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乙肝并发症 |
释义 | 既往认为,乙肝病毒(HBV)具有“嗜肝特性”,只能在人体的肝脏细胞中繁殖复制。近年来,随着检测手段的进步,发现HBV还可以侵犯人体肝脏以外的其他组织和器官,并在相应的组织细胞中复制,病毒的去氧核糖核酸基因还能整合到肝外组织细胞中去,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变化而发生多系统、多器官的病变。 常见乙肝并发症(1、关节炎 2、皮肤病变 3、心血管病变 4、肾脏病变 5、血液系统病变 6、消化系统病变 7、急性胰腺炎 8、精神神经系统病变 9、维生素缺乏症 10、干燥结合症 11、甲状腺功能改变 12、其他) 并发症的辅助检查(1.肝功能检查 2.特异血清病原学检查 3.肝脏活检 4.其他) 简介乙型病毒性肝炎为全身感染性疾病,各系统均可发生并发症。慢性活动性肝炎更可出现多器官损害。 常见乙肝并发症1、关节炎:受累关节常为单个,也可为多个,早呈对称性,以肘、腕、膝关节为多见,疼痛并不剧烈,颇类似游走性风湿性关节炎。 2、皮肤病变以荨麻疹最多见,其次是红旗、斑丘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偶见红斑性结节及猩红热样疹。 以上病变多在急性肝炎症状出现前数日至数周开始,亦即急性病毒性肝炎的潜伏期或病程早期,多见于年轻人。 3、心血管病变如心肌炎、心包炎、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等。前二者可能为乙肝病毒直接侵犯心血管而引起,后者则系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小血管壁引起。 4、肾脏病变比较多见。早期出现无症状蛋白尿、血尿、甚至颗粒管型,病情多变且迁延难愈,逐渐发展为肾功能不全,也有自愈病例。 5、血液系统病变主要是再生障碍性贫血与溶血性贫血。多见于儿童及及青年。 6、消化系统病变早期胃肠粘膜出现炎性改变,故有上腹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急性病毒性肝炎病人由于空肠内双糖酶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减少,不能耐受双糖的摄入而常有腹泻。部分病人因肝功严重损害或胆道淤阻不能充分排泌胆酸盐而出现脂肪痢。 7、急性胰腺炎多见急性水肿性胰腺炎,主要发生于重型肝炎病人,原因不明。非重型急性肝炎胰腺受累不明显,仅出现短暂而轻度的糖尿病。 8、精神神经系统病变神经系统受累以颅神经受累为常见,还可出现嗅觉、味觉障碍,听觉丧失,前庭功能紊乱,三叉神经感觉障碍及颜面和舌咽神经受累。极㴽病例尚可发生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末梢神经炎及Guillain-Barre氏综合症等。急性期病人常有短暂精神改变,如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等,有些精神症状在恢复期后仍可持续一段时间,极少数出现狂躁或高度抑郁。 9、维生素缺乏症慢性肝炎常有维生素D缺乏,并由此继发钙和磷的缺乏,导致骨软化、骨胳疼痛,甚至骨折等。慢性肝炎、肝硬变、肝癌等常发生维生素A缺乏,出现暗视适应障碍和强光闪烁后视力恢复障碍。急性肝炎病程较长者亦可发生。 10、干燥结合症包括干性角膜炎、口腔干燥及一种结缔组织疾病(最常见者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或全身性红斑狼疮,患者唾液腺或泪腺可肿大,多见于40-65岁女性,男女比例为1:9,罕见于儿童。 11、甲状腺功能改变主要发生甲状腺功能障碍,患者血清蛋白结合碘、基础代谢率增高,碘吸收减少。多由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引起。 12、其他尚见肾小管酸中毒、间质性肺炎,偶可引起胸腔积液、急性多肌炎和严重呼吸性碱中毒等。 并发症的辅助检查1.肝功能检查包括胆红素、麝香草酚浊度试验、AST、ALT、A/G、凝血酶原时间、血清蛋白电泳等。 2.