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宜春袁州古天文台
释义

地位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宜春市文物保护单位。

位置

古天文台位于江西省宜春市鼓楼路步行街天文广场。创建于南宋嘉定年间,据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北京天文馆专家考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它集测时、守时、报时、授时功能为一体,表明我国运用天文、气象观测指导民间生产、生活的历史久远,具有极高的文物、天文价值。该鼓楼跨街卷拱筑台,台层屋叠,飞檐重阁,朱檐碧瓦,画栋雕梁,俨若宫殿,占地面积780平方米,东面洞卷拱上阴刻"鼓楼"二字,西刻"余晖",台南北两端有19.5×7.6米的观天台,楼上设有夜天池、日天池、平壶、万水壶、水海影表、定南针、更筹漏箭、铁板鼓角,还设有阴阳生,轮值候筹打更报时。2003年按原貌进行了修复,同时还复原制作了浑仪、圭表、四级铜壶滴漏、天体仪、日晷、铜壶、鼓角等15项室内古代天文仪器和占地30亩的天文广场。天文广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按西汉时期定位设置,在地面上铺设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图案,以及与天文有关的天干地支、二十八宿星和八卦符号,四周还设置10个日晷,既有测时功能,又有观赏价值。在天文广场上还建有现代天文台、天象馆、难禅阁和袁州会议旧址,用于天文观测和天文图片展示,成为国内唯一的一个地方青少年天文科普教育基地。

历史

公元1219年,袁州知州滕强恕神情凝重,他命人在谯楼上添设铜壶、夜天池、日天池、万水壶……设阴阳生轮值,自此暮鼓晨钟;到明万历年,知府加修谯楼时,甚至为掌管观天象、推历法的唐钦天监台正袁天罡立祀,而在民间袁天罡已是被神化的天文学家。

发现

上世纪90年代,中科院古天文史专家薄树人先生等众多专家几经论证发现,知州滕强恕修置的宜春谯楼竟然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方时间天文台,它比现存的铁木尔帝国天文台(现乌兹别克斯坦境内)要早两个世纪;比建于公元1276年的我国河南登封观象台早50多年。

修复

2003年宜春市把袁州(古宜春)古天文台修复列为全市25项重点城建工程之一,投资415.3万元,并聘请国内专家对修复工程设计方案进行多次论证,按天文台创建时的原貌修复,同时还复原制作了浑仪、圭表、四级铜壶滴漏、天体仪、日晷、铜壶、鼓角等15项室内古代天文仪器和占地30亩的天文广场。天文广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按西汉时期定位设置,在地面上铺设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图案,以及与天文有关的天干地支、二十八宿星和八卦符号,四周还设置10个日晷,既有测时功能,又有观赏价值。在天文广场上还建有现代天文台、天象馆、难禅阁和袁州会议旧址,用于天文观测和天文图片展示,成为国内唯一的一个地方青少年天文科普教育基地。

现存最早的地方时间天文台

公元954年,南唐保大二年,刺史刘仁瞻建造袁州(古宜春)府署,当时府署达六百多间,规模宏大,谯楼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谁也不会料到后来这座谯楼添上神秘的天文色彩。

2003年,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住谯楼天文台的历史信息,维修工程中工人们重新启用天文台旧址的十万古砖。如今的谯楼位置处于宜春市的最繁华地段,过往行人在谯楼城墙上,不时可以发现刻有繁体字的古砖。“最底部的墙基部分为南宋时期古砖,存有‘皇宋淳佑十一年’的铭文砖,台墙为明清两代维修砌筑,存有‘明洪武十年’和‘清道光十六年’、‘同治二年’铭文砖,谯楼栋梁上还题有‘大清光绪十四年’。”鼓楼管理中心钟乐民主任说,因为暮鼓晨钟的关系,这里又被称作鼓楼。

