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宜春化成禅寺
释义

禅宗圣地宜春

江西省宜春市是禅宗圣地。禅林是宜春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之一,也是宜春有待开发的重要旅游资源之一。佛教史上划时代意义的‘马祖建道场’、‘百丈立清规’都发生在宜春市。宜春化成禅寺(简称 “化成寺”)的前身为两个佛寺的合成:上岩叫开化院,下岩叫惠昭院,距今已经有1200多年历史。宋代诗人赵善坚有诗曰:"僧居罗上下,钟声答晨暮",化成寺所处故称"化成晚钟",是古袁州府的“宜春八景”之一

在2008年2月大雄宝殿举行了盛大的开光典礼。寺院先后建好占地50亩的寺院主体建筑:分建于上下岩,以石级相连,下岩目前仅建大雄宝殿,上岩依山而建有水观音亭、卧佛亭、法堂、云水堂等建筑。寺内供奉的卧佛及十八罗汉为缅甸所赠。一座崭新的高大敞亮的化成禅寺巍然屹立。寺院现有出家人17位,另有一大批居士和信士,按制度举行各项法事活动,香火非常旺盛。

禅寺地理位置

化成寺位于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中心城区秀江河北岸化成岩森林公园内。

禅寺文化历史

李德裕(787—850),唐朝宰相,河北赵郡(今河北省赵县)赞皇人。在唐文宗太和九年(835)由历任浙西观察使、西川节度使而被贬为袁州长史。他在袁州府任长史时在化成古寺的住处、读书之处,成了珍贵的历史文物。

袁州府宜春县人卢肇、黄颇曾执经问学李德裕,得益匪浅,后卢肇"词赋魁天下",易重又连科点元 。从此宜春学风鼎盛,人才辈出,化成寺院所处的化成岩更为后人所景仰。为纪念名贤,宋绍兴十九年(1149年),州判立祠供奉。元朝袁州路总管那海刻李德裕像于岩下石上,并建祠宇,题匾"知李"。清道光年间,袁州知府隆泰在寺的东侧石壁上,题刻着"李卫公读书处"几个大字。至今还有“李卫公读书处”、“天然图画”等8块摩崖题刻在古寺法堂边的石壁上。

寺院因战乱和自然灾害曾多次被毁。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开化院重修。清康熙初僧人念融重建佛殿。知府李芳春题额曰:“赞成裁成”,意谓大家一起筹划帮助而共同成就事业,于是将此四字成语简而为“化成”,自此寺名曰“化成寺”。乾隆二十六年(1761)袁州同知杨应瑶重建清音阁,祀李德裕。嘉庆庚辰(1820)寺僧募建关帝庙。在寺东增敬业堂,寺西增面壁轩,使化成寺的规模越来越大。但是清朝咸丰六年(1856)因兵废毁。后虽修复,却一直没有恢复元气,至上世纪70年代的100余年间,化成寺日渐式微。

禅寺修复开放

1998年8月,原宜春地区直辖的宜春市(现宜春市袁州区)政府批准重新开放化成禅寺。

1999年8月,化成寺旧殿拆除,新建一栋五层大殿。

2000年12月,化成寺收归宜春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直管。

2002年4月,市政府同意将化成寺周边128亩山林土地划定为化成寺景区。

2004年元月,化成寺举行大雄宝殿奠基礼,得到市政府和香港旭日集团总裁杨钊先生的大力支持和资助

2008年2月,大雄宝殿举行盛大的开光典礼。

现在的化成寺院先后建好占地50亩的寺院主体建筑分建于上下岩,以石级相连,下岩目前仅建大雄宝殿,上岩依山而建有水观音亭、卧佛亭、法堂、云水堂等建筑。寺内供奉的卧佛及十八罗汉为缅甸所赠。一座崭新的高大敞亮的化成禅寺巍然屹立。寺院现有出家人17位,另有一大批在家人和信士,按制度举行各项法事活动,香火非常旺盛。也是宜春中心区最著名的文化旅游胜地和登山场所。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2: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