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沂沭地震构造带
释义

沂沭地震构造带,是中国东部规模最大的郯庐地震构造带在山东的部分。合肥工业大学徐嘉炜等人对郯庐带南段进行过持续20余年的深入系统研究,在其1975年所著《中朝陆台东南部及其边缘地质构造初步分析》一文中,着重讨论了新划出一条巨大深断裂,命名为“安江山断裂”(安微——江苏——山东断裂,即为后来命名的沂沭断裂带内的安丘——莒县断裂),方向为北偏东10°左右,长约600公里,南端为横向断裂所切,北端入渤海,可能河下游同方向断裂相连,这样长可达1000公里。 该断裂的实际位置,南端起自全椒县大马厂西20公里处,经过定远县东,过女山湖和五河县东侧、宿迁、郯城、莒县、诸城县西境,经昌邑县入渤海。文中提出该断裂存在的证据是:延伸线的直线形;截然划分不同构造单元及沉积类型;中、新生代岩浆岩沿断裂分布。在其同年所著《皖苏鲁北北东向深断裂带》一文中,从该断构造单元划分、沉积、岩浆作用、新构造运动及近代地震的控制作用等方面进行了专门的讨论。

1958~1961年,山东省地质厅和北京地质学院共同进行的1//2万区域测量,首次落实了该断裂自郯城至安丘一带的地理分布位置,并命名这一段为“沂沭断裂带”。1963年,北京地质学院强祖基等人依据该区测结果,撰写成综合性专题研究论文《沂沭断裂带地质构造及其形成机理的一些问题》。

1969年渤海地震后,李四光在研究渤海地区构造时指出:“郯城——长岛——辽宁,看来这个断裂带的确是在活动,1969年渤海地震就是与郯城断裂有关。”

1970~1973年,山东省地震办公室、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地研究所共同开展山东地震地质概查,着重对该构造带的新活动状况进行了研究,并首次在该地震构造带上圈划出5个地震危险区段: 临沂——汤头一级危险区,郯城和安丘两个二级危险区,莒县和潍坊两个三级危险区。

1981年,受中国地质学会委托,山东省地矿局和山东省地震局在山东潍坊市召开“郯(城)——庐(江)断裂带构造地质学术讨论会”,全国95个单位170位研究人员到会,提交学术论文114篇,汇集了建国以来各地质学派、各地质学科、各种探测手段的研究成果,分为“平移”、“裂谷”、“新活动”3个组进行讨论,涉及到该构造带的各方面问题,并于1984年《地质构造论丛》3号刊出了郯庐断裂带论文集。有些重大问题讨论会未能解决,主要是:(一)延伸与规模问题:一种意见认为郯庐带 南端达到海南岛,北端穿过黑龙江省到达苏联境内;另一种意见认为南端不会超过长江,北端不会超过沈阳;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北段从沈阳沿浑河顺抚顺——敦化——密山一线通过,也有人认为从沈阳开始沿依兰——依通断裂北延更为合适。(二)断裂带形成的演化历史:一种意见认为其形成历史古老,太古代(17亿年前)即存在;另一种意见认为其生成时代较晚,中生代晚期是主要形成时期。(三)断裂带活动性质和构造形式:一种意见认为多期活动,性质多变,主平移发生于17亿年前,中生代张压交替,即使同一时期内,各段性质也有差异;另种意见认为以左平移为主,发生于中生代。断裂带两侧错开,最大距离有人主张可达740公里,是世界罕见的大平移断裂带;断裂带构造形式,有复式地堑、“山”字型脊柱、大陆裂谷带、转换断层、古缝合线等多种意见。(四)断裂带切割深度问题:据沿带分布的深源岩浆岩推测其属超壳断裂或岩石圈

断裂,重力异常计算莫氏面被错断,断距为1~4公里;据大地电磁测深资料,在临沂一带莫氏面被错断,断差达10公里;据人工地震测深剖面计算,临沂附近莫氏面表现为不规则的多处错断,断距1~3公里。(五)断裂带的新活动性:一种说法是近期仍处于近东西向挤压兼扭动的应力状态,继承着新构造期以来右旋为主的活动方式,具有控制强震的孕育和发生的作用;另一种说法认为该构造带是中国东部近期最不活动的构造带,近代也称不上是个强震活动带。此外,关于断裂带平移幅度、不同段落间衔接方式等等都有不同的主张,有待今后深入研究。

除上述分岐意见外,得到绝大多数研究者公认的观点主要有:(一)断裂带由4条大致平行的主干断裂(自西向东依次为 ——葛沟断裂、沂水——汤头断裂、安丘——莒县断裂、昌邑——大店断裂),组成北宽南窄、两堑夹一垒的构造形式,在潍坊及安丘附近主干断裂两两归并后进入莱州湾。(二)重磁异常图上显示为宽缓的、走向上多扭曲畸变的梯度带,人工地震测深、大地电磁测深结果均表明其切割深度已深达莫氏面。(三)断裂带是鲁西、胶东两大隆起之间的构造结合带,起着区分两侧不同基底和盖层类型、不同地球物理场性质的重要作用。(四)新构造期以来,在主压应力北东东~南西西的区域应力场作用下,断裂活动以右旋挤压活动为主,沿断裂带有新第三纪~第四

纪的玄武岩岩浆活动,并控制着一些第四纪断陷盆地的发育;断裂带的新活动存在着明显的分段性,南段主要以挤压逆断为主,它们切割了更新世~全新世地层,并且造成了多种构造地貌(山脊错断、河流直角转弯、冲沟错移、断层陡坎等等)的发育;现代形变测量结果显示出北段沉降、中段抬升、南段缓慢下沉的段落性差别,这与现代地形、地貌分区相一致;断裂在走向上常与一些北西向断裂(如尼山断裂、蒙山断裂、无棣——诸城断裂)相交汇,这些北西向断裂多是控制鲁西隆起内新生代断陷盆地的活动性断裂,两组断裂交汇处正是重磁异常带发生扭曲畸变的部位,也是现今形变特征发生转换的部位。历史记载,断裂带上先后发生公元前70年诸城、昌乐一带7级地震、1668年

郯城8.5级地震、1829年益都、临朐间614级地震以及1888年渤海湾7.5级地震、1969年渤海7。4级地震,这些地震都发生在上述的活动断裂交汇处;断裂带北延入渤海后,在渤海中部与燕山——渤海北西向构造带相交切,并被后者左旋切错,错距约40~50公里。渤海中部历史上7级地震频繁发生与上述两大构造带交切部位的特殊环境有关。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6: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