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宜州 |
释义 | 宜州是著名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广西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具民俗特色旅游目的地等,是一座拥有21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同样也是一座充满活力的新兴城市,在经济、教育等方面走在了所在地区的前列。 中文名称:宜州 行政区类别:地级市 所属地区:广西河池市 电话区号:0778 邮政区码:546300 地理位置:广西西北部 面积:3869平方公里 人口:64.31万(2008年)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车牌代码:桂M 社会文化事业(科 技 教 育 高等院校 浙江大学宜州旧址 文 化 彩调剧 刘三姐歌谣 卫 生) 宜州名人(肖 燕 冯京 黄庭坚 郑献甫 旅行家徐霞客 空军抗日英雄——黄莺) 旅游资源(四牌楼 会仙山 临江河风景区 南山风景区 九龙山风景区 三门岩风景区 古城峒景区 仙女岩风景区 壮古佬风景区 德胜风景区 金浪湾风景区) 区域概况宜州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北,目前由河池市代管,龙江中游。东与柳城、柳江两县接壤,南与忻城、都安相连,西与河池、环江相靠,北与罗城等市县为邻。市域面积3869平方公里,其中中山、低山面积占27.47%,丘陵面积占58.80%,台地面积占3.53%,平原面积占 10.20%。 全市辖7镇9乡(其中2个瑶族乡),下设180个村民委员会,30个居民委员会,2571个自然屯。 市府驻地沿铁路南至广西首府南宁市344公里(公路266公里)西北至河池市金城江区72公里(公路76公里),东至柳州市89公里(公路 125公里)。市境国道323线、黔桂铁路贯穿东西部。境内国道、省道、市道、乡道及专用公路35条,共679.42公里,有火车站10个。 1999年,全市实现村村通电、通公路、通广播电视目标。宜州市自然环境优越,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宜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日照时数1696.9小时,年平均气温在19.6一20.2℃之间,极端最高温39.8℃,最低气温-2.2℃。。市境地形特点为南北高,中部低,自西向东倾斜,属半山半丘陵地区。 市人民政府驻 庆远镇,邮编:546300。代码:451281。区号:0778。拼音:Yizhou Shi。 经济状况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预计达到54.18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增速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增幅创三年来的最好水平,GDP突破50亿元大关。三次产业呈全面增长的发展态势。第一产业保持增长,实现增加值19.62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稳步增长,实现增加值15.31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快速增长,实现增加值19.25亿元,增长16.8%。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去年的39.5∶27.7∶32.8 调整变化为2007年的36.2∶28.3∶35.5。全市工业化发展进程加快,一产比重逐渐下降,二产比重不断提高,三产不断壮大,全市产业结构继续呈“一、三、二”的发展格局。与上年相比,2007年第一产业比重降低3.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2.7个百分点,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进一步增强。人均生产总值(GDP)突破8000元,达到人均8668元,增长10%。 同时,社会事业发展全面进步。关注民生,社会保障政策落实趋以完善,科、教、文、卫、体、社会公共服务各项事业全面持续发展。稳定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83%,其中城区数字电视完成转换23000多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合农民数39万人,参合率达76%。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每月定期举办一次劳动力交流会,预计全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9000人,其中向广东劳务输出2000人;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新增就业岗位3000个。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1300人,参加失业保险13800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17000人,同比均有增加。科技扶贫开发示范项目顺利实施,第二批18个行政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工作稳步推进。2007年为民办十件实事完成情况良好,包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贫困群众最低生活和养老保障、解决农村行路难饮水难问题、技能培训和再就业工程、城乡清洁工程、义务教育“两基”和“普实”工作以及农村贫困大学生就读难问题等方面。 2011年 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9.2亿元,增长5.8%,保持了经济总量平稳较快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7.1亿元,增长32.2%,总量排在河池市第2位。 全部工业总产值完成64.7亿元,增长20.2%;其中,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5亿元,增长47%,实现工业增5.7亿元,增长29.5%。 财政收入首次突破7亿元,增长16.6%。其中,税收收入完成5.91亿元,增长19.35%;一般预算收入3.61亿元,增长22.86%。非税收入比重下降到15.65%,财政收入质量明显提升。 金融机构存款余额82.4亿元,增长14.8%;金融机构贷款余额49.5亿元,增长17.4%。