特异血清病原学检查包括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抗-HBcIgM。有条件可检测HBV-DNA, DNA-p,Pre-S1、Pre-S2等。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肝内HBV-DNA。 3.肝脏活检肝穿刺类检查 4.其他血糖、尿糖、尿常规检查等等 乙肝并发症的危害现代医学实验证明,乙肝病毒侵入人体后,并不直接引起肝细胞的损害,只是在肝细胞内吸收营养赖以生存,并在肝细胞内复制、繁殖。其复制病毒的“零部件”如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释放在肝细胞膜上,引起人体免疫系统对这些抗原物质产生免疫反应,这种反应造成肝细胞的损伤、坏死。免疫反应的强弱决定于肝脏受损程度及临床症状轻重。这场由病毒引发的、免疫系统对肝细胞的战争,使大约25%的患者的肝脏成为战火连绵的战场,肝脏的损伤由此加重。 慢性乙肝并发症一、肝源性糖尿病:肝源性糖尿病有两型。(1)胰岛素依赖型:是由于肝炎损害了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要靠补充胰岛素治疗。(2)非胰岛素依赖型:是肝脏对胰岛素降糖的生理作用降低,以致胰岛素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本型糖尿病多见,胰岛素治疗效果较差。 二、脂肪肝:慢性肝炎易继发脂肪肝,其机理为:(1)进入肝脏的脂肪酸增多;(2)肝脏合成脂肪酸增加或氧化减少,致使甘油三脂增多;(3)肝细胞输出甘油三脂减少;(4)进入肝脏的糖过多。患者常在肝炎后发胖,血清谷丙转氨酶(ALT)中度升高、血脂升高,肝脏B超检查呈脂肪肝波型。 三、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此指病毒性肝炎后部分病人遗留轻度黄疸,黄疸持久不退,中西药治疗效果欠佳,肝功能大多正常。 四、肝硬化:肝炎后肝硬化有两种,一种是大结节性肝硬化,一种是小结节性肝硬化。后者常发生于部分无症状、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此类病人由于症状不明显,肝功能损害轻,呈长期隐匿性发展,直到肝功能失代偿,出现腹水或上消化道大出血等症象时才被确诊。 五、肝癌:上述两种肝炎后肝硬化均可发展成原发性肝癌。无症状慢性HBsAg携带者也可不经过肝硬化阶段,而发展为原发性肝癌。 乙肝并发症的预防乙肝并发症治疗的关键在于其原发病,即乙肝的基础上,由于乙型肝炎乞今尚缺乏特效治疗,对于慢性乙肝并发症的预防也如此,总的做法是采取综合性措施。 1、适当休息,戒烟酒。症状明显时应卧床,轻微时可散步或轻微劳动。 2、饮食清淡、富有营养,有充足的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进食少或有呕吐者应输液,必要时可输入血浆或白蛋白。 3、肝功能异常时应服食保护肝细胞的药物,如甘草酸、肌苷、联苯双脂、双环醇等。对有下列情况者可考虑抗病毒治疗: (1)乙肝病毒(HBV)处于活跃的复制状态(血清HBeAg、HBV-DNA阴性,或抗HBe、HBV-DNA阳性); (2)谷丙转氨酶(ALT)在100u以上; (3)ALT正常但肝组织有明显炎症或有肝纤维化形成。抗乙肝病毒药物有干扰素和核苷类似药二类。应用干扰素6~12个月,乙肝表面抗原(HBsAg)转阴率为7.8%,乙肝e抗原(HBeAg)和HBV-DNA阴转率分别为33%和37%。核苷类似药物如拉米夫丁、泛昔洛韦、阿的福韦等治疗12个月,可使部分HBeAg及HBV-DNA转阴。上述两类药物可抑制病毒复制,防止慢性乙肝向肝硬化和肝癌发展。但总的疗效还不理想,费用高,疗程长,有时可发生不良反应,故应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服用。 4、免疫调节治疗。目的在于提高抗病毒免疫,增加免疫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刺激某些免疫物质的产生,增强抗病毒免疫的能力。常用的药物有胸腺肽α1(商品名日达仙),治疗6个月后,HBeAg、HBV-DNA转阴率为25%左右。胸腺肽α1极少副作用,特别适用于干扰素治疗失败或不能耐受干扰素治疗、出现肝功能明显异常而病毒复制仍活跃的病人。 