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易水送别
释义

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因燕子丹送荆轲刺秦于此作别,高渐离击筑,荆轲合着音乐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名扬天下 此外,骆宾王曾有一首<于易水送人>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作品名称:易水送别

创作年代:1981年

作品出处:《史记》

文学体裁:歌剧

作者:韦翰章

描述时间:中国战国时代

概述

一、歌剧 二、古诗

三、《史记》记载

歌剧

基本信息

《易水送别》是一部三幕歌剧。1981年春,韦翰章(harold h.z.wei)在22天内一口气写好这出歌剧,林声翕(lin sheng-xi)于暮春动笔,直到深秋方谱曲完稿。同年12月23日(至27日),在香港大会堂首次公演,由香港中乐团主办并伴奏,林声翕亲自指挥。

剧中人物

荆轲男高音

太子丹 男中音

高渐离男低音

秦舞阳、侍从、店小二、狗屠、酒客若干人、领歌女及歌女10余人、舞妓若干人及合唱团等。

时间:中国战国时代。

地点:燕国。

剧情介绍

开场曲:精粹的悲壮中庸板(moderato lamento con passione)。

管弦乐演奏之后,男声合唱随着唱出激昂悲壮的歌声;“话说战国时代,燕国有个荆轲,读书练剑,学问渊博,交游广泛,慷慨悲歌,壮志除强暴,雄心歼恶魔。寒风起,易水兴波,且看幽燕勇士,良谋捍卫山河。”

第一幕 酒肆

狗屠、酒客、店小二等数人,从各方出来,行至市场徐步入酒肆座前。各人举杯互相敬酒,欢笑谈话,在干杯声中唱着:“干一杯,令你心怀壮,今朝有酒且尽醉,他年为国共争光”。此时荆轲、高渐离相继来到,持酒向众人揖谢。俩人激昂感慨悲泣而歌:“燕国男儿,雄心万丈,誓必同心协力,扶弱锄强,保家卫国挽救危亡”。

第二幕

第一场:结交。

布景为太子丹的宫殿,时序为春夏之交。幕启,太子丹坐在宫中,侍从入报荆轲求见。太子丹恭敬地迎入赐座,并挥手屏退侍从。俩人恳切悲痛地共商国家机密大事。

第二场:催交。

太子丹与荆轲饮酒作乐并欣赏歌舞,借酒互祝友谊永固,大事成功。歌女们合唱着:《英雄,醇酒,美人》,柔和优美的音乐极为动人。接着乐队以优美动人的慢板(adagio)乐声,引导着舞蹈者鱼贯而入,而歌女们也加入了合唱,载歌载舞,似极欢乐,太子丹却心事重重。舞罢,太子示意,宫女、侍从退下。太子丹离座,徘徊宫中,一会儿即行向荆轲座前,严肃而焦急地说:“秦兵攻势迫在眉梢,一旦横渡易水,燕国势难再保”。荆轲离座走到屏风后,取出樊将军首级和他的绝命书。太子丹大惊,读完樊将军遗书,痛苦哀伤而唱:“樊将军,情义厚,入秦大计促成八九……”。这时荆轲已准备了督亢地图,粹毒匕首,且召来少年勇士秦舞阳权充副使追随左右。大事已定,荆轲与太子丹激昂而唱;“且看狼虎秦王,结果在荆卿的手中!”幕徐下,乐团奏出缓慢广板(piu lento)的间幕曲,以便由内景的宾馆换外景为易水之滨。

间幕曲:这是一段优美、悲切、壮烈的音乐,启示着惜别之情。主题旋律在第二幕第二场及第三幕层次出现,为本出歌主题旋律贯穿全剧。

第三幕 送别

幕启,台上空无一人。凉秋9月,晨曦,西风,落叶片片,易水之滨,十里长亭。狗屠、宾客、高渐离先后到达江岸,太子丹及文武官员、侍卫等与荆轲、秦武阳同时来到。送行者皆穿白衣冠,狗屠们的合唱之后,侍从们已在长亭内摆设酒具,斟酒,供奉众人。太子丹举杯向荆轲敬酒,众人随之,荆轲、太子丹、高渐离的惜别,构成悲痛的三重唱;“别时易,见时难,纵然不悲啼,惜别情难免,愿长此,勿相忘,同心协力保卫幽燕”。全体宾客也祝福他们一路平安,马到成功,凯旋返乡!荆轲心知此去不能回,悲壮激昂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最后荆轲向太子丹及众友揖别,秦武阳随之登车而去。众人们呼唱着:“风萧萧,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幕缓缓下。

