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宜君打连钱 |
释义 | 基本内容“宜君打连钱”因流行乡镇,在当地又名“山岔打连钱”。“打连钱”,是流传陕西省宜君县山岔乡一种土生土长的民间舞蹈。它集舞蹈、武术、体育于一身,以节奏明快、粗犷豪放、铿锵有力、欢乐祥和的独特风格,受到当地群众的喜爱。每逢节庆之日,当地的健男俏女红装艳裹,手持连钱棍,击打连钱发出清脆悦耳的铜钱响声,舞者心情愉悦,观者喜上门梢,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打连钱”这一民间舞蹈形式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又具有奔放热烈的观赏价值。清康熙年间李振声的《百戏竹枝词》中有记载:“徐沛伎妇,以竹鞭缀金钱,击之节歌”。它是民间流传很广的一种舞蹈形式。 “宜君打连钱”是宜君特有的民间舞蹈形式。表演时要选黄辰吉日,多在秋收之后节庆时,配以祀祭、驱邪等活动,表演者老少皆着节日盛装,打扮整齐,表演者用食指和中指紧扣杆中,随节奏和小调跑动、站立击、打、擦、碰身体的主要部位或地面,身随杆移、扭腰送胯、前后摆动,表现了男性的刚毅矫健、女性的阴柔之美、儿童的天真活泼。“连钱舞”的套路有几十种,每套十八拍,三十六点,常以走八卦、圆圈、绕八字一条龙、心合心、方阵等为队形。喻意为驱邪平安、钱粮不断,对美好生活的祝福、祈祷。 基本套路,“打连钱”动作基本可以归纳为“上击打”、“下击打”、“马步打”、“行进打”、“晃身打”、“对击打”、“缠腰打”、“转身打”、“背靠背打”、和“二起脚踢打”等十二个基本动作。男女俩人通过队型变化,“嗑、打、推、转、翻、荡、摇、挑、摆、甩”等多个花样,进一步丰富表演队伍的造型变化。 1995年,宜君县文化馆群文部干部孙斌,将这一民间舞蹈进行了挖掘整理加工和改编,使宜君“打连钱”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了丰富“打连钱”更具表演性和观赏性,将连钱棍进行了修饰加工,对演员的服装进行了装饰,将整个舞蹈分为:《丰收篇》、《喜庆篇》和《祝福篇》三大部分,使“打连钱”这一舞蹈内容更加协调、祥和、欢乐,并配以音乐,既具有浓浓的乡土韵味,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基本特征宜君连钱是集体参与,节奏明快、粗犷豪放、喜庆欢乐的民间舞蹈。“打连钱”体现了节奏明快、粗犷豪放、喜庆欢乐为主调的风格。整个舞蹈,快慢结合、轻重有致、高低错落、刚柔兼俱、富有变化,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打连钱”道具的装饰色彩与演员的服饰色彩,均以大红和金黄为主色调,再加上明快的音乐节奏,使它呈现出一种欢乐、热烈、祥和的基调,抒发出一种浓厚的黄土文化气息,反映出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精神风貌。“打连钱”的另一个特点,它具有明显的群众体育性质。当一对男女表演起来,全身各个肢体部位都在运动,自然而然的起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作用。 历史渊源宜君,地处关中平原与陕北黄土高原残塬区,古为外族与中原冲突的交汇地。这里群山连绵,交通不便,据考在魏晋时期就设地制,民间文化鼎盛,现遗存的大量北魏石窟足以佐证。由于地理、交通的限制,人们在农作之余无以娱乐,初传孩童拾谷杆、迎风舞之作响以自欢,后有意者加以改进,取谷物少许缝包,缀于木杆之上,或击地、或舞之,以示五谷丰登、钱财滚滚之意。再有聪慧者,在木杆两端凿孔,缀以响钱数枚,又编以程式、动作,即在秋收之时,全村老少皆围于谷场周围群体舞之,又配以巫师驱邪活动,以示丰登、辟邪、平安之意。 后演变为民间舞蹈形式,因其两端缀连数枚钱币,又同钱谐音,故名为“连钱”。 地理环境宜君民间舞蹈“打连钱”流传于宜君县彭镇山岔一带。山岔乡地处宜君县城北部山区,距县城约30公里。此地崇山峻岭,茂林密草,可种植大米,人称宜君的“小江南”,又以山清水秀、水草丰美、粮足牛肥,被人称之为“世外桃源”。从山岔的花石崖北魏石窟来看,此地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人迹活动,独特的环境,使人们在劳动之余创作出的“打连钱”,得以完整保留。 表演道具取木或竹棍直径3厘米,长约100厘米,两端凿孔、穿钱或铁片数枚,也可在杆上以纹作饰。 传承谱系胡运群(58岁)、宋正英(45岁)、孙斌(40岁)、张伟等。据史载,可上溯到民国初年。 主要价值宜君连钱是民间智慧的结晶,历经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研究宜君民间丰富文化的重要依据,是增强素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稳定社会的重要手段。 濒危状况濒危状况,“山岔打连钱”在二十世纪70年代曾作为民间舞蹈参加了陕西省上调演并获奖。1995年曾参加铜川农民文艺调演荣获一等奖,并被选送为省电视台春晚节目。 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已经发生了变化,商业文化已占领了农村市场,公益性的自发组织活动形式已基本消失。现仅有传承人宋正英能够较完整的表演该舞蹈。继承该项目的队伍也不过二十人。持续保护该项目的运行机制还在探索之中。 保护计划1、2003-2009年,争取县政府扶持,每年向该村投入2000元保护经费,用于传承人的保护和普及工作; 2、通过村民自筹资金,每年5000元用于节庆表演及档案建设。 一、主要保护内容 搜集、整理,发扬光大,保护传承人。 二、采取的保护措施 1、下乡搜集整理出一套完整的表演套路,形成了档案管理制度; 2、成立了保护组织,已争取县财政支持; 3、传承人的工资和医疗保险等正在争取中。 三、十年保护目标 完善连钱舞的档案管理,形成制度,推广、创新、普及,成立一支100人的“连钱舞”表演队伍。 四、五年保护工作计划 2006年保护措施:专人专项负责,采取查资料、下乡、调研等形式。预期目标:形成完整的音像、文字资料和完善的保护规划目标。 2007年保护措施:由政府出资,组织连钱舞的村周边普及。预期目标:使山岔一带的村民都会跳连钱,并有所创新。 2008年保护措施:组织馆内专业人才编写,组建一支专业表演队伍。预期目标:健全保护措施及制度,把连钱表演纳入节庆活动的必演节目。 2009年至2010年保护措施:制定普及计划,申请纳为全县小学授课内容。预期目标:完成普及教材的制定、发放,使全县小学生都会跳连钱,把连钱列为健身活动项目。 五、五年主要保障措施 1、搜集整理全面的舞蹈动作,成立保护机构,落实责任,制定详实可行的保护规划; 2、是协调民政部门落实传承人的工资医疗等方面的政策。 3、是与县教育部门协调,使“连钱舞”纳入县小学生授课内容,使之普及推广; 4、是在全县推广、使之成为人民群众强身健体的一项体育活动。 六、建立机制 成立连钱艺术团,把保护研究表演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该项目能持续正常运行。 七、经费预算及依据说明 保护工作自2003年启动以来,已投入数万元的资金,用于连钱的搜集、发掘和多次调演活动。按县计划,从2007年起启动专项资金,用于保护工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