在谯楼建成两百多年后的公元1219年,知州滕强恕掀开了袁州谯楼天文台光辉历史的首页。

宜春地区的修志者在查阅古代地方志中,发现明正德《袁州府志》中有这么一段记载:“谯楼,府治东。宋嘉定间郡守滕强恕建。筑台为楼五间,原置铜壶一座,并夜天池、日天池、平壶、万水壶、水海影表、定南针、添水桶、更筹漏箭、铁板鼓角。设阴阳生轮值、候筹报时。”“当时交通、通讯不便,知州滕强恕建天文台,可以说是应地方社会需求。”宜春市文化局文管所叶飚所长说。

这一线索的发现,立即引起各界强烈反响。而此前,在《世界之最》一书中,以及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一书中,所记录的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天文台,是创建于元朝初年,位于河南登封县城东南15公里的观星台,在国外,已发掘并且确有实据的最早古天文台遗址,是15世纪铁木尔帝国建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天文台。

那么依地方志所说,宜春的这座古天文台历史要久远得多。1992年,宜春市博物馆与原江西大学合作,对鼓楼课题进行了考证和研究,并得到省科委的重视,下达了《袁州谯楼——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方时间工作天文台》项目任务通知书,拨给了专项经费。课题组成员历时两年多,先后赴多个相关城市调查,查阅了大量史料,建立了八万余字的卡片资料,在古天文台遗址实地更是逐项细加考证。

1994年9月,江西省科委郑重邀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薄树人教授、北京天文馆馆长陈晓中研究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徐伯安教授、紫金山天文台副台长李东明教授、南京大学天文学系卢央教授及省内专家学者20余人来宜春,进行最后论证,并召开了科研成果验收鉴定会,一致认定宜春袁州鼓楼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方时间天文台。

铜壶滴漏再现古人测时

鼓楼外人声嘈杂,鼓楼里一套价值不菲的铜壶滴漏设备安静地放置在角落,古人测时的秘密就隐藏其中。

在一个呈梯形的柜子上,依上而下摆放着夜天池、日天池、平湖、万分壶四个水箱和水海。“这是一套复制品,天文台以前就是依靠它来测算时间。”钟乐民亲手为记者演示了一番,并解释铜壶滴漏的原理,是一个壶底或靠近底部凿小孔的盛水工具,水从小孔逐渐滴漏下去,用以计时,我国的铜壶滴漏一般用四只铜壶,由上而下互相叠置,上面三只壶底都有小孔,最上一只铜壶装满水后,水即逐渐流入以下各壶,最下一只壶内装一直立浮标,上刻时辰,水逐步升高,浮标也随之上升,这样就可以知道时辰,然后将这个时辰,报给各鼓楼和镗楼的打更手,于是他们就可以定时报时,白天敲鼓击钟,晚上用梆子打更,百姓可知道时辰。

上了楼,一口撞钟与一面鼓对应放立,据说当年敲钟的响声十里八村的人们都可以听到。实际上,南宋嘉定十二年,知州滕强恕在袁州天文台上,设置了当时许多先进的天文设备,当时中国的天文科技水平在世界上也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这不仅得力于天文理论家,而且也得力于一批天文计时仪器制造家。”叶飚说。

北宋进士、天文学家、中国赤道式日晷(晷漏)最早设计者曾南仲在实践中发现了时间差的问题,并采用了多方位的测时仪器同时测时,互为矫正;丰城籍的天文学家和天文仪器制造家曾民瞻所制天文仪器,在文献中都有详细记载;包括史上比较有名的赣西天文学家还有丰城的孙羲都是南宋人,这对当时繁荣赣西的测时天文事业起到了积极的延续和发展作用。

看来,古袁州天文台上铜壶滴漏的出现完全是水到渠成。

使用袁天罡观天设备铜璇玑

《汉书·王莽传》记载:“十一月,有星孛于张,东南行,五日不见。莽数召问太史令宗宣,诸术数家皆谬对,言天文安善,群贼且灭。莽差以自安。”

