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移情描写法
释义

移情描写法,也叫融情描写法,是指作者以含情之笔来写人叙事绘景的写作方法。这种写作方法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早已有之,尤其在古诗词中十分常见。在现代写作中,也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写作方法。

中文名:移情描写法

外文名:Empathic Descriptive Method

别名:融情描写法

分类:写作方法

基本信息

移情

审美活动中主体情感移置于对象,使对象仿佛有了主体的情感并显现主体情感的心理功能。简言之,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好像自己欢喜时,所看到景物都像在微笑、 悲伤时,景物也像在叹气。

描写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描写的作用是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使人物活动的环境具象化。

移情描写法

移情描写法也叫融情描写法,就是指作者以含情之笔来写人叙事绘景的写作方法。当作者登高望远、凝神观赏时,或触景生情、融情于景,或睹物感怀、托物言志, 或情溢于中、 意与象通、均能产生移情现象,因此,很自然地就会使用“移情描写法”进行写作。此时, 在作者眼中,山欢水笑,草木含情,万事万物都变得可亲可爱。古今中外,很多作家就是在沉浸于一种物就是我、我就是物、物我一体的幻景中,创造出一批又一批熠熠生辉的文学作品来,给人以美的享受。

移情描写法古人也有述说,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情者文之经,辞者文之纬。”沈约也说:“以情纬文,以文被质。”(《宋书·谢灵运传》)移情描写法结构的文章,事件景观受情所驭,以情感为线,把作者的感情融于形象之中,使客体的人、事、景、物具有作者的情感。读者在阅读作者叙写的文字时,能领悟到作者的主观情感,作者要抒发的情感也尽附寓于所叙写描绘的事物之上。

示例

【例一】李天芳的《种一片太阳花》(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自读课本第三册《长城万里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一文,运用移情描写法,描写了太阳花短促的开花过程、活跃的新陈交替、朵朵精神充沛等,表达了作者希望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像太阳花一样兴旺发达、繁荣昌盛的思想感情。文中,作者移情于太阳花。看似写太阳花,实则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例二】郑板桥的题竹画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恰恰是由于夜间萧萧作响的竹声与郑板桥所处的特定的生活情境中的“民间疾苦声”具有相似的特征,因而产生了“移情作用”。所以原本无灵性的竹在郑板桥的心目中才会是“一枝一叶总关情”的。

【例三】唐代诗人张若虚的写景抒情诗《春江花夜月》“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由于“移情”手法的运用,诗中的客观景物被赋予人的感情。明月对楼上梳妆台前孤独的女主人公深表同情,不忍离去。此诗出色地做到了真情与真景相融合,不愧为一篇“长于思与境偕”的典型作品。

【例四】唐代王昌龄的七绝《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诗中描述一位闺房中的少妇春天梳妆打扮后登上了翠楼,忽然看见路上杨柳的嫩绿色,不禁引出许多关于初春的联想,于是愁上心头,对出征丈夫的深沉的思念油然而生,并暗自后悔当年不该让丈夫从军求取功名。由于诗歌的精练性、跳跃性,诗歌对少妇忽见陌头杨柳色后的联想一字未谈,让读者去想象和补充。读者在鉴赏时,可以想象到少妇的思绪变化:从柳色想到春光、胜景、阳光、小桥流水、鸟语花香,进而想到当年与丈夫在一起所度过的幸福生活,草地漫步,窗前共话,柳下谈心……于是客观的自然景物“杨柳”也似乎笼罩了点点愁思。

【例五】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种“移情”现象,既是由于诗人的联想作用而产生的,又是由于诗人的心境作用而产生的。首先,由于诗人怀着思念恋人的悲切心境,于是一看到春蚕吐丝作茧而死的情景,就引起相似联想,就觉得春蚕也有了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悲切的思情(“思情”即“丝情”的谐音)。其次,诗人是多愁善感的,他怀着痛苦悲切的心境,于是看到蜡炬燃完了自己成为灰烬后才停止滴油的情景,也就引起相似联想,从而会觉得蜡炬也在哭泣流泪,而且一直哭到生命的终止热泪才会干涸。

【例六】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由于丈夫赵明诚不幸早逝,加上南宋小朝廷退守半壁江山,不思进取,国家前途无望,她一个人孤苦漂泊,辗转江南,更感到苦闷和压抑、悲哀和无助。在这种心境支配下,诗人对秋天天气的多变就显得格外敏感。“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以天气的冷暖变化反衬出深秋一天天临返而带来的人们生理上及心理上的不同感受。“乍暖”使她联想起新婚后夫唱妇随猜书斗茶的愉悦生活,“还寒”又让她回忆起丧偶后孤身一人漂泊无定,辗转江南悲哀、无助的生活。正是基于这种心境,周围冷清寂寞的气氛,才会使她倍感凄冷而哀伤。孤雁、落花都会让她联想到自己茕茕独处、寂寞凄凉的孀居生活。词人独守窗儿已是百无聊赖,愁绪万千,偏又秋雨绵绵,一点点、一滴滴落在梧桐叶上,促使她产生了一种非常强烈的悲惨、凄冷的心境。于是,“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寻寻觅觅》)的移情诗句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例七】曹雪芹《红楼梦》“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一回中,林黛玉所感喟的“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移情诗句也是由于她“伤春愁思”的心境和“葬花伤己”的联想的联合作用下而产生的。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9: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