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伊沃尔加匈奴城址
释义

伊沃尔加匈奴城址定义

东西伯利亚匈奴城址。又名下伊沃尔加古城。年代约为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位于苏联乌兰乌德市西南16公里﹐地当色楞格河支流的伊沃尔加河下游右岸。1927~1929﹑1949~1950年先後由苏联考古学家..索斯诺夫斯基和奥克拉德尼科夫主持进行局部发掘。

伊沃尔加匈奴城址大致状况

城址大致呈长方形﹐南北长348米﹐东西宽约200米。东﹑南﹑西三面围以4道土墙﹐每道土墙内侧都有壕沟﹐墙与壕总宽35~38米。在城内发现80馀座住所遗迹﹐发掘35座。一般为圆角长方形半地穴居址﹐面积约6米×4米﹐居住面夯实或抹泥﹐发现火塘遗迹。墙用土坯筑成﹐内面抹草泥﹐沿墙用础石承托木柱。屋顶用檀﹑椽及横置的圆木杆搭成﹐上面苫盖桦树皮和草皮。屋内有炕及木板铺位。门设在南墙偏东南处。城中心发现1座地面建筑﹐面积13米×11.5米﹐结构与一般房屋相似﹐推测系首领住宅﹐其东侧附建一小房﹐当系仆役居所。在此以东有一大型的生产性房屋﹐出土有生吹炼铁炉﹐表明该城是外贝加尔地区的一个古代手工业中心。

城中出土的遗物有铁器﹑青铜器﹑骨角器﹑石器﹑陶纺轮﹑宝石饰物等。出土的一件砺石上有“岁”“仇”“党”3个汉字。陶器多轮制﹐器形有高达1米的瓮﹐还有罐﹑钵﹑壶﹐有的壶底部印一“宜”字﹔手制陶有炊用三足器﹑球形鑊和较小的缸形器。出土的铁铧﹑铁镰等农具﹐黍粒﹑縠窖和牛﹑羊﹑猪﹑马﹑狗等家畜遗骨﹐证明居民过著定居农牧生活。该城的文化与汉文化有密切联系。城内居民一说属匈奴族﹐一说系迁来的汉民。至今当地布里亚特人仍称该城址为“中国地”。此城毁於大火﹐推测为丁零人所破。

伊沃尔加匈奴城址文化构成因素

伊沃尔加城址内发现的器物遗存优以下的构成因素:中国北方黄河流域地区的文化因素、 中国北方长城地带的文化因素、 外贝加尔当地的因素、 南西伯利亚叶尼塞河中游大区的文化因素、 南西伯利阿尔泰地区等地的斯基泰时期的文化因素。两汉时期匈奴墓葬发布广泛,一方面来说,不同地区的遗存存有差别,伊沃尔加城址较其他匈奴遗存来自中国北方的遗存较多,且缺少墓上的积石和木棺外围的砌石板等当地较常见的墓葬结构。居次推测,他们中已包含来自中国北方地区的居民成分;另一方面,此城址和当时其他匈奴遗存之间又有大量的共性,说明此时匈奴自身的文化风格已经形成。且在匈奴中心地区其典型的匈奴风格较为浓郁,据此中心越远则其风格越淡,当地的土著风格越强烈。通过此遗存可以看出,做为一个大的整体,汉代匈奴遗存的文化来源是多元的,不同地点、不同时期文物遗存往往会有所差异。

究其原因,大致如下:

匈奴本为游牧部落通过对周边的军事征服而建立起来的,这种军事征服一方面将其他的部族吸收到匈奴国家中成为其一分子;另一方面在其统治边缘地区,当地文化仍顽强存在。可以说军事征服在破坏周边文化同时也有限的促进了各部族地区间的交流与融合。

此遗存像人们展示了匈奴生活的多个未知的方面,如定居的手工业、农业等,相信随着进一步的发掘整理与研究,更为清晰更为真实的匈奴将渐渐为大家所了解。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8: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