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775元,增长16.9%,高出全区平均水平67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327元,增长10.4%。农民养蚕和种蔗收入分别达到17.41亿元、8.64亿元。 农业宜州市是广西农业大县(市),现在已被列入广西西部开发区域县(市),全市辖7镇14乡,总耕地面积69.2万亩。主要农产品是水稻、玉米、甘蔗、桑蚕、沙田柚等。 宜州已形成粮食、蔗糖、桑蚕、水果、畜牧水产五大生产基地,并且又已成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和广西粮食自给工程县(市),是广西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县(市)。 全市按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产业优势,划分为五个农业经济区,即东部四个乡镇以 生产优质粮为主,经济作物为辅;西部五个乡镇以经济作物、多种经营为主,林果为辅。南部七个乡镇以蔗桑为主,林果为辅;北部三个乡镇以林(竹)果、药材为主,旅游为辅;中部两个乡镇以蔬菜生产为主。 蔗 糖 业宜州市是广西蔗糖生产主要基地县市之一,蔗糖生产已形成一定规模,成为农民增收、经济发展、财政增长的重要经济支柱产业。主要栽培品种有桂糖 11号、新台糖 10号、16号。蔗区涉及17个乡镇,130个行政村,种蔗农户7万户,蔗区涉及人口35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70%。宜州市有广西博庆食品有限公司、宜州市糖业集团公司怀远糖厂两家制糖企业。 中英合资的广西博庆食品有限公司以其先进的设备和科学管理技术,2000年3月15日该公司通过了英国劳埃德质量认证公司 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成为中国首家获得国际权威认证的制糖企业。 各年财政2000年——宜州市:2.81亿 2001年——宜州市:3.0591亿 2002年——宜州市:3.01亿 2003年——宜州市:3.32亿 2004年——宜州市:3.7029亿 2005年——宜州市:4.4亿 2006年——宜州市:4.08亿 2007年——宜州市:4.5亿 2008年——宜州市:5.028亿 2009年——宜州市:5.08亿 2009年——宜州市:5.18亿 2010年—— 6.01亿元 工商贸易宜州市已建成各类市场 60个(包括交易点17个),市场总面积170863平方米,国有商业企业224家,拥有自营进出口权企业1家,全市市场年成交额4.5亿元,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每年11.85亿元,全市商品销售总额超过9.20亿元。现全市在册企业1284户,其中法人企业127户,营业登记企业758户,注册资金共 54757万元。 宜州市经过多年的实践,工商管理制度日趋完善,形成了一整套比较系统的管理方法,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市场管理,除建立健全各类市场规范管理制度外,积极推进市场管理“l2345”工程,实行“一顶帽子”管理市场,加大对"三乱"行为的打击,实行"经济户口"管理,推行市场巡查制和开展市场专项治理活动。宜州市成立了市场监管巡查中队、“3·15”投诉举报中心、经济检查中队、各工商所还设立“3·15”投诉举报中心站和若干名巡查员,专门负责 辖区内的巡查监管工作。近年来,通过这些组织工作,有力地打击了非法与违法经营及假冒伪劣商品行为,强化了监管,维护了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被群众誉为消费者的“保护神”。同时,全市对市场建设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加快了以国家、社会、个人三级市场体系的建设,促进了城乡商品流通的发展。并且,实行“同等化”,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和公平竞争氛围。 乡镇企业宜州市现有乡镇企业 15013家,其中集体企业115家,私营企业265家,个体14633家,从业人数48998人。 宜州市乡镇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形成农业、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商品流通、旅游、饮食服务等七大行业共同发展的产业结构,矿冶、建材生产现成为乡镇企业的主导产业。 一、煤矿、锰矿采选业 二、有色金属冶炼业 全市目前有有色金属冶炼企业6家,均为产值在千万元以上的规模。广龙冶炼厂主要产品为精锑、硫化锑和铅锑合金;富达冶炼厂主要产品为粗铅;洛西焊剂厂HJ431、HJ250、HJ350焊剂材料,经国家船检局检验均达到或超过标准。 三、建材业 1、全市共有红砖企业48家,具有年产标准红砖40471万块的生产能力。 2、钢材生产企业1家,即福宜金属制品厂,年生产线材4000吨。 四、造纸企业 有以废纸为原料的造纸厂3家,具有年产1万吨各种规格色纸、包装纸、卫生纸的生产能力。 五、烟花炮竹企业 有烟花炮竹集体企业 3家,年生产能力在 12242箱,产值达307万元。 六、农副产品加工业 宜州市东方罐头食品厂是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经深加工后供出口国际市场的农产品生产企业,是河池地区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有日产60吨罐头的生产线4条及配套设施,计划年产罐头 10000吨,其中以法国豆罐头、蘑菇罐头、竹笋罐头、马蹄罐头为主。 行政区划宜州市辖7个镇、7乡、2个民族乡:庆远镇、三岔镇、洛西镇、怀远镇、德胜镇、石别镇、北山镇、祥贝乡、刘三姐乡、屏南乡、洛东乡、同德乡、安马乡、龙头乡、福龙瑶族乡、北牙瑶族乡。 庆远镇辖:文昌、和平、解放、园村、江头、沙岭、龙塘、燕山、龙江、白龙、矮山、太平12个社区;山湾、思榄、围村、三兴、下维、畔塘、城障、洛岩、岭坪、苏村、六坡、宜畔、东屏、叶茂、龙村、马安村16个村委会。 怀远镇辖:怀远社区;怀远、愣达、甘村、谭村、李家寨、罗山、坪上、北斗、拉外、大任村10个村委会。 德胜镇辖:德胜社区;榄树、加隆、立新、地罗、赛平、磨甲、都街、楞底、上坪、新惠、拉林、竹仓、加保、乾合、都围、弄相、围道、大邦18个村委会。 洛西镇辖:洛西社区;妙调、六寨、枫木、福田、祥北、三柏、和平、洛富8个村委会。 三岔镇辖:三岔社区;楞塘、庭亮、福里、羊角、合林、红社、良因、古卜8个村委会。 石别镇辖:石别社区;板围、清潭、拉弄、土桥、四合、永定、三寨、屯蒙、雁山、拉并10个村委会。 北山镇辖:北山社区;怀道、梅洞、双塘、波串、板敢、塘利、龙安、建安8个村委会。 祥贝乡辖:祥贝社区;古龙、古文、白伟、拉托、更生、福六、六代、大莫、中路、下洞、里洞、长洞、车头、中朝14个村委会。 