5、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老年人肝脏的解毒机能降低,容易受到药物或有毒物质的伤害。一些对肝脏较敏感的药物,如红霉素、异烟肼、磺胺、抗癌药、减肥药、保健品及某些中药、中成药等均应慎用。 6、定期做肝功能复查。慢性乙肝患者,每隔3~6个月应查一次肝功能。出现明显症状时则应及时检查。抗病毒治疗者每月查一次肝功,3个月查肝炎标志物与HBV-DNA。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是反映肝功能损害最敏感的指标;血中Ⅳ、Ⅲ型胶原、 连蛋白(LN)及血清透明质酸酶(HA)是反应肝硬化较敏感的指标,甲胎蛋白(AFP)的测定是诊断肝癌最有价值的标志物。此外,B超、CT等影像学检查对脂肪肝、肝硬化、肝癌的诊断更是不可少的。 乙肝并发症可控一项有中国科学家参与的国际性研究首次证明,慢性乙肝患者通过用药治疗可以将各种乙肝并发症包括肝癌的危险降低一半,专家称,未来三年内将可能控制乙肝的发展进程。 该项研究的名称为《拉米夫定对晚期肝纤维化或肝硬化的慢性乙肝患者疗效研究》,结果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这是世界最权威的医学杂志之一。这项研究选择的治疗对象均是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乙肝并发症的乙肝患者,科学家们分析了来自9个亚太国家与地区的41个医学中心的数据得知,慢性乙肝病人接受拉米夫定治疗32个月后,患者中出现疾病进展的比例仅8%,未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中该比例则达18%。服药病人只有3%肝脏病变继续加重,而没有服药的人中,在这32个月期间有9%肝脏病变加重。更令人振奋的是,治疗组发生肝细胞肝癌的比例为4%,不用药治疗者这一数字则达7%。 据参与该项研究的中国专家介绍,拉米夫定应该是通过抑制乙肝病毒活动起效的,虽然之前一直使用此药用于乙肝治疗,临床医生们也大多凭借经验认可抗病毒药物能够延缓乙肝恶化的发展,但是,这是首次通过世界最严格的研究证明乙肝并发症的发展可以通过药物被遏制。专家推测,即将在国内上市的一些新型抗病毒药物也可能会有此效果,不过需要进一步验证。他说:“该结果向人们传达了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得了乙肝并发症也不必丧失信心,相信在未来三年内,医学界将有能力控制乙肝并发症的出现和发展。” 乙肝病毒性肾炎病因乙肝病毒侵入人体后, 不仅会在肝细胞内复制,引起乙肝,它还会产生免疫复合物并沉积在肾组织内,致使肾小球基底膜发生病变。肾组织受到破坏,自然会影响原尿的过滤和重吸收功能,从而出现一系列肾炎症状。 轻者可有眼睑浮肿、腰酸痛、周身乏力、尿黄、尿少等;重者可出现高血压、血尿、肢体水肿;肾功能严重受损者会出现少尿或无尿,最后常因尿毒症而危及病人的生命。 如何确认病情当发现自己患了肾炎时,做以下检查便可确诊。化验尿发现有大量红细胞、蛋白和管型;24小时尿液中蛋白达3?5克以上;空腹血化验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或抗体呈现阳性,或用敏感的多聚酶链式反应检查乙肝病毒感染为阳性反应;进行肾组织活检,发现为膜性或膜增殖性肾炎;或从中找到HBsAg、HBeAg、HBcAg以及其相对应的抗体。 在我国乙肝病毒的感染率约为8.8%,引起肾损害者占6.8-20%,乙肝相关性肾炎约占肾小球肾炎的10-25%。乙肝相关性肾炎50%为膜性肾病,有自愈倾向;45%为膜性增生性肾病,多伴有高血压,约20%患者发展为肾功能衰竭。 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的防治措施包括病因治疗及对症治疗,前者即抗病毒治疗抑制病毒复制;对于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且无病毒复制的可在严密监测病毒复制及肝功能的前提下,谨慎使用糖皮质激素减少蛋白尿、保护肾功能。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