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伊犁 |
释义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地处祖国西北边陲,成立于1954年,辖塔城、阿勒泰两个地区和10个直属县市,是全国唯一的既辖地区、又辖县市的自治州。西部紧邻欧亚国家哈萨克斯坦,这里有中国陆路最大的通商口岸(霍尔果斯口岸)。全州总面积35万平方公里,因雨量较充沛被称为中亚湿岛或塞外江南。人口500多万人,有哈萨克、汉、维吾尔、回、蒙古、锡伯等47个民族成份,其中哈萨克族占25.5%,汉族占45.2%,维吾尔族占15.9%,回族占8.3%,蒙古族占1.69%,锡伯族占0.83%。 中文名称: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外文名称:Ili Kazak Autonomous Prefecture 别名:伊犁 行政区类别:自治州 所属地区:中国西北 下辖地区:伊宁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政府驻地:伊宁市 电话区号:0999 邮政区码:835000 地理位置:中国新疆北部伊犁河谷处 面积:26.91万平方公里 人口:500余万 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山气候 著名景点:伊犁将军府、那拉提、汉家公主纪念馆等 机场:伊宁机场、那拉提机场等 火车站:伊宁火车站 车牌代码:新F 主要民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汉族等 降水量:平原约400-500mm,山地1000mm 地理概况(一、经纬度 二、气候 三、土地资源 四、水利资源 五、主要矿产 六、主要山脉情况 七、地貌) 教育事业(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幼儿教育 教师队伍 民族教育 快速发展) 伊犁美食(A.啤沃 B.熏肉和熏马肠 C.凉粉 D.马奶 E.纳仁 F.辣罐血肠和布尔哈雪克炖鱼 G.面肺子 H.粉汤 I.沾片子 J.油塔子、油糕 K.冰激凌 L.野马铃酱 M.刀瓦扑 N.酥油 O.霍兰鸡肉与羊头肉 P.恰玛菇 Q.伊犁蜂产品 R.伊犁瓜果 伊犁州薰衣草) 州情概览基本信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地处祖国西北边陲,气候宜人,是中国十大宜居中小城市之一,降水量较为丰富。 自治州境内驻有普通高等院校伊犁师范学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第四、七、八、九、十师和新疆矿冶局、天西林业局、阿山林业局、新疆卷烟厂、阿希金矿等一批中央和自治区直属单位。伊犁被誉为“塞外江南”、“中亚湿岛”,“花城”伊宁市是伊犁州的首府。 州人民政府住所地:伊宁市斯大林街60号,邮政编码:835000,电话区号:0999 。 自治州总面积26.91万平方公里,人口500万人。其中伊犁州直属县(市)面积5.65万平方公里,人口281.5万,少数民族人口占61.3%。 (伊犁政府网) 自然资源伊犁幅员辽阔,资源充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水土光热资源丰富。全州地表水年径流量占全疆的41%,水能蕴藏量占全疆的37%。有天然草场3亿多亩,可耕地3000万亩,已开垦1350万亩。伊犁河、额尔齐斯河流域水土开发具有巨大潜力。矿产资源种类齐全。目前已发现的矿种多达九类86种,其中28种具有工业储量,煤、金、铜、铁等的储量在新疆占有重要份额,现有新疆最大的金矿--阿希金矿、全国规模最大的铜矿--阿舍勒铜矿,具备建成我国西北重要矿产基地的条件。生物资源十分珍贵。森林面积88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1.6亿立方米,占全疆的74%;保存着60多种珍稀动物,700多种植物,是世界上少有的生物多样性天然基因库,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利用价值。旅游资源独特。地理、水体、生物景观和文物古迹、民俗风情、休闲健身等六大旅游资源类型一应俱全。有美丽的草原风光,浓郁的民俗风情,独特的草原文化,悠久的历史古迹,是中国西部最理想的旅游目的地。全州有规模的景区(点)27个,达到国家质量等级旅游区(点)9处。地缘优势突出。全州边境线长2000多公里,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等国接壤,沿边有霍尔果斯、巴克图、吉木乃等8个国家一类口岸,其中霍尔果斯口岸是西北地区最大的公路口岸,霍尔果斯、巴克图口岸所依托的伊宁市和塔城市是沿边开放城市,并设有边境经济合作区。奎屯市设有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我国铁路最西部的货运编组站。霍城县设有省级清水河经济技术开发区。 经济发展2005年,伊犁州围绕建设“工业富州、牧业大州、旅游名州、外贸强州”的目标,紧紧抓住“大水利、大交通、大口岸、大能源、大石化”建设机遇,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发展特色经济,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05年全州生产总值完成374.5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其中一产114亿元,增长5.5%;二产130.8亿元,增长24.2%;三产129.7亿元,增长10.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2.07亿元,增长25.6%。州直生产总值完成165.16亿元,同比增长14.2%,其中:一产43.45亿元,增长6%,二产61.43亿元,增长23.3%,三产60.28亿元,增长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9.5亿元,增长26.19%。