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易阳城 |
释义 | 易阳城遗址位于河北省永年县西部的西阳城乡西阳城村东,遗址在村东200米洺河北岸的台地上,距县城临洺关7.2公里。洺河自西向东从城南流过,隔河与洺山、朱山、娄山相望。现城基轮廓夯土清晰可见,西城墙北段有一段残存达四、五米之高,五十多米长。北城墙西段残存十五米,宽五米,高二米。城墙和城内发现有丰富的战国和汉代文物,如细把豆、翁口沿和面文为“安阳”、“平阳”等战国布币。古城周长4.5公里,面积1.3平方公里,现古城址内有南阳城、北阳城、东阳城和代庄四个村庄。这里的阳城地名应是汉代以来易阳城的略称。在易阳城遗址西南隅,今西阳城乡政府所在地南约二百米处,有一高出周围地面两米多的台地,东西宽约三百米,南北约五百米,地下发现有许多汉之前的砖瓦和陶片,当地百姓称之为“紫禁城”,是“九连王”(或为“景梁王”之类的谐音)居住的地方。此外,城内保留有南校场、北校场、王法台等名称。这些流传下来的地名说明易阳城遗址在秦汉之前决非普通县城,“紫禁城”遗址的高大也决非普通建筑物的台基。易阳城遗址很可能是赵信都遗址或是原在信都遗址上的重建。 古城内出土有不少战国遗物,如筒瓦、板瓦和生活用具的陶罐、盆、细把豆等。根据城的位置离邯郸近,以及城的规模和文化遗存,可知易阳城遗址便是史书上记载的易阳城和信宫所在地。因洺河故称南易水或漳水,河之北称为阳,河之南称为阴,今城址居洺河北岸,故称“易阳城”。城址内及附近村庄因城而得名,如东阳城、西阳城、北阳城等。易阳城址应是古易阳城无疑。后代地方志书记载的“古易阳城在今永年县治临洺关”是错误的。宋《太平寰宇记》载:“今之洺水,古亦称漳水,又名南易水。汉赵国易阳当在南易水之北。水北为阳,故因以名县,今临洺关在洺河南,疑非汉易阳故县”。今临洺关一带,在几次文物普查中,尚未发现古城址,同时从地理位置上看,临洺关在洺河以南,河南岸的城镇未见有带阳字的名称。 易阳,前汉置县,属赵国,建安年中改属魏郡,晋属广平郡,北齐废易阳县入襄国县,置襄国郡,后周仍改为易阳县,别置襄国县。隋开皇六年(586年),改易阳为邯郸,十年(590年)又改临洺,属武安郡,唐武德元年(618年)于临洺县置紫州,武德四年(621年)州废,属磁州;武德五年(622年)属洺州;宋熙宁六年(1073年)改临洺为镇,入永年县。 易阳城是赵国邯郸西北的重要城邑,信宫是易阳城内赵王一处重要行宫。信宫,《春秋后语》亦称信武宫,地点据唐张守节《史记正义》称:“在洺州临洺县也。”唐代临洺县在今河北永年县境内。赵国凡接见它国君王、贵宾、节日大朝、国家议事等多在信宫举行。如《史记-赵史家》载:“赵武灵王元年(前325年),梁襄王与太子嗣、韩宣王与太子仓来朝信宫”。“武灵王十九年春正月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 关于信都、信宫和檀台(信都的前身)的问题。经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历史所所长、研究员孙继民,邯郸市博物馆馆长、研究员郝良真考证,认为信都是赵国建立邯郸之外的陪都,是赵国的第二政治中心其地点为我们所指易阳古城遗址及周围附近。至于为什么要建陪都,二位专家认为,自赵国赵敬侯之后,直到公元前228年,赵国的政治中心一直是邯郸。邯郸位于赵国疆域的东南部,东距齐国的聊城、西距韩国的上党地区都不过百余里,南距魏国的邺只有几十里,而且东、南两面有无天险屏障。在当时诸国间频繁政治斗争和军事纷争的背景下,赵国都城处于易受攻击的不利位置,难免随时受到来自敌国的威胁。在赵孝成王时期,不到百年时间,国都频遭危险,说明作为政治中心的邯郸有其地理位置接近敌国的不足,赵国统治者亦面临着都城一旦失陷,任何控制全国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作为应变的措施便是建立陪都,亦即建立邯郸之外的第二政治中心,况且建置陪都是战国时期盛行的建制。