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二首 |
释义 | 这两首诗作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系诗人现存最早的作品。作者是年二十岁,离日本归国,是诗系留别汤国顿之作。汤国顿,即汤睿。国顿,一作觉钝、觉顿,号荷庵,广东番禺人,是诗人居留日本时的好友。辛亥革命时任中国银行总裁。1916年被军阀龙济光刺杀。 作品名称:《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二首》 创作年代:光绪年间 文学体裁:诗 作者:苏曼殊 苏曼殊《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二首》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①(二首) 一 蹈海鲁连不帝秦②,茫茫烟水著浮身③。国民孤愤英雄泪④,洒上鲛绡赠故人⑤。 二 海天龙战血玄黄①,披发长歌览大荒②。易水萧萧人去也③,一天明月白如霜。 注释 注释 一 ①“蹈海”句:典出《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鲁仲连,战国时齐人,常周游各国。一次他到赵国游历,正碰上秦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魏国使者新垣衍劝赵王尊秦为帝,鲁仲连坚决反对,并表示,如秦国“肆然而为帝,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这里是借来表达他不愿为清王朝之民。 ②“茫茫”句:承上句,谓寄身于日本。著(zhuó浊),同“着”,安置,寄托。 ③孤愤:本系《韩非子》篇名,此指孤寂的悲愤。 ④鲛绡(xiāo消):传说中鲛人所织的绡。《述异志》卷上:“南海出鲛绡纱,泉室(鲛人)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馀金。以为服,入水不濡。”此指绘有画的生绢。故人:老朋友,此指汤国顿。 二 ①“海天”句:《周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诗用此典,借喻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所造成的悲惨局面。龙战,群雄并峙,互相争夺,此喻列强侵略中国。 ②“披发”句:苏轼《潮州修韩文公庙记》:“公不少留我涕滂,翩然披发下大荒。”曼殊由此变化而来,用以抒发诗人无边的哀愁。大荒,广野,极言其旷远。 ③“易水”句:荆轲至易水上曾有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里诗人以荆轲自喻,借以表示他归国反清的决心。 作者简介苏曼殊(1884~1918年),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广东香山(今广东中山)人。原名戬,字子谷,学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经,法号曼殊,笔名印禅、苏湜。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生于日本横滨,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 1903年苏曼殊留学日本,曾在东京早稻田大学预科,成城学校等处就读,并利用假期到泰国、斯里兰卡等国游历,在日本期间,参加过中国留学生的爱国组织革命团体青年会和拒俄义勇队,倾向于民主革命。学成后回国,任上海《国民日报》的翻译,不久即于惠州出家为僧。1907年赴日组织亚洲和亲会,公然反抗帝国主义,后与鲁迅等人合办杂志《新生》,但未成功,此后远赴爪哇。辛亥革命后归国,对现实悲观失望。 1918年5月2日,苏曼殊在上海病逝,年仅34岁。 藏头诗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二首蹈浪沧澜喧寂港,海月鳞栉尽浮光。 鲁言莽语话无望,连城风月依墨香。 不绯叶怎知秋黄,帝王长剑辟天狼。 秦末烟起烬阿房,茫然雨歇冷旧冈。 茫恍草木不凝霜,烟掩古墓拜沙场。 水越四海潜音亡,着装无力依院桑。 沉浮无主为萍仗,身畔落华已乱芳。 国破臣叛现蠹蝗,民饥刈麦背灼阳。 孤心长叹唤夜央,愤恨丛谷百花盲。 英姿不见倾城傍,雄枭闻钟挥戈枪。 泪眼望秋风断肠,洒血江东写穷章。 上俯佞臣下仰苍,鲛歌悠悠满城殃。 绡绫白帐随君丧,赠语半夜彻长坊。 故诗琳琅葬京杭,人花两面忧怨枉。 海上归花惹云泱,天风晚吟祭三皇。 龙啸九天铸长剑,战歌灭减扫野旷。 血溅破城点唇绛,玄青旗靡骑军狂。 黄发敛瞳醉意藏,披锦成灰守独帐。 发披千缕缚愁凉,长袖无知其音朗。 歌怨久消古迹殇,览众山河余莽莽。 大义辗转俱砂扬,荒颜白驹越参商。 易改今夕不招往,水络连天善至上。 萧影瑟瑟空折枝,萧秋归鸿解霓裳。 人转几世故交宕,去国久远亦还乡。 也无渡舟去何妨,一朝逝去一夕惘。 天佑以福万生祥,明镜拭见空幽篁。 月照繁花沉沙降,白无缭墨空诗行。 如醉依碑记归江,霜影留白陌平常。 沧月系列中引用的该诗句【听雪楼系列】舒靖容的骖龙四式: 海天龙战血玄黄——海天龙战 披发长歌揽大荒——披发长歌 易水潇潇人去也——易水人去 一天明月白如霜——明月如霜 【镜系列】海天龙战,其血玄黄(镜·龙战)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