州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9.63亿美元,同比增长116.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64亿元,同比增长37.5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实现3195元,比上年增长270元。 旅游资源“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伊犁州地处祖国西北边陲、新疆西部,西面与哈萨克斯坦接壤,边境线长2000多公里。 伊犁历史上是古丝路北道要冲,今天是向西开放的门户,素有"塞外江南"、"瓜果之乡"的美称。它以占新疆3.4%的土地,养育了全疆近12%的人口、在新疆乃至整个西北的地位十分重要。伊犁沃野千里,草原辽阔,森林茂密,全部面积的87%是农牧林宜用地,草地、森林的植被覆盖率达67.7%。伊犁是边塞旅游胜地,悠久的历史文化,雄伟的天山、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幽深的溪谷,碧蓝的湖泊,每年都吸引着数万中外客人,陈运和诗赞“‘伊桥落日’的美不胜收 ‘塞外江南’的鲜果香甜”。这里有着著名的巩乃斯草原、唐布拉草原、那拉提草原、昭苏草原;青铜时代的乌孙土墩墓葬群、西辽西域名城阿拉力马力遗址,唐代弓月城遗址,有乾隆皇帝御书的格登山记功碑和伊犁将军府、惠远钟鼓楼、林则徐纪念馆等众多的人文景观。是开发、探险、登山、滑雪、狩猎、考古和科学考察以及领略民族风情等旅游活动的理想之地。 201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哈萨克族民歌”,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音乐项目类别,序号8。 201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哈萨克族库布孜”,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音乐项目类别,序号15。 201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哈萨克族卡拉角勒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舞蹈项目类别,序号15。 201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哈萨克族传统婚俗”,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项目类别,序号20。入选的婚俗项目属于联合共同申报,包括婚俗(朝鲜族婚礼,达斡尔族传统婚俗,彝族传统婚俗,裕固族传统婚俗,回族传统婚俗,哈萨克族传统婚俗,锡伯族传统婚俗)。 地理概况一、经纬度伊犁州地处东经80°9′42″---91°01′45″,北纬40°14′16″---49°10′45″。 二、气候年极端最高气温42.8℃,极端最低气温-51.0℃,其中伊犁河谷年平均气温10.4℃,塔城地区年平均气温8.7℃,阿勒泰地区年平均气温5.8℃。年平均降水量:伊犁河谷417.6毫米,山区600毫米左右;塔城盆地342.7毫米,山区400毫米左右;阿勒泰山区202.6毫米;其余地区100-20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伊犁河谷2898.4小时;塔城地区2714.7小时;阿勒泰地区2976.8小时。 三、土地资源全州国土总面积35万平方公里,南北长760公里,东西宽630公里。其中州辖土地总面积270035平方公里,州直属县市57418平方公里,塔城地区95616平方公里,阿勒泰地区117000平方公里。与边境线总长度为2019公里。伊犁州地貌类型:山地8363244公顷;丘陵6298931公顷;平原10297437公顷;沙漠2043855公顷。土地利用类型:耕地174.62万公顷;园地0.93万公顷;林地180.11万公顷,其中天然林171.56万公顷;草地1895.12万公顷,其中天然草场1879.1万公顷;未利用土地409.07万公顷。 四、水利资源伊犁州境内有河流208条,年径流量363.20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自产319.6亿立方米,地下水186.08亿立方米,山区139亿立方米,平原106.44亿立方米;实际控制流量360.67亿立方米。湖泊(大于1平方公里)26个,总面积1125.2平方公里。冰川3065条,总面积3524.44平方公里,储水量1366.69亿立方米。水能储量为1248.65万千瓦。 五、主要矿产伊犁州境内主要矿产有:铍、白云石、钾长石、铬、铯(居全国前五名)、煤、铁、锰、镍、金、银、铝、锌、石灰岩、萤石。 六、主要山脉情况阿尔泰山山峰高度4374米;准噶尔山山峰高度3500--3700米;天山山脉(博罗科努山、科古琴山、乌孙山、那拉提山)山峰高度7443米。 七、地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地处中亚内陆腹地,境内分布着许多高山峻岭,又有广阔的山间平原盆地和河谷地,“三山两盆两谷”组成自治州的主要地貌单元。 阿尔泰山,蒙古语意为“金山”,因产金而得名。它绵延于中俄、中蒙边境,全长1000多公里,呈西北--东南走向,是亚洲的宏伟山系之一。主体在蒙古国境内,自治州东北部的阿勒泰地区,系阿尔泰山中段南坡,长约500公里。 天山山脉及其支脉婆罗科努山横亘于自治州南部,西起伊犁地区,东至星星峡,长约1700公里,在自治州长约450公里。分水岭山脊海拔4000-6000米,最高的托木尔峰海拔7443米。山势西高东低,西宽东窄。西段宽达400公里,东段宽仅100公里。平行山脉之间为大小不等的山间盆地和谷地。伊犁河谷位于天山西部,呈东南直向,三面环山,有婆罗科努、科古琴、乌孙山和那拉提山,谷地呈三角形,东部顶点为特克斯河与巩乃斯河交汇处,西部底边朝向中哈边界,东高西低,地势由东向西倾斜,东西长170公里。伊犁河两岸为洪积冲积平原,伊犁河谷地南部为昭苏--特克斯盆地,呈东窄西宽的楔形,主要为特克斯洪积冲积平原。 