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宜昌市第二十四中学
释义

宜昌市第二十四中学是宜昌市教育局直属初级中学。学校地处宜昌市望洲岗夜明珠路14号,占地面积5万多平方米,校舍面积8千多平方米,交通便捷,环境优美。是宜昌市卫生先进单位、湖北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文明校园、全国写字教育实验学校。

学校简介

校园环境

三十多年来,在葛洲坝集团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学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校园教学设施逐步完善,基本上能够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尤其是学校移交地方后,市政府加大了对学校的投入,校园面貌迅速改观,预计三至五年后学校将建成标准化初中,为学生营造最优质的服务环境。

师资力量

学校注重队伍建设,相继开展了教师研究性学习、“修德明理,建功立业”活动,师德系列教育活动等,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目前,教师学历95%达标,高级职称达50%以上,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的师资支持。

发展思路

建校以来,学校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诚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倡导人文关怀,张显学生个性,开发了《初中生成长指导》校本教材,开展了学生互动教育实验研究,努力探索教育新途径,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教育格局

三十多年来,学校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各层次的合格劳动者,今天,学校已步入宜昌大教育格局,在市政府的关怀下,在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正在重新崛起走向辉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办学规模

学校预定办学规模为24个初中教学班,现有在岗教职工66人,12个教学班,学生522人。学校成立于1973年,由原葛洲坝工程局创办。36年来,伴随着葛洲坝的发展和宜昌市教育格局的变化,学校走过了五个发展时期。

历史沿革

老三中

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时期。1.1971年9月至1982年10月(葛洲坝老三中时期)

1971年9月,宜昌市第24中学的前身三三0指挥部三分部十团子弟小学成立,1973年9月增设初中班,1974年9月增设高中班,并更名为长江葛洲坝工程局第三中学,成为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学。同时,小学部整体分离,择址另办。从1971年9月到1982年10月这段时间,后称“老三中时期”。

三六中

2.1982年到10月至1986年6月(葛洲坝三六中时期)1982年10月葛洲坝工程局第三中学因与葛洲坝重点高中第六中学合并,遂更名葛洲坝工程局第六中学,高中部分设普高部(三中)和重高部(六中)。从1982年到10月到1986年6月,三中六中并存一校后称“三六中时期”。

新三中

3.1986年6月到1998年6月(葛洲坝新三中时期)

1986年6月,葛洲坝工程局第六中学分出另建,原第三中学部分与葛洲坝工程局第四中学合并,校名恢复为葛洲坝工程局第三中学,从1986年6月到1998年6月这段时期称“新三中”。

明珠中学

4.1998年6月至2006年8月(葛洲坝明珠中学时期)

1998年6月,葛洲坝集团第三中学与云林路小学、镇镜山小学、明珠路小学合并,成为集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的全日制办学实体。更名为葛洲坝水利水电工程集团明珠中学。2001年9月原葛洲坝集团宜兴学校撤销,其整体归并明珠中学。2005年11月,根据中央有关企业分离社会职能的精神,原葛洲坝集团所属中小学整体移交宜昌市管理。

24中学

5.2006年8月至今

..2006年8月29日,原葛洲坝明珠中学正式更名为宜昌市第24中学。同时,停招高中新生,附小独立成校,更名为镇镜山小学,隶属宜昌市西陵区教育局管理。

历届领导及名师简介

历届领导

1971年6月------1974年6月 校长:李荣中

1974年6月------1978年6月 校长:李森 书记:刘敬东

1978年6月------1982年6月 校长:张宗贤 书记:费淑英(女)

1982年6月------1986年6月 校长:孙必国 书记:张宗贤

1986年6月------1987年6月 校长:徐远柏 书记:孙必国

1987年6月-----1990年10月 校长:李兴顺 书记:李星平

1990年10月-----1991年2月 校长:王祖雄 书记:李星平

1991年2月------1992年6月 校长:张勋堂 书记:李星平

1992年6月------1997年1月 校长:彭翔华 书记:李星平

1997年1月------1998年6月校长:彭翔华 书记:胡波

1998年6月------2000年4月 校长:胡波 书记:彭翔华

2000年4月-----2006年11月 校长:胥宗宜 书记:彭翔华

2006年12月--至今 校长:胥宗宜 书记:彭翔华

名师风采

祁桂发

二十四中支教教师祁桂发

“在农村学校工作和生活的日日夜夜,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农村教师在艰苦环境中的敬业精神。”8月16日,市二十四中支教教师祁桂发回忆起刚刚结束的一年支教生活,深有感触地对记者如是说。