关于建立时间及历史沿革,二位专家也认为,信宫的前身应为檀台,是君主居住使用的宫室,檀台、信宫、信都三者是不同时期的不同名称。信都营建的最早年代目前已知是赵成侯二十二年(前355年)。 在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中,武臣、赵歇、张耳曾于故赵地域先后建立过称号赵国和常山国的割据政权。当武姓的赵国政权建立伊始和作为西汉封国的张姓赵国封废之时,其政治中心均在故赵都邯郸,但其间曾屡次迁都信都、襄国(前称信都,后改襄国)。 在秦末汉初的前后几年中,信都、襄国就曾四次作为赵国政治和常山国政权的中心。第一次立都信都,是在武臣被杀赵歇初立之时。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涉发动了大规模的秦末农民起义,不久建立了张楚政权。陈涉称王后,原魏国的名士旧官吏张耳、陈余也投奔陈涉加入农民起义军行列。陈余向陈涉建议请兵北略赵地,陈涉便以武臣为将军,邵骚为护军,张耳、陈余为左右校尉,带兵三千,向北攻侵赵地,武臣率领的北征军自白马渡过黄河,进入赵地,一路进展顺利,扩展反秦武装数万人。至八月,占领了豫北、冀南一带包括邯郸等在内的赵地三十余城。后来,张耳、陈余因投奔陈涉未被重用。心怀不满,便肆意策划武装反叛,脱离陈涉控制。武臣听从了张耳、陈余的建议,遂自立为赵王。以陈余为大将,张耳为右丞相,邵骚为左丞相,建立了武姓赵国,都邯郸。 赵国政权建立不久,武臣便命令部将李良攻太原,由于久攻受挫和秦军的诱降,李良开始动摇,恰在这时他又受到武臣姐姐的羞辱,于是李良决意叛乱,带兵突袭邯郸,杀武臣、邵骚。在这次叛乱中,张耳、陈余因事先有人通风报信,得以逃脱。张耳、陈余侥幸逃脱后,立即纠集残兵,重整旗鼓,并采纳门客的建议,立战国赵王后裔赵歇为赵王。由于此时叛军李良占据邯郸,赵歇、张耳等只好“居信都”,重建赵国政权。接着,赵军又击败前来进犯的李良,李良无奈,只好投降了秦将章邯。章邯引兵夷邯郸城廓,邯郸城从此遭到严重破坏。这便是赵歇政权第一次建都信都的社会背景。时在秦二世二年(前208年)的端月(正月)。 第二次是赵歇于巨鹿之战复居信都。赵歇于信都称王后,秦将章邯进兵攻赵,赵歇因立足未稳遭攻击,与张耳出奔巨鹿。秦将王离率军包围巨鹿,赵歇刚刚建立的赵国政权便遇到了严重的危机。巨鹿被秦军的凌厉攻势,处境十分危机。于是,张耳派人北去常山征调救兵,陈余所率领的数万大军,虽屯驻于巨鹿城北,但摄于秦军的强大声威,不敢越雷池一步,起初,燕、齐、等诸侯军队,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而畏惧不前,隔岸观火,见死不救。在巨鹿城万分危急的情况下,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出兵救赵,宋义在救赵问题上犹豫不决,项羽力杀宋义,为上将军,引兵渡黄河,以背水阵击败秦军,使巨鹿转危为安,赵国得救。于是,赵王赵歇、张耳大榭诸侯,此后,赵王歇复居信都,依据历史记载,是年应在秦二世三年(前207年)的端月。 第三次是常山国正式以信都、襄国为都城。经过巨鹿之战,当时的反秦力量组成了强大的阵营。赵歇、张耳所拥有的赵国势力也进而成了以项羽为首的反秦阵营中的一支力量。反秦武装在击败秦军的主力之后,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不久,秦将章邯也投降了项羽,项羽在秦楚战争的初期便跃身成为诸侯反秦阵营的盟主。与此同时,刘邦所统的汉军也乘关中地区空虚,迅速攻占了秦都咸阳。至此秦王朝宣布灭亡。