在阿尔泰山与天山之间有准噶尔盆地。其地势东高西低,由东北向西南倾斜,盆地轮廓呈不等边三角形。西面有萨吾尔、塔尔巴哈台、巴尔鲁克、阿拉山等低山;东面有北塔山;西面还有几个地势较低的缺口,故被称为半封闭性内陆盆地,海拔高度起伏不一,平均海拔不到500米,最低处艾比湖一带为189米。盆地东西长约850公里,南北宽约380公里,总面积约38多万来访公里。盆地中部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我国第二大沙漠,绝大部分是固定或半固定的沙丘。沙漠和干燥剥蚀平原占盆地的三分之二左右。 在众多气势雄伟、蜿蜒不断的群山顶上,终年白雪皑皑,冰山雪峰融汇成大小河流,纵横奔腾,主要有伊犁河、额尔齐斯河、额敏河、乌伦古河等。除额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外,其他都属于内陆河,流入盆地的低洼部位。其中伊犁河是新疆水量最大的河流,上游为特克斯河、巩乃斯河和喀什河,在雅玛图汇合后称为伊犁河,流经伊宁县、伊宁市、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县境,至国界同霍尔果斯河汇合后,注入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巴尔喀什湖。 额尔齐斯河是自治州第二大河流,它发源于阿尔泰山南麓,由布尔津河、哈巴河、克兰河等支流汇合而成,流经富蕴县、阿勒泰市、布尔津县和哈巴河县境,向西流入哈萨克斯坦后,与鄂毕河汇合,注入北冰洋,是我国惟一的北冰洋水系。在我国境内长600公里,年径流量112亿立方米。 额敏河由东向西流经额敏县和塔城市境,至巴克图以南流入哈萨克斯坦境内的阿拉湖。 乌伦古河发源于阿尔泰山东南麓,由青格里河和布尔根河汇合而成,自北向南而后转向西北,流经青河、富蕴、福海等县,流入乌伦古湖。乌伦古湖亦名布伦托海,位于福海县西北,是良好的天然渔场。 奎屯河发源于天山北麓,其主要支流有四棵树河、古尔图河,由南向北流经准噶尔盆地,最后向西流入艾比湖。 玛纳斯河发源于北麓,主要支流有金沟河和巴音沟河,纵贯沙湾县境,由南向北流入准噶尔盆地腹心的玛纳斯湖。 经济社会2008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生产总值664.29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其中第一产业180.81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254.7亿元,增长23.1%;第三产业228.78亿元,增长12.3%。州直生产总值291.1亿元,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69.21亿元,增长6.7%;第二产业107.6亿元,增长20.7%;第三产业114.27亿元,增长13.8%。全州三次产业比重由2007年的28.9∶35.1∶36.0调整到27.2∶38.3∶34.5,州直三次产业比重由2007年的25.1∶34.1∶40.8调整到23.8∶37.0∶39.2。伊犁州人均生产总值14921元,增长11.8%,其中州直人均生产总值11469元,增长11.9%。 全年全州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8%。州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7.9%。 全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4.05亿元,比上年增长7.7%。州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1.56亿元,增长6.8%。 全州工业增加值177.25亿元,比上年增长26.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4.26亿元,增长17.1%。州直工业增加值69.6亿元,增长25.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7.2亿元,增长13%。 全州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6.98亿元,比上年增长29.9%。其中城镇投资227.65亿元,增长37.2%。州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2.24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其中城镇投资113.82亿元,增长29.3%。 全州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1.05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州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4亿元,比上年增长21.2%。 全州完成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不含兵团)45639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1.1%。其中进口66899万美元,增长28.1%;出口389491万美元,增长137.5%。州直完成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34746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进口65566万美元,增长51.4%;出口281897万美元,增长156.8%。 全州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08.88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7.48亿元,增长34.