2006年秋季学期,祁桂发作为城区支教教师走进夷陵区鸦雀岭镇新场初中,该校是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湖北省项目学校。祁桂发说,一年支教生活有付出的艰辛,更有收获的喜悦。

新挑战带来新收获

祁桂发没想到一开始就遇到了挑战。他原本是化学教师,但来到新场初中后,学校分配给他的教学任务却是七年级生物。没有生物教学经验的祁桂发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接受教学任务的当天,他赶回城区,找生物教师借了一堆资料,连夜学习,赶紧备课。

开学了,经过精心准备的祁桂发用自己的教学方式吸引着这些农村的孩子们。学生们在自己动手实验,观察和思考中,不仅知识记得牢,而且学习兴趣大增。很快,学生们喜欢上了祁桂发的教学。一次,学校因教研活动占用了一节生物课,事后学生们强烈要求把这节被冲掉的课还给他们,祁桂发只好利用业余时间给他们补上了一节课。一年之后,祁桂发所带的生物学科在夷陵区期末统考中名列全区第二名。

一张工资表引发的触动

去年9月底,一张请教师们核对的教师工资表张贴在教师办公室前的小黑板上,初来乍到的祁桂发也凑过去一看,出乎意料的是,即使校长和工龄近40年的老教师,工资竟比祁桂发这个支教的青年教师的工资还低。

新场初中学生几乎全部在学校寄宿。老师们每天要上早、晚自习,班主任则早、中、晚要检查学生情况,值班老师更是一大早就要督促学生起床,进行早锻炼,维持就餐秩序,夜晚住在值班室,深夜还要巡查。一些教师住在校外,距家十几公里,他们也要早早赶到学校上早自习,午餐后就在办公室里备课、批改作业。累了,就趴在办公桌上睡一会儿。晚自习后,有的老师才披星戴月的赶回家。但他们并没有因为报酬不高,而对工作有丝毫懈怠。

一天凌晨两点半钟,祁桂发去上厕所,见刘峰松老师还在学校查夜......祁桂发说,那一刻,他在心里告诉自己,这一年支教工作,一定要认真干。

细节育人,学生们不再出口成“脏”

初到新场初中时,祁桂发发现学生出口成“脏”。针对这一现象,祁桂发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常常留下5分钟时间给学生讲一些文明用语方面的知识,结果很受欢迎,学生们纷纷要求以后多讲些相关知识。一段时间后,有老师说:“这届七年级学生素质比八九年级的学生还要高,不管在校内校外都会主动向我问好。”其他老师也有同感。祁桂发听后,暗自高兴。

他十分细心地关注着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并从一些细节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

有一次晚自习,学生在教室里被外面焚烧塑料垃圾产生的烟呛得不停地咳嗽,祁桂发带领几个八年级的学生提水去灭火。为了让学生明白这样做的危害,他提前上了“空气质量与健康”这个课题,让同学们透过照射到教室里的阳光看空气中的尘埃,感受空气的污染。同学们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再也不能在校园焚烧塑料垃了,不能随地吐痰,而且再也不能在教室里疯打了!”

这里的学生们,渐渐喜欢上了这个城里来的年轻教师。祁桂发在球赛中受伤了,同学们见他吃力的样子,下课后抢着帮他把备课本送回办公室。许多学生带来了家里产的蜜橘、脐橙,悄悄地放在他的宿舍门口。

一年的支教生活很快就结束了,祁桂发说:“这是一段难忘的经历,在农村学校,我得到了一种在城区不可能感受到的全新体验。这一年艰苦而充实的支教生活体验,将成为我一生宝贵的精神财富。虽然我又回到了城区,但我仍与新场初中的孩子们和老师们保持着密切联系。