刘三姐乡辖:流河、三合社区;洛漏、小龙、冬田、龙降、天桥、坝头、良村、岩田、谷洞、飞高、乍洞、拉甫、中和、湖长、龙潭、龙元16个村委会。 洛东乡辖:洛东社区;大曹、寻田、王格、坡榄、板乐5个村委会。 屏南乡辖:屏南社区;肯山、板纳、新兴、果立、合寨、北角6个村委会。 同德乡辖:同德社区;众联、板高、塘上、楞村、大安、北刁、六桥7个村委会。 安马乡辖:安马社区;木寨、白屯、小隘、北关、索敢、佑岸、拉稿、古育、肯坝、拉炭、古直11个村委会。 龙头乡辖:龙头、拉浪社区;龙德、龙田、龙盘、七洞、建立、高明、德惠、高峰、高寿、加丰、董里、虾洞12个村委会。 北牙瑶族乡辖:北牙、保民社区;空山岩、桥邓、龙头、豆竹、二坟、白龙、红山、沙浪、平里、黄龙、洞口、拿网、保康、保良、保安、保卫、潘洞17个村委会。 福龙瑶族乡辖:福龙社区;同意、永良、宜州、京口、古桃、波奉、翁同、凤朝、高山、龙侯、弄丁、弄桑、龙拱、定满14个村委会。 人口民族 截止2008年底,宜州市总人口643184人,其中各乡镇人口分别为(单位:人): 庆远镇 146039; 三岔镇 19808; 洛西镇 30180; 怀远镇 35247; 德胜镇 46883;石别镇 34216; 北山镇 33237; 祥贝乡 20298; 刘三姐乡 39570;屏南乡 27531; 洛东乡 24746;福龙瑶族乡 37016; 北牙瑶族乡 59466;同德乡 23000; 安马乡 24852;龙头乡 41095。主要居住有壮、汉、瑶、苗、水等少数民族,其中壮族占总人口74.01%,汉族占总人口16.86%。宜州市境内,居住着壮、汉、瑶、苗、仫佬、水、毛南、黎、回、布依、满、侗、彝、京、蒙古、哈尼、白、羌、土家、畲、傣、高山、朝鲜、藏、仡佬、维吾尔、佤、东乡、锡伯、达斡尔等30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中主要有壮、瑶、苗、仫佬、毛南、黎、水等,壮族是宜州人口最多的民族。 历史沿革秦时(前221—前206年),属桂林郡地。 汉元鼎六年(前111年)置定周县。 三国时期,属吴国,置定周县,后改龙刚县,但何时改置无从考。 西晋,置龙刚县,隶属桂林郡。东晋,沿置龙刚县。 唐朝贞观四年(630年)置龙水县,先后属粤州、龙水郡、宜州,为州治。天宝年间(742—753年)在今市境内及毗邻地区先后设置羁縻温泉州(下辖2县)、羁縻蕃州(下辖3县)、羁縻述昆州(下辖5县)、羁縻琳州(下辖4县)。光华三年(900年)析县地置崖山、东玺2县。 五代十国,龙水县初属楚,后属南汉,隶属宜州,为州治。 宋朝初沿唐置龙水县,淳化五年(994年)以柳州洛曹县来隶龙水县。宣和元年(1119年),龙水县更名为宜山县,先后隶宜州、庆远府,为州治、府治,并为庆远军节度使驻地。 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宜山县为庆远军民安抚司,为司治。至元十六年(1279年)属庆远路总管府,为府治。大德元年(1297年),属庆远南丹溪峒等处军民安抚司,为司治。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宜山县属庆远府,为府治。次年属庆远府南丹溪峒等处军民安抚司,为司治。再年属庆远,为府治。洪武至永乐年间(1368—1424年)先后设置大曹、怀远、德胜、东江4巡检司及龙门土舍。弘治五年(1492年)析宜山县地置永定长官司、永顺长官司及永顺副长官司。 清朝宜山县属庆远府,为府治。康熙五年(1666年)废大曹、怀远、东江3巡检司。雍正七年(1729年)析忻城土县功德、窖灰2里、永定土司清潭、南乡2里置理苗分县。同年将龙门土舍改置龙门巡检司(光绪三十一年即公元1905年废置)。道光五年(1825年)废永定副长官司,光绪三十年(1904年)废德胜巡检司,宣统二年(1910年)废永定长官司、永顺长官司。 民国元年(1912年)废宜山县,置庆远府,直属广西省府。民国二年废庆远府,改置宜山县,属柳江道。 民国十五年,废柳江道,宜山县直属广西省府。民国十九年,广西划为12个民团区,宜山县属宜山民团区。 民国二十一年,广西12个民团区合并为6个民团区,宜山县属柳州民团区。 民国二十三年3月,广西8个民团区改为8个行政监督区,宜山县属柳州监督区,为行政监督区署所在地。 民国二十五年11月,广西增设玉林、庆远两个行政监督区,宜山县属庆远区,为区署所在地。 民国二十九年3月,广西各行政监督区改为行政督察区,宜山属第七区,为行政督察区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所在地。 民国三十一年4月,广西行政督察区第四、第七两区合并为第二区,宜山县属第二区(即柳州区)。 民国三十六年,广西再次划分为12个专区,宜山县属第十专区,为专区所在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49年12月27日成立宜山县人民政府,县属庆远区,为庆远区公署所在地。1950年2月,庆远专员公署更名为宜山专员公署,县属宜山专区,为专区所在地。1958年7月19日,宜山专区并入柳州专区。1965年7月,成立河池专区,宜山属河池专区。1971年广西各专区更名为地区,宜山县属河池地区。 1910年,忻城土县归入宜山县,划为宜山县第十一区和第十三区。 1928年,忻城改土县复称忻城县属柳江区。 忻城县划归宜山专区(政务院1951年1月25日批准) 1950年县治所由庆远镇迁怀远镇 1950年,庆远专区更名为宜山专区。庆远镇为专区治所。 宜山县东南的袄洞、马泗2乡,上林县的蓝甲、古蓬、安浪、马蹄、思吉5乡,划归忻城县管辖。(1952年8月) 1953年,宜山县的东江、白土划归河池县,合龙乡冷水屯55户划归忻城县,界柏乡划归柳江县。 宜山县正式析出界柏乡划归柳江县管辖。 忻城县第六区太平乡的毛荣、弄石、肯朝等3乡划归宜山县管辖。(1955年6月宜山专署【民族字第21号】批准) 1955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以原都安县14个区为基础,将河池县的下坳区、宜山县的三只羊、板岭、拉仁、加贵区、忻城县的嘉仁区、马山县的龙湾区,平果县的江南、百马区,东兰县的板升区等划入,成立都安瑶族自治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都安瑶族自治县正式成立于12月,其行政区域的划拨在10月间进行行政区域包括部,河池县区的下坳、耀南、板旺、隆麻、加文、光隆、大崇、板买、坝牙、隆坝、隆石、隆旺、隆稿、崇山、隆林、隆关、肯友、隆恩、隆洞、板庆、弄梅、池花、梅株、陆册等24乡,宜山县三只羊区、拉仁区、永顺区(后改称板岭区)全部和石别区的加泵、加福、加隆、加图、加党、塘怀、大宿、宜州、翁同、京口、龙候等11乡,东兰县合龙区(后改称板升区)的弄岭、弄冠、弄矿、弄彦、弄兰、弄立、弄盘、弄雷、水堂、板坡、新安、信河、升平、三合、板好、永安等16乡,马山县龙湾区的琴棋、三并、内槽、龙湾、新民、加范、龙焕、地州、龙眼等9乡,忻城县拉仁区的福龙、永龙、龙桑、坡奉、太平、凤朝、高山等7乡,平果县百马区的永晴、那午、坡练、登排、孟豆、同谢、乃良、义隆、义和、中和、下和、吾幸、觉端、怀雄、良美等15乡和江南区的江州、发端、带林、塘么、合民、龙凤、法棠、和平、卖梅、上和、九怀等11乡。 