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宜都合江亭 |
释义 | 合江之谓,世人共好。亭名合江者,全国有三。除鄂有宜都外,上有成都,下有衡阳。楼名合江者,粤有惠州。衡阳一亭,汇湘水蒸流;成都之亭,合郫检二江;惠州之楼,融东西枝江。宜都之合江,纳长江之壮阔,融清江之柔美,青黄相接,泾渭连波。 现行的,最权威的《古今地名大辞典》及《大清一统志》均将宜都合江亭列为全国三大名亭之首。 《北梦琐言》文:“唐路侍中岩镇宜都后,移镇渚宫,祖帐合江亭。以官妓行云等十人侍宴,岩即于离筵,作感恩多词十首,至今传播。” 清同治四年(1865年)版《宜都县志》载:“合江亭,在县北滨江,唐建,后圮(倒塌)“。元大德四年(1300年),知县谭文德重建。嘉靖中,知县陶师文重修。亭名合江者,以清江至此会大江也。”明弘治九年(1496年)版《夷陵州志·卷之五·宫室·宜都》载:“合江亭,在县后,元知县谭文德登览江表,二水合流,因建此亭。” 《湖广通志》:“清江自恩施县至宜都县北更宽,一望澄碧迥异他水。稍过城东并入大江,即无此色。元县尹谭文德因重建此亭。”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版《宜都县志》载,明嘉靖戊申年(1548年)知县陶师文重修合江亭后,“有碑记并题咏”。又载:“三国时,吴大都督陆逊屯戌宜都……遂筑城于此,以拒蜀汉,后因号曰陆城。明成化庚寅(1470年),都宪杨浚因旧址筑土城,周围六百五十余丈,高一丈二尺。立五门,东曰朝天,南曰迎薰,西曰太平,北曰临川,东北曰合江。乙未(1475年),知县王浚增建门楼……嘉靖壬午(1522年),知县叶质重建合江门楼。” 除明清两代直接咏颂“合江”的诗词外,唐代以来历代文人登临此地咏颂宜都江景、楼阁遗存之诗就有数十首。 明弘治版《夷陵州志》载有明代文人鲍宗咏合江亭诗:“蜀川东下合清江,谁构幽亭托趣长。山耸翠微凝望眼,水分清浊快吟肠。哑哑客棹烟波外,隐隐渔歌汀渚傍。忆昔贤侯得佳致,公余无日不徜徉。” 清康熙版《宜都县志》载有明代文人彭颖《合江》诗一首:“忆昔过泾渭,二水分清浊。今作陆城游,双江同一渎。峡水激流黄,清江扬静绿。并道各朝宗,彼此不相属……” 由此可见,宜都合江亭,已有1200多年历史,历经6 个朝代4次增制重建,可谓源远流长。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