中国史书上不乏天生异象的记载,在古代中国,观星之重要更不亚于任何朝纲大事,历朝历代也都任命有掌管观测天象的官员,这些人就像了不起的预知者,身系王朝的兴衰。

在这一方面,古袁州天文台当然不会缺席。

但是在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袁州天文台建立300多年后,一场大火几乎将其烧毁殆尽。当时袁州知府是名气极响的范钦,他是宁波市月湖之西著名藏书楼“天一阁”的主人,他和同知张泽、同判林日昭重修主楼。叶飚介绍,范钦重修天文台时,注重其防火体系的建造,近年来范钦的后世研究者曾经造访宜春,发现天文台的防火体系与天一阁颇有相似之处。

直到明万历年间,对谯楼又进行加修,并增添了新内容。清代编修的《宜春县志》又载:“万历中,知府郑淳典重修。”“同知李瀚又铸天罡原造铜璇玑于观天台,祀袁天罡于其上。”

不得不提的是,唐太宗时期的钦天监台正袁天罡,是一个被许多古代神怪小说、武侠小说渲染得神乎其神的异人。所谓钦天监,是朝廷掌管观天象、推历法的机构。袁天罡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这位供职朝廷的天文学家,在宜春很古的时候就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明朝以前的宜春旧志中,说袁州府地形如龟,袁天罡于城内凿龟鼻、龟眉、龟目五井以全龟形。此五井在民国时期还遗迹尚存。又说袁天罡死后葬于袁州,袁州府衙墙西三十步那片古木盘屈的地方,就是袁天罡墓地。

由记载中可以知道,袁州古天文台建立了观天台,使用了袁天罡原造的观天设备。如今的鼓楼依然有着南北观天台,这两处古代观测天象的场所,如今恢复有影表、日天池、夜天池和定南针。

具有测时、守时和报时综合功能

众多专家的论证发现,毫无疑问,袁州古天文台的始建时间,比河南登封周公测景台和蒙古国的撒马汗天文台要早100余年,不仅如此,无论是登封台或者撒马汗台都没有报时的工作,因此袁州古天文台是现存唯一的具有测时、守时和报时综合功能的最古老的地方天文台。

叶飚说,袁州古天文台的规模、规格、功能在我国同类型的地方天文台中是具有代表性的,其先进性在国际上也是领先的。鼓楼上设置的铜壶、夜天池、日天池、平壶、万水壶、水海、影表、定南针、添水涌、更筹、铁板、鼓角、阴阳生轮值、候筹报时等设施,组成了一整套全天候的完整的天文钟系统。

虽然说远至东汉的张衡就已经设计成功了水运浑象,唐代的一行和尚已经发明了带有擒纵器的恒速天文钟,北宋的苏颂和韩功廉在此原理上建成了水运仪象台,但由于作为动力的水速、水压不易均衡地掌握和技术的复杂,而仅仅局限于对古代机械天文钟的研究,并未得到大规模的推广使用,故而从中央到地方的时间工作台,仍然沿用着袁州古天文台的测时、守时、授时的模式。

但时代造就了古天文台,同样也逐渐冷淡了它。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知府李春芳和乾隆二十年(公元1759年)知府陈廷枚,以及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知府骆敏候等主政者都对主台上的谯楼进行过不同程度的修缮和利用。但是到了清末,主台上的谯楼才逐渐衰败,北观天台也被侵占并损坏。这主要是因为19世纪后,中国近代机械钟表业有较大的发展,钟表的改进及普及,使古老的漏壶计时工具逐渐相形见绌,再加上连年不断的内忧外患,军阀混战,使得袁州的地方当局没有这个财力来保护维修古天文台,以至于主台上的谯楼日渐衰败,台上各种仪器装备也失散了。

时至今日,修复后的宜春古天文台保持了自身原貌,恢复了铜壶滴漏、天体仪、影表、铜钟和大鼓,天文广场上建有古代四象、星座等各种天文符号,但各种原仪器设备的遗失依然成为走过古天文台人们心中最大的遗憾。

该古天文台是原江西大学物理系教授栾杏丽等老师在承担原江西省科委“江西科技志”课题的过程中发现的。之后,原江西省科委给原江西大学下达了《袁州谯楼——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方时间工作天文台》项目,宜春市博物馆为该项目协作单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 15:0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