1956年2月20日国务院批复宜山专员公署更名为宜山地区工作委员会。 罗城县祥家乡冬田农业社划归宜山县管辖。(1957年4月11日广西省人民委员会【会民字第34号】批准) 1957年12月20日国务院第66次全体会议批准:撤销宜山地区工作委员会,设立宜山专区。 (1958年7月19日国务院【《关于宜山等专署改名等问题的批复》政内杨字104号】批准)宜山专区更名为柳州专区,驻柳州市。县治改为庆远镇。 1961年,罗城县析出祥贝公社的同德、古龙、白伟、共荣、桑间、长沙、自强、铺亭、果城、坤洞、和平、临江、中流等11大队,及鹿山公社的大莫、桑麻、拉金、鹿山、下洞、长洞大队划归宜山县管辖;1961年10月4日广西僮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会民字第51号】批准 设立河池专员公署,领导原由柳州专员公署领导区的河池、宜山、天峨、罗城、南丹、环江6县,百色专员公署领导的凤山、东兰2县和巴马瑶族自治县,南宁专员公署领导的都安瑶族自治县,共8县2自治县。(国务院1965年5月18日批准) 1971年各专区更名为各地区 1983年10月8日国务院【国函215号】批复:撤销河池县,设立河池市(县级),以河池县的行政区域为河池市的行政区域。 (以下国务院1987年12月23日批准 国函[1987]185号) (1)设立大化瑶族自治县,以都安瑶族自治县的大化、六也、百马、江南、都阳、雅龙、七百弄、板升八个乡和巴马瑶族自治县的板兰乡全部,东山、凤凰、羌圩三个乡的十七个村以及马山县的古感(镇)、贡川、永州三个乡镇的二十二个村为大化瑶族自治县的行政区域,县人民政府驻大化镇。 (2)将都安瑶族自治县的福龙乡划归宜山县。 1993年9月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宜山县,设立宜州市,县级市,属河池地区,所辖各乡镇不变。 2002年6月18日国务院【国函52号】批复: 1.同意撤销河池地区和县级河池市,设立地级河池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金城江区新建路。 2.河池市设立金城江区,以原县级河池市的行政区域为金城江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江北东路。 3.河池市辖原河池地区的南丹县、凤山县、天峨县、东兰县、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巴马瑶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和新设立的金城江区。原河池地区的宜州市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直辖。 由河池市代管。 2002年9月29日国务院【国函88号】批复: 1.同意撤销柳州地区和来宾县,设立地级来宾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兴宾区建设大道。 2.来宾市设立兴宾区,以原来宾县的行政区域卫兴宾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来宾镇前卫路。 3.来宾市辖原柳州地区的沂城县、象州县、武宣县、金秀瑶族自治县和新设立的兴宾区。原柳州地区的县级合山市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直辖。 4.将原柳州地区的鹿寨县、融安县、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划归柳州市管辖。 ?年,宜州市辖5个镇、14乡、2个民族乡:庆远镇、怀远镇、德胜镇、三岔镇、洛西镇、北牙瑶族乡、福龙瑶族乡、矮山乡、太平乡、洛东乡、屏南乡、三合乡、流河乡、祥贝乡、石别乡、北山乡、同德乡、拉利乡、拉浪乡、龙头乡、安马乡。 2003年宜州市行政区划一览(7个镇、12乡、2个民族乡:庆远镇、三岔镇、洛西镇、怀远镇、德胜镇、石别镇、北山镇、祥贝乡、流河乡、三合乡、屏南乡、洛东乡、矮山乡、太平乡、福龙瑶族乡、北牙瑶族乡、拉利乡、同德乡、安马乡、拉浪乡、龙头乡) 2005年,三合乡并入流河乡,并更名刘三姐乡;矮山乡、太平乡并入庆远镇;拉利乡并入北牙瑶族乡;拉浪乡并入龙头乡。 城市建设宜州地理条件优越,境内交通便利,西南出海大通道的两条大动脉——黔桂铁路、323国道线路及岔罗城路支线在宜州纵横贯行。其中铁路在境内全长 103公里,在8个乡镇通过,有车站11个。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以国 道、铁道为干线、连接各乡镇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1993年撤县改市以来,加快了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建设的步伐,环城公路于1994年5月底全线通车,龙江二桥于1996年竣工并已投入使用,新修了城中东路,城中西路、公园东西路、公园西路、山谷路、环城路、南北大道、塘中路等十多条街道,总长46公里。先后建成了君怡大酒店、友谊大厦、建行大厦、工行大厦、正宜商场、烟草大厦、国税局大厦、市政中心、新汽车总站等一批具有现代气息的大型建筑,开辟了安康新村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居民住宅小区,以及下枧、龙舟岛等风景名胜区。占地28.65亩的刘三姐音乐喷泉广场已投入使用。投资1.3亿元的叶茂电站已投入并网发电,投资800万元的长岭变电站和投资3000万元的土桥引水工程已全部竣工。现又加紧建设龙江三桥、城西经济开发区和城南新区的建设。 宜州市城区卫生保洁面积达41万平方米,有环卫工人256人。目前市区路灯线路长72.5公里,共有5720盏照明灯,18个品种,每天亮灯10个小时,并实现了会星街、会东街等小街小巷的亮化,路灯亮率保持在98%以上,确保城区实现亮化;宜州市日供水能力达到9.5万吨,达到中等城市的供水能力,并实现城市无电供水。 2009年12月25日上午,宜州市龙江三桥开工,这标志着罗宜与宜忻二级公路连接线工程建设正式启动,公路连接线工程项目起于罗宜二级公路终点石牛隘,止于宜州市城南收费站,总里程5.864公里,包括跨龙江河大桥一座,桥长307米、宽20米、四车道,总投资约6100万元,其中宜州地方财政配套资金达4380万元,建设工期为18个月。 