白茅根30克,淡豆豉15克。腰痛甚,如被杖者,加独活8克,苍术6克,黄柏12克。

2.中成药

(1)小柴胡冲剂,每次1—2包冲服,每日3次。

(2)柴胡注射液,每次4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

3.单方验方达原饮加减(彭胜权《岭南温病研究与临床》)

处方:草果10克,厚朴9克,槟榔12克,茯苓15克,藿香10克,法半夏9克,柴胡12克,大青叶30克。水煎服,每日2剂。适用于寒热如疟、脘痞呕恶、苔自如积粉者。

热毒充斥气血型

【证见】 壮热,汗多,汗出而热不退,口渴,头痛如劈,骨节烦疼,疹点稠密,紫赤成片,或见衄血,便血,尿血,咯血。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透疹。

【方药】

1.主方清瘟败毒饮(余师愚《疫疹一得》)加减

处方:石膏60克,知母15克,生地黄20克,黄柏12克,黄芩12克,栀子12克,牡丹皮12克,赤芍15克,连翘12克,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竹叶12克,板蓝根20克,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咯血者,加童便100毫升冲服。大便秘结者,加大黄9克(后下),枳实9克。尿血者,加白茅根30克,侧柏叶20克。衄血者,加仙鹤草20克,花蕊石12克。

2.中成药清开灵注射液,每次30毫升加入lO%或5%的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静脉点滴,每日2次。

3.单方验方登革清I号方(彭胜权《岭南温病研究与临床》)

处方:大黄5—10克,青蒿30克,柴胡15克,石膏40一100克,知母15克,茵陈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栀子15克,金银花15克。水煎服。每日2剂。

有出血倾向者,加生地黄、牡丹皮、赤芍。

邪毒内陷型

【证见】 高热,烦躁,甚或神昏谵语,手足抽搐,疹色紫暗或见瘀点。舌红绛少苔,脉沉而弦数。

【治法】 凉营解毒,开窍熄风。

【方药】

1.主方清营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生地黄30克,玄参25克,牡丹皮15克,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大青叶20克,竹叶卷心10克,穿心连30克,赤芍15克,石菖蒲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手足抽搐甚者,加地龙30克,钩藤12克。有出血倾向者,加紫草18克,仙鹤草15克。腹胀、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9克(后下),枳实8克。

2.中成药

(1)紫雪丹,每次1支冲服,每日2次。

(2)新雪丹,每次1-2支冲服,每日3次。

3.单方验方清宫汤加减(彭胜权《岭南温病研究与临床》)

处方:水牛角30克,玄参30克,莲子12克,麦冬15克,竹叶12克,连翘12克,赤芍15克。每日2—3剂,水煎,分4—6次服,配以口服至宝丹l丸,每日2~3次。

耗气伤津型

【证见】 热退神疲,口干少气,饥不欲食,斑疹渐隐,或见脱皮屑,大便干结,小便黄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益气生津。

【方药】

1.主方生脉散加玄参、生地黄、沙参、花粉方(吴鞠通《温病条辨》)

处方:太子参20克,麦冬15克,五味子6克,玄参18克,生地黄18克,沙参20克,天花粉15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余热未清,午后低热、颧红者,加银柴胡12克,白薇10克,地骨皮12克,旱莲草15克。

2.中成药西洋参口服液,每次1支冲服,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竹叶石膏汤加减(彭胜权《岭南温病研究与临床》)

处方:竹叶12克,石膏15克,法半夏9克,麦冬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党参15克,白芍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疫疹的其他疗法

1. 五绝指针疗法(周身多经脉调理加局部选穴刺激治疗)

2.复方丹参注射液 除邪毒内陷和耗气伤津两型患者外,可用20~40毫升加入5%葡萄糖氯化钠液500毫升中滴注。具有缩短热程、改善微循环、防止出血倾向的作用。

3.饮食疗法

胡萍粥:鲜胡荽15克,红浮萍15克,绿豆30克,葛根30克,粳米30克。先将鲜胡荽、红浮萍煎水去渣取汁,再将汁与洗净的绿豆、葛根、粳米煮稀粥,加入适量白糖调味服食。具有清热透疹、化浊解毒的功能,可作为疫疹的辅助治疗。

病证名。疫证而见发疹的疾患。见《疫疹一得》卷上。由感受疫疠之邪,热毒内盛,外发于肌肤所致。疹见紧束有根,色紫或黑者,为热盛毒重。毒愈重则诱发愈迟,有迟至四、五日仍不透者。初起时伴见恶寒发热,头痛如劈,甚则烦躁谵语,唇焦,舌起红刺,脉数,或兼上呕下泄等症。治宜清热凉血解毒,以清瘟败毒饮为主方。热盛者酌用凉膈散,去硝、黄加石膏。参见斑、疹条。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6:5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