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4.11亿元,增长31.6%;地方财政支出170.96亿元,增长38.7%。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54.34亿元,增长36.1%。州直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53.03亿元,比上年增长29.8%,地方财政收入30.19亿元,增长38.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9.95亿元,增长35.7%;地方财政支出88.01亿元,增长38.8%。其中一般预算支出74.63亿元,增长34.3%。 全州年末总人口440.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5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48.92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56.5%。人口出生率16.81‰,死亡率4.85‰,自然增长率11.96‰。州直年末总人口274.7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5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68.41万人,占州直总人口的61.3%。人口出生率19.83‰,死亡率4.88‰,自然增长率14.95‰。全州人口计划生育率为99.82%,其中州直为99.83%。 据抽样调查推算,全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27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州直9611元,增长14.7%;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7895元,增长13.1%,其中州直7523元,增长14.3%。全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797元,比上年增加474元,增长11%,其中州直4468元,增加565元,增长14.5%。全州在岗职工工资总额76.46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其中州直38.82亿元,增长22%;在岗职工平均货币工资19858元,增长14.7%,其中州直21854元,增长20.6%。 教育事业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稳步发展。经过50多年的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州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创新,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全州基础教育发展到一个新水平。到2005年底,全州有各级各类学校1615所,在校生711960人,其中少数民族431566人,专任教师53798人,其中少数民族31644人。小学876所,在校学生373635人;初中331所,在校学生186681人;高中118所,在校学生84987人。全州已有21个县(市)实现了“两基”,覆盖人口281.93万人,到2007年将全面实现“两基”目标。全州小学、初中、高中在校生与1949年相比分别增长6倍、101倍和520倍。 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州普通高等教育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全州有普通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2所。成立于1948年的伊犁师范学院,用汉、哈、维三种语言文字进行教学,在校本专科学生一万余人,校本部现有人文学院、中语学院、外语系、数学系、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生物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体育学院、艺术学院、法经系、计算机科学系、教育科学系11个院系和成人教育学院及哈萨克文化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所、中亚研究所、新疆阿依特斯研究所、新疆唐加勒克研究所等五个研究机构,有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凝聚态物理实验室等九大实验室,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一个。奎屯校区设有文理系、工程系、应用技术系、生命与资源环境系、基础部、艺术中专部六个教学系部。30个本科专业,17个专科专业,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基础数学、光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突厥语族),基本形成了完整的高等师范教育专业体系。2004年,设在西部明珠、北疆交通枢纽——奎屯市的伊犁教育学院并入伊犁师范学院,为创办伊犁大学迈出了重要一步。2001年成立了伊犁职业技术学院现有3系1部,60个专业,在校生有1429人。 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在改革中前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自治州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有了较大发展。