罗宜与宜忻二级公路连接线工程的开工建设,预示着宜州城市综合枢纽建设再提速,有效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同时对完善河池东部县际公路网络,提升宜州城市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文化事业科 技宜州市科技局是市委、市政府主管领导科技的职能部门,几年来认真贯彻落实广西区党委提出的“三大战略、六大突破”重大决策及全区农业和农村工作“1234610”的工作思路,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充分发挥其先导作用,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一是市委、市政府对科技工作十分重视,专门成立科技工作领导小组,从市到乡(镇)村都建立了科技管理体系,每个乡(镇)都设有农技推广站、畜牧兽医站、农机站、林业工作站;209个村委会都配备有农科员,完善了科技管理体系和农业社会化。 二是以超前的意识率先在开办电脑培训,建立“广西国家重点星火培训基地宜州工作站”,至今共举办计算机培训班86期,培训科技人员、国家公务员近3000人次,提高了高科技适应和应用能力,日前又成立了"宜州市科技信息中心",并组织了10个乡镇上网发布农产品信息,并在网上进行大宗农业交易,促进了农业产品的流通,依靠科技达到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是围绕"支柱"产业,引进新技术,实施科技项目。 近几年来,应用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促进传统农业向“双高一优”农业转化,先后推广了近20项的先进农业适用技术,获得粮食年年丰收。如今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覆盖率达85%以上,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5%以上,宜州已发展成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广西蔗糖、桑蚕、水果、畜牧水产基地。 四是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立了广西宜州市农业综合开发特种繁育基地。该基地距市区5公里,全场占地面积85333平方米,其中宿舍办公用房 3000平方米,果场 39666平方米,养殖场 42666平万米。拥有固定资产257万元。目前养有良种公猪、母猪,如长白猪、杜洛克、大约克;禽类有蓝孔雀、七彩山鸡、鸳鸯鸭、纯种乌骨鸡、瑶鸡、中华宫廷黄鸡、良种风花鸡、广东马冈鹅、本地塘角鱼、七星鱼;新建果场种植有澳洲坚果、皇后李、台湾大青枣、美国墨宝石李、巨型红茹、双季板栗、反季荔枝、巨型台湾四季番石榴等珍奇品种都已初具规模。还同时千亩蜜桃基地,将成为宜州市另一个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景点。 教 育宜州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1997年通过广西“两基”评估验收。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87%,小学毕业会考双科合格率、中、高考成绩均位于河池市前列。高中办学规模逐步扩大,以民族职业学校为龙头的中等职业教育成绩显著。成人教育形成市、乡、村三级培训网络。宜州市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得到落实,重教支教兴教蔚然成风。全市逐步形成依法兴教,依法支教的良好风气。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办学思想逐步实现由单一的文化、升学教育转到教育要为振兴当地经济服务,为促进社会进步的轨道上来。 高等院校河池学院(本科),坐落于龙江北岸。环境优雅、学习氛围浓厚。是广西目前唯一在县级市设立的本科院校。学院历史悠久,人才辈出,为宜州、河池以及广西做出了很大贡献。 浙江大学宜州旧址宜州(原宜山县)是抗战期间浙江大学西迁的重要逗留地(旧址为今宜州市文庙公园),该地办学(1938年8月至1939年底)是浙大西迁史上一个重要阶段。 从宜州市区出发,出东门,前行数百米,即到一破落的大院,门口立着一块“军事管理区”的牌子,这医院旧址就是民国时的标营。浙大西迁到宜山时,当地把标营让出来给浙大作为本部办学,其余师生在城里的文庙设立分部办学。 历史回溯到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大规模军事进攻和对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肆意破坏,我国高等学校为了救亡图存,保存民族文化实力,开始了艰苦卓绝的西迁历程。几所著名学府搬迁到四川成立了西南联大,而浙江大学在竺可桢校长的带领和沿途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筚路蓝缕、弦歌不绝,在艰难困苦中屡创教学科研的佳绩,被国际著名科学史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在高校西迁运动中堪称典范。 浙大在颠沛流离之中,保持了完整的办学体系和重要办学资源,坚持开展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并在沿途服务于当地社会,传播知识、开发民智、推动西部发展。浙大的西迁,后来被彭真同志称赞为“一支文军”的长征,既是现代大学开展教育、科研、社会服务艰苦而壮丽的实践,更充分体现了我国知识分子不屈不挠、奋发图强、献身科学、服务民众的高尚品格和精神风貌,在高校西迁史中具有特殊的代表性和历史文化价值。 浙江大学西迁宜州(原宜山)办学一年四个月,并在此确立了“求是”校训和校歌,并一直将宜州作为浙大的“精神家园”。站在旧址,你想象不到这里曾经有数百名万里长征的浙大师生在此晨操、诵读、思索、研究;这里曾安卧着浙大的校舍、操场,有书声琅琅,有大师智慧的脚步;它也曾惊诧愤怒,当118枚日军飞机的炸弹炸毁了简陋的校舍、珍贵的教学实验仪器,还有走过千山万水的浙大惟一的那架钢琴! 1939年2月5日,18架敌机轰炸宜山,投弹118枚,浙大标营十数间房舍被毁,一百多学生的衣物用品遭劫。此间环境并不安定,兼之许多师生因水土不服而患痢疾和疟疾,竺可桢校长考滤另寻合适地点,准备必要时再次迁校。6月,决定迁往贵州。1940年春,浙大师生全部迁往贵州遵义和湄潭。 文 化宜州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建置始于公元前111年即汉武帝元鼎六年,当时定名周县。自公元630年即唐代贞观四年始,均为历代州、郡、府、路、司等行政地区的治所,也是历代显要名流,迁客骚人任职、迁滴、考察、羁旅之地。 在先贤的影响下,在浓郁文化气氛的熏陶中,历代宜州人刻苦习文,勤奋读书,先后有几十人留下著作文集。同时,宜州还是著名的彩调之乡。 如今的宜州建有学校200多所,全市有协会学会等组织11个,会员近400人,乡镇文化站20个,村屯文化室、文化乐园82个;还建有体育中心,广播电视台、卫星地面接收台、文化中心、电影剧院、歌舞厅等文化设施多处,出版有《宜州报》、《宜州文学》、《山谷诗苑》、《宜州文史》等刊物……这一切,极大地推动了宜州的文化事业的发展。 彩调剧宜州市是著名的彩调之乡,20世纪50年代宜州市的彩调《刘三姐》和《龙女与汉鹏》曾到北京中南海怀仁堂演出,得到毛泽东主席和其他中央首长的高度赞扬。