在反秦力量取得战争最后胜利的时候,刘邦与项羽之间,围绕着争夺全国最高统治权又展开了持续五年之久的楚汉战争。值此之时,赵王歇统治集团内部也再次发生分裂。这次分裂起因是张耳与陈余在巨鹿之战中的军事观点之争。张耳与陈余本是刎项之交,私谊甚厚。此次巨鹿之战,张耳被围困城中,陈余率兵在外,在巨鹿危难之际,陈余没有发兵以死相救,因此,张耳指责其按兵不动,陈余则以徒劳无益为辨。战后,围绕这个问题的争执,二人互不相让。最后,陈余赌气解下军印,推给张耳。张耳起初不受,后经人进言,才收下军印,改编了陈余的部队。陈余本是赌气,不想张耳却是认真,为此,陈余一气之下,愤然走出南皮。之后,张、陈二人反目为仇,这一事件就为尔后赵、常山政权的演变埋下了伏祸潜因。 公元前206年,项羽在秦王朝覆灭之后,自号“西楚霸王”,并分封天下诸侯。项羽将赵国故地一分为二,即常山国和代国分治,将原赵王赵歇迁封为代王,以张耳为常山王,治信都,并改信都为襄国,襄国成为了常山国的都城所在。而陈余占封三县,低张耳一等。 第四次是赵王赵歇复返襄国为都。项羽分封诸侯不久,诸侯联盟的阵营即发生分裂,这起因于诸侯对项羽分封的不满。刘邦本有同项羽争天下之心,加之被封为汉王,处在边远地区的南郑,认为“是迁也”,遂立下反楚之意。此后,项羽杀义帝(熊心),成为诸侯反叛项羽的口实。田荣因项羽立齐将田都为齐王而愤怒,并杀天都自立为齐王。陈余被封三县侯怨恨项羽不公平,也决意反楚。公元前206年8、9月间,陈余借助田荣的势力,攻破襄国,赶走常山王张耳,张耳因与刘邦有故交,则投降了汉王刘邦。随后于年底,陈余迎赵王赵歇由代还都襄国,襄国在赵王歇第三次称赵后,又由常山王的都城再次变为赵国的国都。 西汉二年(前205年)初,赵王赵歇还都襄国后,汉军出兵东击楚军,并派谴使臣通告赵国,劝其降汉,陈余说:“如果杀掉张耳就降汉。”于是汉王刘邦就派人将张耳斩杀,拿着人头给陈余看。刘邦以借人头之计使赵国归附,陈余遂出兵助汉。后来陈余发现张耳未死,又重新更帜背汉。西汉三年(前204年),在韩信攻占魏地之后,刘邦谴张耳与韩信又击败了赵国的井陉,于诋水斩杀了陈余,又在襄国杀死赵王歇。至此,结束了襄国作为赵国都城的历史。一度叱咤风云的赵歇、陈余随之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综上所述,可将赵歇、张耳先后于信都、襄国建立赵、常山政权的过程概括如下: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初赵歇称赵“居信都”,到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复居信都”,即在秦末的二年间,信都二次作为赵国的都城;从汉元年(前206年)初项羽封张耳为常山王,改信都为襄国,到年底陈余击败张耳迎还赵王赵歇,前204年韩信追杀赵歇于襄国,又可知襄国也二次为都,一次为常山国度,一次为赵都。 我们可以想象,信宫的宏伟壮观,富丽堂皇。溶溶澄湖水缓缓流入宫墙;造型奇特的亭台楼榭,高低参差,错落有致,长廊曲折,如丝回环,飞檐尖耸,似禽鸟争啄;高低冥迷,如入仙境,赵王在这里接见外国来宾,会见别国王侯,与谋臣商议军国大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有时,也在这里休息,调养,享受天伦之乐。 当时的邯郸繁荣,当时的易阳城也繁华。尤其是城池外洺河北岸,澄湖之畔,洺河水流淙淙,澄湖碧波千顷,当此时,赵王便驾上龙舟,穿行于红莲绿藕丛中。清风沐身,鸟鸣悦耳,沉醉于花艳水碧如梦似幻的意境之中。当时的易阳城,已是人烟凑聚,万头攒动,红男绿女,摩肩接踵。她不仅以其繁华、秀丽、典雅、高贵著称于世,而且她是赵国的第二政治、经济中心。 易阳城址,1993年7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