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宜里镇 |
释义 | 地理位置宜里镇位于鄂伦春自治旗东南部。1990年原龙头乡撤消,其属地归宜里乡管辖。其东南与莫旗一水之隔,东与本旗大杨树镇为邻,西南与诺敏镇相接,西与温库图乡、托扎敏乡毗邻,北与乌鲁布铁镇相连。辖区面积3229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地宜里,下辖21个行政村、2个居民委员会。镇内外驻企业有大杨树农场局所属的宜里农场、诺敏河农场;大杨树林业局所属的宜里林场、乃木河林场、卧罗河林场、库莫林场;毕拉河林业局所属的羊其河管护地。镇内居住着汉、蒙、回、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民族的人。 宜里镇座落于鄂伦春旗东南部,大兴安岭南麓,东南与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隔卧罗河相望,东邻大杨树,距大杨树约37公里,西南与诺敏镇(小二沟)毗邻,北邻乌鲁布铁镇,西北与托扎敏乡相接。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镇区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山岭起伏,层峦叠嶂,溪河如织,山川秀美,空气清新,民风淳朴,百姓安居乐业,有“鹿鸣山下的明珠”之美誉。 宜里地区资源富集、物产丰富,森林茂密、水草丰美,奎勒河、诺敏河流经宜里,小湖泊(也叫泡子)星罗棋布,出产细鳞、赭鳞、鲶鱼、滑子鱼等。土质肥沃,适合种植大豆、芸豆、小麦、玉米、马铃薯、白菜经济作物。矿产资源丰富,现已初步探明的有钼、硅石、石墨、云母等金属和非金属矿,并且极具开采价值。 宜里镇是典型的农业经济区,粮食年产量达5万余吨,牲畜存栏7万余头(只),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余元。行政区面积3329平方公里,镇区面积3.3平方公里,20769人,由汉族、蒙古族、回族、满族、朝鲜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8个民族构成。辖21个行政村(96个自然屯)、1个社区居委会,5个农业二期开发管理区。驻在企业有:2大农场、6个林业资源管护站。 城镇建设初具规模,有法庭、派出所、交警队、卫生院、农村信用社、国土资源站、工商所、电管所、文化站、学校等职能机构和部门,有个体工商户264家。交通以公路为主,2009年,大—宜柏油路、宜里至诺敏镇油路已全线通车,宜里六连至乌尔旗汗的柏油路正在建设之中,同时以宜里为中心又有辐射各村屯、林场、生产队的公路,现有16条公路运营线路,通车总里程达400多公里,已形成较为发达的公路网。 在旗委、旗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农业富镇、产业强镇、旅游活镇”发展战略,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升级。围绕“豆、麦、肉、果、菜”五个主导产业,重点发展特色产业,鼓励农民经合组织发展第三产业,实行加工企业+经合组织+基地的模式,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条。现大白菜深加工项目已建成投产,并成为宜里乃至鄂伦春旗一处产业亮点。 宜里镇广大干部群众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增加居民收入为目标,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思想观念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强化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以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为契机,认真实施鄂伦春旗“环境营造、项目牵动、结构调整、资源转换”四大战略,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加快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城镇化进程,推动宜里镇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建旗六十周年欢乐祥和的氛围中,年轻的宜里镇正以其意气风发的姿态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地形面貌宜里镇为山区地形,周围有中低山环绕,属寒温带气候,一年四季气温变化较大,年平均气温-0.8℃——-0.9℃,年平均降水量370——500毫米,无霜期90——115天。镇内有诺敏河、奎勒河流经辖区。山间林地盛产榛子、橡子、蕨菜、山韭菜、木耳、蘑菇、猴头等,山坡草地生长着黄芪、贝母、金莲花等几十种中草药材和黄花菜、柳蒿芽等数十种山野菜,道边还长着野果、小山楂、臭李子、山丁子、面果、等等。 经济模式宜里镇是以农业为主的乡镇,全镇有52个私营家庭农场,耕地面积近40万亩,80%以上的耕地实现了机械化生产。主要农作物是大豆、小麦、油菜。现有1个集体经营奶牛场,养牛羊10007多头(只)畜牧业以养猪为主,近年来,通过投资、捐资、集资的办法,建立7个小康示范村,小康户达283户,人均收入2437元。投资20万元新建了415平方米的教室,投资15万元兴建了龙头“八一小学”。镇内交通运输主要靠公路,有14条营运线路,总长300公里,安装程控电话500门。设有卫生院l所,卫生室21所,以镇卫生院为中心的医疗卫生保健网络初步形成。 地址: 宜里镇位于鄂伦春自治旗东南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