1999年广西首届彩调艺术节、2003年广西彩调艺术大赛均在宜州市举办。 刘三姐歌谣200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申报的“刘三姐歌谣”,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项目类别,序号23。 卫 生宜州市现有31个国营卫生单位和200多个农村基层卫生组织,其中市级医疗卫生单位11个、乡镇卫生院20个。开设病床总数541张。有医技干部643人,占职工总数80.3%,初级职称 383人,中级职称253人,副主任医师以上高级职称7人。大中专以上学历生占医技人员总数97.7%。有农村合作医疗卫生所205个,乡村医生372人,村屯妇幼保健员529人。形成以市直医疗卫生单位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枢纽,集医疗康复、预防保健、计划生育、健康教育以及医学继续教育培训为一体的较为完善的城乡三级医疗卫生网。 改革开放以来,宜州市政府对卫生的投入逐年增加,医疗卫生机构内部建设速度加快,医疗保健功能增强,医技队伍和病床位数都比解放初期增加了几十倍,B超、C T、多功能彩色电视诊断仪、心脑电图仪、大型无痛碎石机、纤维胃镜、以及现代化监护系统等高新科技产品已普遍应用于临床,同时拥有整套疾病控制、计划免疫、妇幼 保健等先进技术设备。乡镇卫生院普遍建设了新楼房,改造了住院环境,成为与乡镇中小学相媲美的一道农村景观。 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煤、锰、石灰石、褐铁,汞、磷、硫铁矿、水晶、重晶石、耐火石、大理石、石膏、方解石、硫磺等。其中煤层藏量约4678万吨,锰矿藏量 约1640万吨,品位一般在 28-40度之间。石灰石质量上乘.。 水资源宜州境内大小河溪295条,主要有龙江及其支流临江河、中洲河、洛寿河、五拱河及习江支流都良河等11条。理论蕴藏量28.48万千瓦,已开发利用9.6万千瓦,共建成大小水电站80处,其中装机容量较大的有拉浪电站5.1万千瓦,洛东电站4.5万千瓦,叶茂电站3.75万千瓦。 土地资源全市土地总面积519.89万亩,基中平地(包括台地)71.31万亩,丘陵305.45万亩,山地143.13万亩。土地利用现状中,耕地面积68.54万亩,宜粮荒地19万亩,有林面积124万亩,宜林荒地66万亩,应封山育林地 15万亩,草场119万亩,养鱼水面积2.7万亩。 特产 宜州物产丰富,除水稻、玉米、小麦、黄豆等粮食作物外,有蓄积量为194万立方米的林木和多种竹类及其产品,同时是全国粮食生产基地,还是广西商品粮、蔗糖、沙田柚、桑蚕和鱼类生产基地。其土特产主要有沙田柚、果蔗、桑蚕茧、红兰酒、槟榔芋、红瓜子、扁柑、甜杨桃、黑豆、黄豆、乳鸽、油鱼、船丁鱼、龙江芝麻剑鱼、黄蜂鱼、明灯寨烟叶、魏村马蹄,苏村莲藕、古龙梨、文昌碎咸菜等。野生动物有麝香、穿山甲、蛤蚧、果子狸、蛇类。 宜州名人肖 燕肖燕是 河池市形象大使。 她 出生在“刘三姐的故乡”广西宜州。她从小就受父母的影响,喜欢学唱本地山歌,自幼做着“山歌梦”的她,经过不懈努力如愿考上了广西艺术学校。 在入学之前根本就不会正确发声,在艺校肖国材等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才开始学习基本的发声训练。功夫不负有心人,1995年她以甜美的歌声获得了广西“全区中专艺术节声乐大赛”的特等奖。艺校毕业后,肖燕顺利考取了广西艺术学院声乐专业。在学校里她更加勤奋训练,师从龚小平教授学习后,演唱技法有了更大的飞跃。在广西大学生艺术节声乐大赛中,她连续两年获得一等奖,同时还在“全国大学生艺术节声乐大赛”中获得银奖。 2000年,肖燕先后获得广西青年歌手大奖赛一等奖和第九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专业组荧屏奖,在广西乃至全国歌坛慢慢有了名气。 200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改变了肖燕的艺术生涯。由于表现突出,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选派到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系学习声乐,有幸得到中国音乐学院院长、声乐教育家金铁霖老师的指导,让她这个广西妹子见识了外面更加精彩的世界,走出红土地的肖燕变得更加成熟了。 先后拍摄的《您辛苦了》、《永远的眷恋》、《最美的牵挂》等一系列音乐电视,在全国各大电视台滚动播出,并因此获得了“全国城市歌曲评选”演唱金奖、中国电视金鹰奖提名奖等多个奖项,还应中央电视台邀请,多次参加全国范围内的重大演出活动,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在2001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开幕式晚会上,她跟李卫红、唐彩媚一道扮起了“刘三姐”,与著名歌手满江对唱起广西山歌《什么结籽高又高》,这让她在民歌节的大舞台崭露头角。在民歌节开幕式晚会上,她又与著名歌手刘媛媛合唱一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让家乡观众看到了另一个风格的肖燕。 冯京宜州城西龙江北岸的天门山下有一个村落,名叫冯村,也叫冯家湾,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冯京出生于此。冯京自小聪明好学,才华横溢。庆历八年(1048年),冯京参加州试,中解元,次年,冯京参加会试,中会元,接着,他参加殿试,中状元,冯京连中三元,人们称他为冯三元。中国历史上能连中三元的只有13名,冯京是其中之一。 冯京及第后,先是被任命为监丞。黄佑三年(1051年),冯京被派任荆南府任通判,黄佑四、五年间(1052-1053年)冯京先后在朝中的集贤院、登闻鼓院、磨勘司和吏部南曹三司任中高级官员,后来冯京外调知扬州、转调知庐州,后调江宁府等地,冯京回朝后,先后任翰林学士、纠察在京刑狱和昭文馆的主官。至和二年(1055年),仁宗皇帝命冯京继任翰林学士知制造,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冯京为陕西安抚使,治平三年,冯京奉调回朝充群牧使兼昭文馆的主官。熙宁七年冯京回朝后,先后被任命为给事中、正议大夫等职位,元丰四年(1081年),以观文殿学士、光禄大夫出知河阳府。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冯京被授青光禄大夫,次年被任保宁军节度使知大名府。元佑五年,被授检校司空,改任彰德军节度使,此后,冯京改知陈州、改授宣徽使等。元佑九年,冯京病逝。冯京为辅佐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大臣,在政事、武功等方面均多业绩,冯京一生多次外调内迁,饱经宦海风浪,其身不倒,确有过人之处,著作有奏议十三卷、《潜山文集》一部,其诗词、书法散见其他书籍,原著多已散失。