自治州先后成立了伊犁教育学院、伊犁州电大、伊宁卫校、伊犁州财贸学校、伊犁州成人中专等,到2005年底,自治州有普通中等专业学校12所,在校学生4666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8所,在校学生1234人;成人高校3所,在校学生11293人。 幼儿教育幼儿教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目前全州已有各类幼儿园249所,在园幼儿37781人,幼儿教育质量有了较大提高,2003年州直红旗幼儿园、苗苗幼儿园荣获“全国青年文明号”光荣称号。 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自治区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我州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发展各级各类师范教育,采用继续教育等多种形式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目前已建立起一支基本适应当前教育、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现在全州有专任教师53798人,其中少数民族31644人,比1954年增长15倍。全州共有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49419人,到2005年底,全州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9.01%、96.38%、69.11%;小学专任教师中,专科学历率达66.63%,初中专任教师中,本科学历率28.90 %。50多年来,他们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扎根边疆的山区、牧区,艰苦奋斗、辛勤工作、教书育人,做出了重大贡献,涌现出许多全国、自治区劳动模范、先进教师和优秀党员。 民族教育民族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自治州党委政府始终地把发展民族教育作为重点,牧区教育作为难点。在教学语言上采用汉、哈、维、蒙、柯、锡伯、俄罗斯等7种语言文字,是全国使用教学语言最多的自治州。根据自治州牧区、山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牧民居住分散、流动频繁的特点,大力发展农牧区寄宿制教育。2005年底,全州有牧区寄宿制中小学202所,在校生105688人。2005年,为实现我州“两基”攻坚目标,国家又拨专项资金实施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到2007年全州将增加农村牧区寄宿制学校190所,将有在校学生153368人。为培养“民汉兼通”的人才,自治州加强民族中小学的汉语教学,推行双语教学实验,促进了民族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民办教育异军突起。近几年来,自治州加大了《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宣传贯彻力度,出台实施了《自治州促进民办教育发展暂行办法》,民办教育得到了空前发展,现有民办教育机构达到229个(所),在校生34114人,教职工2985人。全州民办中小学30所,在校生11394人,教职工1184人。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快速发展教育科学事业加快发展。自治州的教育科学事业随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深入而不断深入。2003年以来,自治州相继成立了教育学会,学科专业委员会和教科所,初步形成了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教科研队伍。有2000多篇教育、教学专著、论文和研究报告在中央、地方刊物和论文集上发表,有的还在国外刊物上发表。2004年自治州又成立了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加大了国内、国际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恢复出版了汉、哈、维三种文版的教育科学类季刊《伊犁教育》杂志(季刊),与兵团农四师教委联合出版了《伊犁教研信息报》,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教科研交流园地。命名建立了21个自治州级教科研基地,选拔命名了45名自治州级教科研学科带头人。批准立项了自治州2005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87项,其中重点课题20项。自治州还广泛开展了教学经验交流会、教学研讨会,承担了全国、自治区教育科学多项重点研究课题,给自治州的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生机。 行政区划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是唯一的副省级自治州,管辖塔城地区和阿勒泰地区,以及直辖2个县级市、7个县、1个自治县:伊宁市、奎屯市、伊宁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霍城县、巩留县、新源县、昭苏县、特克斯县、尼勒克县。共有13个街道、19个镇、78个乡,160个社区、656个村委会。境内驻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第四、七、八、九、十师5个师60个团场和新疆矿冶局、天西林业局、阿山林业局等单位。自治州人民政府驻伊宁市斯大林街60号。 伊犁州直属2县级市,8县。 县级市:奎屯市、伊宁市。 县:伊宁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霍城县、巩留县、新源县、昭苏县、特克斯县、尼勒克县。 