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宜兰平原
释义

宜兰平原,位于台湾岛东北部,宜兰县境内。西北以雪山山脉山麓带为界,西南为中央山脉北段山麓,东临太平洋,略呈等边三角形。边长均约30公里,面积约 330平方公里。海拔高度不到100米,中部、东部更低平,不到10米,宜兰、罗东以东大都低于5米。自19世纪末开垦以来,农业发达,为台湾重要水稻种植区。

形成

为兰阳溪冲积作用所产生之冲积平原,土壤肥沃。

地理特点

从基隆市出发,沿纵贯铁路宜兰支线,穿过兰阳断谷,便进入了肥沃的宜兰原野。宜兰平原为兰阳溪冲积而成的扇状平原,以三星、投城与苏澳三个乡镇为顶点,外形呈一等边三角形,故称宜兰三角。在大地构造上,它是琉球海沟的延伸,地势平坦,最低处在东北部头城的南面,海拔仅1米左右,雨季时常为积水淹没。这里位于台湾省东北部中央山脉的北端,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全年雨日达204天,年降水量2750毫米,冬季雨量、雨日较多,有“兰雨”的雅号。

又因土地肥沃,素有“兰阳米仓”之称。沿海不仅盛产海鲜产品,而且西南的太平山有茂盛的森林,为木材的主要产地。宜兰三角的西北和西南有一系列的高山,积雨面积较大,加之这些山地又是台湾的多雨区,所以大量雨水汇流而下,进入平原后,流速骤缓,致使宜兰平原上溪流纵横交错。主要河流为兰阳溪,流域面积约979平方公里。其他河流均属流短水急,多在中、下游注人兰阳溪中。海岸一带沙丘横阻,除兰阳溪和武老坑溪外,几无一条单独出海的河流。

地区发展概况

经济

生活在宜兰平原上的人们,修渠引水,使宜兰三角成为台湾东部最大的灌区。水稻栽培面积占作物总面积的70%以上,而双季稻的面积占水田总面积的80%之多。平原上阡陌交织,稻谷飘香,一派“鱼米之乡”的景色。宜兰市就坐落在宜兰平原的中部偏北,濒临兰阳溪,是乘坐火车进入台湾东部沿海一带所必经的门户。近年来人口增加很快,街市繁华,已由一个带有乡间风味的小镇变成一个初具规模的城市。

文化

宜兰市最初是一片荒芜原野,是高山族平埔人居住的地方,古名“哈仔难”,或称“甲子兰”,后译为“噶玛兰”,又称“兰阳”。嘉庆十六年(1811),清政府在此设官治理。宜兰城原筑有城池,日本殖民者侵占期间被拆毁。

宜兰市区仍保留有一些古庙,如昭应宫、文武庙、吴沙殿等。昭应宫(宜兰妈祖)庙宇古色古香,宫内大殿的“泽覃海宇”匾额为道光皇帝御笔所赐。

旅游

宜兰平原上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瀑布、温泉比比皆是。到这里来的人,都想去礁溪温泉洗个澡,到五峰旗山观看飞瀑,站在海边眺望龟山岛,拜访苏澳良港,领受一下冷泉水的舒畅,或者登太平山观赏“云海日出”。

天然良港——苏澳

从宜兰市南行20公里,可抵达台湾省东海岸的天然良港--苏澳。苏澳港位于宜兰平原南侧山地边缘的苏澳湾内,北、西、前三面环山,湾口向东南方敞开,左右两翼各有一个弧型小半岛将港湾合抱,港域宽2公里,最大水深为10-15米,水域面积宽阔,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深水港湾。

过去,苏澳除了是台湾东海岸最重要的渔港以外,还作为基隆的辅助港,专门输出木材。为了促进宜兰平原的开发利用,还分散基隆港的一部分吞吐量,以缓和其拥挤情况。苏澳港从1974年开始扩建为综合港,修建了一道深水防波堤,以阻挡太平洋的狂波巨浪,同时在防波堤内修建了20多座码头(其中包括深水码头12座,木材专用码头2座等),并配置年吞吐650万吨货物的装卸设施,成为台湾第五大港。

苏澳渔港位于苏澳湾内的南侧,当地称作“南方澳”。港外近海受太平洋暖流的一支--台湾暖流影响,浮游生物资源丰富,吸引多种鱼类前来觅食,是捕捞旗、鲭、鲣、飞鱼的良好渔场。渔季旺盛时,在南方苏澳渔港中寄泊的渔船,多达300多艘。

来到苏澳渔港,只见丁字形的港湾内,渔船桅樯林立,港口壅塞着渔货。一到夜间,更是热闹非凡,星星点点的渔火,使渔港内外仿佛笼罩在一种幻想的色彩之中,这就是有名的“苏澳蜃市”,是“兰阳八景”之一。渔港附近经常有旗鱼、龙虾等多种活鱼和海产出售。在鱼市周围,建有不少海味餐馆和小吃店,使远道而来的游客大饱口福。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0: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