宜州天门山上有冯京祖墓。山麓旧有冯家祠,州城及城南南山寺旧有崇祀冯京的三元祠、乡贤祠、三贤祠,均先后圮毁。今宜州城西龙江北岸建有冯京公园。 黄庭坚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生于1045年6月12日,23岁登进士第,即步入官场,宦海沉浮,59岁那年,黄庭坚在一再遭贬后,被朝廷除名,羁管宜州。1104年夏天,黄庭坚只身一人来到宜州,从此,宜州和这位文化巨人结下了不解之缘。黄庭坚虽然落魄宜州,但是他在艺术领域里却创作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作品来。如《虞美人·宜州见梅作》:“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地以人名,黄庭坚在宜州的许多诗作,迅速飞出岭南,传遍大江南北,宜州城的知名度也在逐渐变大。文化人的力量还在于可以教化一个地方,黄庭坚来宜州后,他开馆讲学,开了宜州读书之风气,使宜州之名在岭南显扬开来。黄庭坚殁后数十年,宜州太守韩璧始建山谷祠来纪念他,祭祀他,许多文人墨客从各地来到宜州凭吊他,追寻他的足迹。至今黄庭坚的许多嘉言懿行在宜州还是有口皆碑,为人民津津乐道。 郑献甫郑献甫(1801-1872),象州人,原名郑成。他是晚清一位著名的学者、诗人和词家。史载他天赋优异,嗜学成癖,博闻强记,智力超群。道光十五年(1835年)中进士,旋即被授任刑部主事,他目睹官场昏暗,宦海险恶,渐生倦意,在做了14个月的官后,辞职归里。以后“浮现乡里,教授诸生”。其中除了咸丰八年至十年曾在湖北巡抚伍长华幕府中读书、写作外,其余时间都在为教学工作奔波忙碌。他先后在象州、宜山(今宜州)、柳江等书院任讲席,兢兢业业,呕心沥血,造就了大批人才。其中在宜山(今宜州)庆江书院,德胜书院,长达八年,为培养宜山(今宜州)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 旅行家徐霞客1637年,52岁的徐霞客首次进入广西来到宜州。1638年,他从宾阳、上林、忻城等县境内于二月二十六日到达当时的永定土司长官署所在地(即今天的石别镇三寨村),从此开始了他在县境30天的旅游。其中入境到三寨村一天;在县城及郊区各地19天;游多灵山往返3天;在怀远镇、德胜镇各地7天。 在县境,他到过北山、南山、九龙山、料高山、石山村后山等10多个大小山岭,经过龙江、小环江、五拱桥水、九龙潭等10多条江流、小溪和几处水潭。游览过龙隐岩、双门洞、卢僧洞、蚺蛇洞、九龙洞、白龙洞等10多处岩洞和香山寺、南山寺、西竺寺、雪花寺、黄山谷祠、龙隐庵、观音阁、玄帝殿,德胜镇的玉皇阁、莲花庵、福山寺等20多座寺庙庵。在他所著的《徐霞客游记》一书中,关于在宜山县(今宜州市)境旅游考察的记述占41页,计2万多字。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徐霞客在家病逝,时年56岁。1985年宜州市在白龙公园建一霞客亭来纪念这位中外闻名的旅行家。 空军抗日英雄——黄莺黄莺原名黄廓,生于1912年,宜州市龙头乡九磨村人。1932年,志存高远的黄莺考入柳州航空学校,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柳州航校奉命编为空军第三大队,黄莺任第八中队飞行员。1938年7月18日,日寇出动大批飞机袭击南昌,苏联空军志愿队联合黄莺所在大队对日展开激烈空战,战斗中黄莺之机为营救苏联战友志愿队领队巴比洛夫上校之机得以脱险,不幸自己机尾被击中坠落,机毁人亡。黄莺的壮烈牺牲,军事委员会极为重视,题赠“求仁得仁”表彰英烈。如今,宜州市文物管理所还保存着一块蒋介石所题“碧血忠魂”的半截石碑。黄莺还受到李宗仁、白崇禧和第十六集团军总司令夏威等高级人物的题词表彰。 在黄莺灵柩由武汉回宜山过程中,各地党、政、军、学、商及群众前往车站设灵祭奠,以慰烈士英灵。宜山各界人士在中山公园中山纪念亭设灵堂公祭,极为隆重。1988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黄莺为抗日烈士。 旅游资源由于县属政治军事重镇,历代不少显要名流或因任职、迁谪,或因考察、羁旅而流寓县内,他们在宜期间留下众多诗文碑刻,加厚了宜州多彩的文化底蕴,形成桂西北独有的人文景观。更重要的,宜州市是驰名中外的唐代歌仙刘三姐的故乡,是宋代三元及第一代名臣冯家的出生地。市区境内许多风光景点都和他们流传下来的优美故事有关。宜州市境山清水秀,风光绮丽,有白龙洞游览区、宋代铁城,宋黄庭坚逝世处遗迹,宋杨文广战事遗垒,明千户所古城,明惠帝云游宜山遗迹,太平天国王府故址,仙山岩,九龙岩,三门岩,多灵山,镇远峰等多处文物古迹和风景胜地。 四牌楼在宜州市一中东侧,有一座建于乾隆二十五年的牌楼,时称“会魁楼”,又称“四牌楼”。此楼位于十字路口,形成东西南北四个门洞,内外相通。四牌楼楼高三层,一楼全用大型细凿条石砌成,呈四方形,工艺精巧。边长11.5米,四面拱门各高3.9米,宽3.5米。二三楼为木质结构的重檐楼阁,红漆圆柱,飞彩流丹,古朴庄重。全楼气势磅礴,巍峨高耸,是当年庆远府,宜州一大景观。当年骚客文人,秀才举子,常常会聚于楼上,临高乌瞰,指点江山,浏览宜阳,同时以文会友,吟咏唱和,留下不少诗词歌赋及翰墨真迹。“会魁楼”因此而得名。可惜“文革”中二三楼被折毁,现在只存有一楼拱洞石门,楼上建筑及额匾碑刻已不复存在。不过,底楼石墙上刻写的捐资建楼碑文,还清晰可见,先人之文化功德用昭后人。 会仙山内有会仙山风景区、白龙洞、百丈深井岩、炼丹岩、白云阉、翼王点将台、山谷祠、烈士陵园、江北石林等景点。 明崇祯十一年(1638)徐霞客入境旅游考察,踏勘白龙洞、龙隐洞等37处山洞与江河,历时30天,对境内景观赞美不绝。登会仙山(北山)雪花洞俯瞰城区时,写下“俯瞰旁瞩,心目俱动。忽幽风度隙,兰气袭人,奚啻两翅欲飞,更觉通体换骨矣。”会仙山风景区1984年被辟为白龙公园。 公园先后建成公园大门、山谷祠、会仙亭、翼王亭及刘三姐、徐霞客塑像等,修建了都宜忻游击队革命烈士陵园,修筑公园围墙1000米,开辟公园面积420亩。1988年3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把白龙公园列为广西风景名胜旅游区。1990年4月24日,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等参观白龙洞和山谷祠,并在山谷祠书写山谷诗句“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会仙山亦称北山。北山耸峙,壮若雄狮,登山极目,可将远近景观尽收眼底,为宜州八景之首,称“会仙远眺”,自唐代始为游览胜地。山顶有鸟型巨石一方,呈展翅状,明刻“骑云”二字,石前平台原建有“齐云阁”,峭壁上刻有“极高明”三大字,为郡人明代参将李霁所题。有清雍正年间庆远知府徐嘉宾的述职碑。今山顶建有电视差转台。还有天池、甘泉等。 临江河风景区临江河风景区北起样贝乡拉托村畔,南至三江河口与龙江河交汇,河道全长37公里,含下枧、古龙、祥贝三个河段。河水碧绿,山水交融。沿河群山叠翠,古洞罗列。该景区于 1988年10月与白龙洞同时列为广西风景名胜旅游区。 