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释义

拼音

yǐ zhí bào yuàn yǐ dé bào dé

出处

《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又见,《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又将白金百两,送与庵中老尼,另封白银十两,付与老尼启建道场,超度苏二爷朱婆及苏胜夫妇亡灵,这叫做‘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释义

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 孔子回答:“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不赞成以怨报怨。不赞成永远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一种报复去面对别人的不道德,那么这个社会将是恶性循环,无休无止。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自己的和谐,当今的和谐,还有子孙后代的和谐。

孔子也不赞成以德报怨。他说你献出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和付出,去面对不讲是非标准、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是一种人生的和人格的浪费。孔子的治国方略,提倡“德主刑辅”。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不能只讲道德,没有刑罚。以德治国、治家、治人,以讲究礼仪为主,以仁、义、礼、智、信为做人的标准,教化人民,互敬互爱、无欺无诈,达到高雅、高尚、和谐。对少数为非作歹,顽固不化的人,对道德不屑一顾的人,就不要一味讲究宽容,要辅以刑罚。孔子讲求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一味姑息忍让,不是完美的处世之道。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孔子提倡以两者以外的第三种态度对待报怨的问题。他提倡“以直报怨”,即用公正的、率直的、磊落的、高尚的人格,正确面对有过失的和行为不端的人。也就是说:讲道德要有一个标准,一不能冤冤相报,互相残杀;二不能姑息养奸,纵容犯罪。以直报怨,用现在的说法就是拿起法律的武器,以公正的法治来解决不公正的问题,也是对不讲道德的人进行道德和普法教育。法律就是一个标准,一个尺度,人们不能偏离太大。“孔子摄行相事,七日而诛少正卯,而鲁国之邪塞”就是一个很好的以直报怨的例子。

类似名言:

1、“报怨以德”或“以德报怨”:拿恩德回报仇怨。

——《道德经》六十三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道德经》七十九章:“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2、以怨报德:拿仇怨回报恩德。

——《国语.周语中》:“以怨报德,不仁。”

3、.以德报德。

——《红日》第十六章:“他觉得在这个为难的时候,应当以德报德。”

4、以直报怨。

——《汉书.傅介子传》:“上乃下诏:‘……平乐监傅介子……以直报怨,不烦师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8:2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