郑琦

乡村教师的楷模——郑琦

春风,吹拂着国旗。4月25日上午,当阳市庙前镇中心小学例行的升国旗仪式正在举行。

校外辅导员郑琦对学生做主题讲话:“你们要会学习、会生活……”胸前飘扬的红领巾,已伴随了郑琦大半辈子,从少年到白头……

偏远的乡村学校,平凡的岗位,他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1958年8月,18岁的郑琦主动申请来到最偏僻的陈院乡王家塝小学任教。全校20多名学生,四个年级,只有他一个老师。在这里,他夜以继日地工作,努力向山区孩子播洒知识的阳光雨露。

1979年9月,他历经坎坷后落实政策恢复工作。第二年被调到井岗小学。住一间窄小的平房,阴暗潮湿,离家八九公里,来往不便,一家老小全靠妻子照料。他在这村小学坚守到退休,整整20年!

每天,郑琦总是最早起床,打扫校园,备课、研究少先队的工作……“周末回家换洗衣服,第二天一早就回到了学校,工作一忙经常不回家。他把学校看得比家里重要。”老伴李应香说。

郑琦长期教语文课和当班主任,他克服各种困难,编写刻印复习资料,自制教具,不断探索适宜山村孩子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在20多所学校的公开课竞赛中,郑琦的课是最受欢迎的课之一。同事说:“他带的班级在统考中常常是前三名。”

东门小学青年教师杨静谈起自己的启蒙老师,满怀感佩之情:“他坚持普通话教学,还教全校的音乐课。他是学校的少先队辅导员,经常开展夏令营、义务投递、文艺演出等活动。我们在这里受到的教育一点不比城里孩子差。”

教学楼前过去天晴一层灰、下雨一团泥。郑琦就领着学生搬来砖块,背来河沙,一连干了几个月,将泥巴地改造成砖面操场和道路。校园常年花木葱茏,老师、村民都说,学校里一草一木,哪一棵没有经过郑老师的手呢?

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和热爱,郑琦在乡村小学创造了突出的成绩。1984年,郑琦被授予“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称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金子在哪里都闪光!

家访路上,湍流河水中,他对学生倾注了无限关爱

井岗小学旁边有一条瓦家河,河对岸住着20多个学生。没有桥,学生只能踩着河中的石头过河。每逢冬天和雨天涨水,就有学生旷课。郑琦向学校建议:学生放学老师要护送,并主动承担送河对岸学生的任务。从此,不论是暴雨倾盆,还是冰雪封河,他总是毫不犹豫地裤腿一挽,背着学生趟河。二十几个学生背过去,1米65左右身高的他已是一身汗水。

郑琦背送孩子们的行动感动了村民,1983年冬,村里筹资在瓦家河上架了一座简易桥。谁料到不久一场洪水将桥冲垮了。郑琦再次承担了背孩子过河的任务。直到当地公路改造修起了一座新桥,他才停止这个承担了10多年的义务。

一个大雪天早上,郑琦发现施卫国没来上学,马上来到施家。原来,小卫国的脚冻伤了。他对卫国父亲说:“冻伤的脚一两天好不了,雪一两天也停不了,不上学怎么行?我背他去,明天起,你送他到校,我送他回家。”当即就冒雪把孩子背到了学校。

即使退休了,发现谁家孩子没上学,他都要过问。井岗小学校长程志勇介绍,郑琦每学期都要帮助10多名孩子重返课堂。学校周围的乡村道路上,常年有他家访劝学的身影。

郑琦对孩子们的呵护与关爱,不仅是心血汗水,更是前途命运。

1963年4月,郑琦在漳河小学任教时,校方错误地处分一名学生。郑琦认为处分不符合有关规定,公开反对,却被认为对抗学校领导被迫停职检讨。1964年10月,他因此事被开除公职。直到15年后才平反冤案。回首往事,他说:“为了学生的合法权益,老师应该挺身而出,我不后悔!”

郑琦在井岗小学任教20年,一直有学生住在他身边,短则一两周,长则三四年。这些孩子,或因残疾、或是孤儿、或是特别调皮。带他们,要辅导功课,要调教性格,还要管生活,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钱来资助学生……他那间充满爱心的小屋,温暖了多少孤独和受伤的幼小心灵!