南山风景区南山风景区在城区南郊2公里处,有摩崖诗刻数十处。主要景点有:南山寺、龙隐洞等。 九龙山风景区九龙山景区在城区南3公里,九龙山因有九峰相连蜿蜒若龙,故得名。主要景点有丹霞岩、九龙洞等。 三门岩风景区三门岩风景区位于城区北3公里处的良村后。数峰列峙,其中一峰状若昂首雄狮,狮之腹部峭壁下岩洞罗列。主要景点有三门岩、状元山。 古城峒景区古城峒景区位于宜州市城北郊3公里的木棉村后,1255年建造。此处群山环绕,皆峭壁悬崖,四面如铁,内可容万灶,外可扼咽喉,牢不可破,险不可夷,故号“铁城”,后称古城峒。分内城和外城,内城墙东西两端对峙的两山崖壁上各刻有一碑,东面山崖是《铁城记》,碑高300厘米,宽 195厘米,刻于筑城的当年,该碑主要是记载建筑铁城的经过;西面山崖是《铁城颂》,碑高359厘米,宽230厘米,刻于铁城竣工后的次年三月,系地方人为歌颂云拱筑城的功绩而作。东面山腰有一洞,洞门上刻“紫霞洞府”四个大字,还有金银岩、凉风洞和“飞泉石井”。从外古城往东为马安村,莫马安山东麓建有“歌仙庙”,庙后山腰有明代参将威振的赞景诗生根石刻碑。 仙女岩风景区仙女岩风景区位于城区西南9公里的岩口村后,古称观岩。岩中有“仙女临浴”景。岩道纵横曲折幽深,全程1000多米,岩前有潭水一泓,碧绿清澈,与岩内地下河相通。潭外有参天古榕,荫蔽水潭。岩口外部绝壁数丈。游人可沿岸道拾级探胜,亦可泛舟入岩浏览。洞中有洞,上可通青龙山腰,后可通白虎山。 岩前旧有西原太子庙,纪念唐代苏仕评父子。今庙己毁,古碑仍存。左为凤凰岭;有清代提督统领杨安隆墓。岩口村有清进士汤廷诏祖屋,代表一方建筑之特点。1988年,仙女岩附近的岩口和马驷两个自然屯的农民自发集资 10万元进一步开发仙女岩。1996年9月,电视连续剧《刘三姐》曾在此拍摄。 壮古佬风景区位于宜州城区以北,流河寨所在地。黄圣依与苏有朋主演的电影《寻找刘三姐》在此取景拍摄。 德胜风景区德胜风景区位于城区47公里的德胜镇境内。主要景点有:鸣琴山、大风光山、德胜古城等。德胜街中心。一山巍然屹立,形如玉笏,山顶常有白云缭绕,为鸣琴山,又名白云山,明代刻有“独尊峰”三字。山中回音效果极佳,鼎沸入声,四面来风,均有回音,声如鸣琴,景称“玉笏鸣琴”。 在德胜街西,有大风山,俗称袁家山。山间之洞,凉风习习,宋将黄忱驻此“平蛮”置德胜寨,人们又称此山主岩为黄公岩,有张居广洗剑事及古碑多幅,记“英雄茂烈传千古,显赫威声耸后人”及“将军节奏洗吴钩”之往事。 离德胜街西约1公里许,有德胜古城,亦称河池守御千户所遗址。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置河池守御千户所于河池州,以扼七十二峒之冲,隶庆远卫。永乐六年(1408)迁至德胜。城呈长方形,东西宽500米,南北长1000米,四面有城门和城楼,现仅存东门城楼。楼高8米,长11米,城门高 3.5米,宽3.4米,均为细凿料石基础,墙为明代青方砖,甚为壮观。 金浪湾风景区金浪湾旅游风景区位于素有“龙江大峡谷”之称的龙江河中段,距宜州市区50公里,与德胜镇交界,上接金城江东江镇,与风光秀丽的姆洛峡风景区一水相连,相互依托;下接“赛漓江”之称的下枧河风景区相依相承。游船行程两小时,途经怀远千年古镇、三江并流的三江口,两岸翠竹连绵,山峦叠障,绿水环山,山水倒影独成一景。 金浪湾旅游风景区充分利用宜州市拉浪水电厂 公顷库区水域,水面开豁成景,碧波荡漾,山环水绕,层次分明。两岸绿树成荫,果园成林,壮族居民古朴勤劳,田园果实累累,好一片美丽迷人的田园风光啊!!!库区紧依拉浪林场林区,让游客亲临天然氧吧,充分享有氧户外运动的无穷乐趣。 金浪湾旅游风景区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发出一系列赏心悦目,激情恰意的旅游观光娱乐。 城市荣誉全国体育先进县(市)、 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 全国计生协会先进县(市)、 全国科普示范县(市)、 全国文化先进县(市)、 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县(市)、 全国第一批劳务输出工作示范县(市)、 全国文明小城镇建设示范点和广西依法行政示范县(市)、 广西“南珠杯”优秀城市、 广西卫生城市 、广西文明城市、 广西优秀旅游城市和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市)、 中国西部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中国最具民俗特色旅游目的地 国家地质公园宜州水上石林第六批国家地质公园共36家,2011年11月公布,宜州综合得分排名第八 水上石林地质公园位于宜州市龙江及其支流的临江流域,占地面积约114.7平方公里,海拔160米左右,属大型规模地质公园,由祥贝园区、下枧河园区、龙江园区、石别园区组成,约有60处地质遗迹点。园内喀斯特地貌发育充分,集典型性、稀有性、优美性、自然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于一体,流水地貌别具一格,水体景观风光旖旎,岩溶洞穴颇具特色,还保留了众多的唐宋以来历史遗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丰富多彩、相得益彰,极具地学研究和旅游开发价值。 从龙江一桥码头乘游船顺流而下,行至三桥西面200米后,即进入水中石林河段,直至叶茂水电站坝底,全长约8公里。 途中,可登上“螺丝岛”,在岛中或作捉迷藏,或作烧烤小憩。沿河两岸,汇集了难以数计的形特状异,玲珑剔透,极具观赏价值的自然造型岩石。这些岩石,高者如一峰独秀,可达二、三丈;阔者如山脉绵延二三百米;小者似雏鸡啄食不及拳头。无论大与小,高与阔,皆成物象。且纹理细腻、质地坚硬,叩之有清越之声,具有极高的艺术形象,构成了桂西北独有的水上石林自然景观,可与云南路南石林媲美。 宜州水上石林美,一是山形石美,展现五岳之雄伟大;匡庐、天台之险峻;雁荡、峨眉之奇幽;巫峡十二峰之神韵;桂林山水之灵秀,每座山体四周都可观赏,峰峦布局错落有致,游人至此,面对这蕴含千岩之秀的名山大川的缩影,定会对神州一派大好河山赞叹万千。二是象形石美,水上石林中分布众多形态各异的象形石,如“神龟朝圣”、“骆驼饮水”、“断桥相会”等等,令观赏者各得境界,玩味无穷。三是玲珑石美,粗略统计,仅石林景区的“螺丝岛”上就散布有上万颗玲珑石。由于河水常年冲刷,这些玲珑石具备瘦、皱、漏、透的审美标椎,它们有大有小,每一颗者有它丰富的内涵。四是石水融美,驾船游览,变化万千,有的河段似三峡之气派,有的惟妙惟肖桂林之灵山秀水,有的地方如水上迷宫,扑溯漓迷。龙江小中石林景区现已成为宜州市秋冬枯水节季的旅游热点之一。 友好城市2002年宜州市成为东莞市石龙镇友好城市。 2005年宜州与江西修水县缔结为友好城市。 2007年宜州与江苏海安县缔结为友好城市。 宜州小吃米粉 北山狗肉 下枧河烤鱼 宜州粽子 糯米饼 烤玉米 叉烧肉 凉菜 水果凉粉 豆腐圆 马打滚(驴打滚)炒螺蛳 艾馍 荞馍馍 宜州酸 碎咸菜 辣椒豆酱 宜州特产:最具代表的牛肉条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