古诗

原文

易水送别

(唐)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译文

就是在这个地方燕丹送别荆轲,壮士慷慨激昂,场面悲壮。

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只有易水还是寒冷如初

赏析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仪凤四年(679)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易水送别》一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在送别友人之际,发思古之幽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无限仰慕,从而寄托他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这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此地指易水,易水源自河北易县,是战国时燕国的南界。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奉命入秦刺杀秦王,太子丹和众宾客送他到易水岸边。临别时,荆轲怒发冲冠,慷慨激昂地唱《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然后义无反顾,勇敢地启程.这位轻生重义、不畏强暴的社会下层英雄人物,千百年来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受到普遍的尊敬和爱戴。诗人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侘傺失志,亲身遭受武氏政权的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因而在易水送友之际,自然地联想起古代君臣际会的悲壮故事,借咏史以喻今,为下面抒写怀抱创造了环境和气氛。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昔时人即指荆轲。没,死亡。荆轲至秦庭,以匕首击秦王未中,被杀。这两句诗是用对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轻一重,一缓一急,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陶渊明曾有《咏荆轲》诗说:“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表达了对荆轲的崇敬与惋惜之情。宾王此诗,同陶诗交相辉映,但在意境的创造上更为含蓄有味。“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首先,“寒”是客观的写景。此诗作于冬天,冬天北方的河水自然是寒冷的。其次,“寒”是对历史的反思。荆轲这样的古代英雄,虽然奇功不就,但也令人肃然起敬,诗人是怀着深切缅怀之情的。荆轲其人虽然早就不复存在了。可这位英雄疾恶如仇、视死如归的英风义概还在,作为历史见证的易水河还在。诗人面对着易水寒波,仿佛古代英雄所唱的悲凉激越的告别歌声还萦绕在耳边,使人凛然而产生一种奋发之情。复次,“寒”也是对现实的概括。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咏怀》)的骆宾王,有着远大志向,他愿洒满腔热血,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然而现实是“天子不见知,群公讵相识”(《夏曰游德州赠高四》),生不逢时,沉沦寂寞,诗人心中充满孤愤不平之气,如易水河一样,悠悠不尽。诗人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伟大孤独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倾诉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诗人感怀荆轲之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也是将别时对友人的一种激励。

这首诗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诗尾的“寒”字,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寒”字,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因意构象,用象显意。景和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情和意,是诗人对客观对象在审美上的认识和感受。正如古人所说:“象者,出意者也。”诗人在自然对象当中,读者在艺术对象当中。发现了美的客观存在,发现了生命和人格的伟大表现,从而把这种主观的情和意,转移到客观的景和象上,给自然和艺术以生命,给客观事物赋予主观的灵魂,这就是诗歌创作和欣赏当中的“移情作用”。“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正是这种移情作用的物质符号,这是此诗创作最为成功之处。这首诗题为送别,可又没有交待所别之人和所别之事,全诗纯为咏史抒怀之作。但吟诵全诗,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壮别场景如在目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所咏的历史本身就是壮别,这同诗人送友在事件上是相同的。而古今送别均为易水河岸,在地点上也是相同的。易水跨越古今,诗歌超越了时空,全诗融为一体。一古一今,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同时交待,最后统一在“今日水犹寒”的“寒”字上,诗的构思是极为巧妙的。

这首诗以强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炼的手法,摆脱了初唐委靡纤弱的诗风影响,标志着唐代五言绝句的成熟,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拓了道路。

补充:这首诗又名《于易水送人》、《于易水送别》、《于易水送人,内容完全相同,是骆宾王的佳作之一。

原文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节选自《战国策》)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20: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