有人问他:“你不嫌麻烦?”“这有什么,就像带自己的孩子。”他的回答那么真诚。

什么是对弱势学生的教育关怀?人们在郑琦身上得到了答案。

几十年如一日教书育人做好事,他播撒文明的种子,以文化人

在井岗小学,郑琦一直担任少先队辅导员。他组建了“红领巾义务投递站”,年投递信件报刊2万余件。当他看到农村的孩子放学后没有一个好的活动阵地时,又倡导建起了9个校外“少年之家”,使孩子们又有了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场所。每年“六一”,他都要在学校组织文艺活动,请附近村民看演出。每年春节,他组织孩子们打莲响、采莲船、舞龙灯,自编弘扬文明新风的唱词,走村串户拜年。每年植树节,他还带领学生在学校周围种树。井岗村里的树种在他手上换了4茬。至今村道两旁交相掩映的水杉、刺槐,仍是郑琦和学生留下的绿阴。“他年年都是这样,工作红红火火的,做的好事数不清。”“他给青少年,给村里各方面带来的好影响谁都比不上。”谈起郑老师,相识相知了20多年的原井岗村支部书记张希珍和村委会主任翁明忠都无比钦佩。

17岁少年雨禾因父母离异,无人管束,曾因偷窃电线受到公安机关处罚,伙伴们不理他,人称“狗都嫌”。郑琦不嫌,将他接到家中,为他买来生活用品,教育他:“违法的事千万不能做!”“一定要走正路。”见郑琦这样关心自己,雨禾深受感动。郑琦趁热打铁,和他一起开垦他家门前的空地种菜,鼓励他靠双手自食其力。在郑琦的帮助教育下,雨禾转变了,一个步入犯罪边缘的少年返回了正道。

以德育人,以文化人。在一个乡村知识分子默默耕耘的背后,是一片成长的文明新苗。

养老的庭院,成了孩子们课外的乐园,他退休而不退责,秋光映绿一片春色

郑琦家院门上有一副对联:“晚霞映红下一代,秋光照绿一片春”。

1998年秋,还有一年多就要退休的郑琦,对着一张珍藏了十几年的老照片沉思。那是1984年他被授予“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称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时的合影。他忘不了时任团中央领导的胡锦涛同志的嘱托:你们从事的红领巾事业是太阳底下最美好的事业,关心培养教育祖国下一代的重任就落在了你们的肩上。

当年的誓言———把终生献给党的教育事业和红领巾事业———敲击着他的心房,他夜不能寐。

他和老伴商量妥当,在井岗小学附近的桐树垭村买下一幢农舍,对房子和庭院改造后,1999年5月搬了过来。“郑老师搬来了!”很快,他家成了孩子们常光顾的地方。2000年4月,“井岗小学校外辅导站”的牌子挂了起来。

秋天,郑琦正式退休,一心扑在辅导站的建设上。添置书籍报刊,设立了阅览室。又拉着老伴,一锄一锄地挖,搬走了100多立方米的土石,在房子周边平整出了近800平方米的场地,建起了花园、菜园,架起了秋千、爬杆、乒乓球台等。从此,这里成了孩子们的乐园。每到放学和节假日,孩子们就来这里唱歌、跳舞、看报、养花、打球、学艺……

几本发黄的《辅导站工作日志》里记着他的辛勤足迹:“教唱《走进新时代》”、“请农技员周勇讲农业技术课”、“交警中队周警官上交通法规课”、“走访抗暴英雄之家”……

为了建好辅导站,郑琦先后投入5万多元,至今还有近万元借款没有还清。

在郑琦的全心投入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辅导站越办越红火,如今已发展成为“桐树垭青少年活动中心”、“当阳市文化科技中心户”等。4年多来,到这里参加活动的未成年人达1.5万多人次。

他还受聘担任着井岗小学、庙前小学、坝陵小学、烟集中学的校外辅导员。他骑着自行车常年奔波在这些学校进行辅导、开座谈会、做报告……

关心和教育未成年人,这崇高的事业继续在他心中激情燃烧!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0:2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