塔城地区管辖2县级市,5县。 县级市:塔城市、乌苏市。 县:额敏县、沙湾县、托里县、裕民县、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 阿勒泰地区管辖1县级市,6县。 县级市:阿勒泰市 县:布尔津县、哈巴河县、吉木乃县、福海县、富蕴县、青河县。 历史沿革名称起源伊犁得名于伊犁河(光明显达,形容河水在太阳照耀下碧波粼粼),最早见《汉书》,史称伊列、伊丽、伊里等名。清乾隆年间定名伊犁。《西域同文志》中,伊犁为维语,取义于“犁庭扫闾”(意即将庭院犁平整用来种地,把里巷扫荡成废墟),寓意平定准噶尔功盖千秋,西陲从此永保安宁。 古代伊犁古代的伊犁,泛指伊犁河流域以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最早见于我国史册的伊犁民族是塞人,西汉时伊犁为乌孙国属地,显庆二年(657年),唐朝政府命苏定方为伊丽道大总管,进军伊犁,统一了西域。其地置州、府,隶属安西都护府,唐武周长安二年(702年)改隶新设置的北庭都护府。元末明初建别失八里汗国,王都在今伊宁市附近的伊宁县境,伊犁自此成为西域的政治中心。清代统有伊犁,始于乾隆年间对准噶尔封建贵族叛乱的平定。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政府在今霍城县惠远乡设立“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统辖天山南北各路驻防城邑及归附清朝的中亚和哈萨克族各部。 沙俄时期,伊犁大部分土地被俄罗斯帝国侵占,现在为哈萨克斯坦境内。 1954年11月29日设立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伊宁市改为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辖市,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辖伊犁、塔城、阿勒泰3专区。 伊犁专区1950年设伊犁专区,专署驻伊宁县。辖伊宁(驻宁远)、绥定、霍城、温泉、博乐、精河、巩哈、新源、巩留、特克斯、昭苏、伊宁等12县。 1952年由伊宁县析置伊宁市,属伊犁专署领导。伊犁专署驻伊宁市。辖1市、12县。 1953年巩哈县改名为倪利克县。 1954年原倪利克县改名为尼勒克县。1954年3月25日宁西县改称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区。将温泉、博乐、精河3县划归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区。1954年11月29日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成立后,伊犁专区属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领导。 1955年撤销伊犁专区,原伊犁专区所属伊宁、绥定、霍城、新源、巩留、尼勒克、特克斯、昭苏等8县和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原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区改设)改由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直辖。 1957年伊宁县驻地迁吉里圩孜。 1965年绥定县改名为水定县。 1966年撤销水定县,并入霍城县。霍城县迁驻水定镇。 伊犁地区1975年设立伊犁地区,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领导。伊犁地区驻伊宁市。原由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辖的伊宁市和伊宁(驻吉里圩孜)、尼勒克、新源、巩留、特克斯、昭苏、霍城(驻水定)等7县和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划归伊犁地区。辖1市、7县、1自治县。1979年,撤销伊犁地区,所属的伊宁市、伊宁县、尼勒克县、新源县、巩留县、特克斯县、昭苏县、霍城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划归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管辖。 1984年9月14日,国务院批准设立伊犁地区,辖原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辖的伊宁市、伊宁县、尼勒克县、新源县、巩留县、伊克斯县、昭苏县、霍城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驻地伊宁市。1985年正式成立。 伊犁地区位于自治区西部,伊犁河上游。全县总面积55325平方千米,总人口211.54万人(少数民族142.03万人)。 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伊犁地区总人口2082577人。其中:伊宁市 357519人、伊宁县 385829人、察布查尔县161834人、霍城县 333013人、巩留县 153100人、新源县 269842人、昭苏县 145027人、特克斯县 133900人、尼勒克县 142513人。 2001年3月2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决定撤销伊犁地区,变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管理体制。2001年10月6日,国务院批准撤销伊犁地区。 伊犁景点巩乃斯大草原伊犁巩乃斯,蒙语意为“太阳坡”分布在伊犁新源境内,是新疆细毛羊的故乡,也是“天马——伊犁马”的著名产地,。 伊犁巩乃斯草原四季景色俱佳,而以春色为最,6月哈萨克牧民从“冬窝子”转场而来,使花香鸟语之中,又多了阵阵牧歌,片片牧群,盛装的少女,剽悍的骑手,为壮美的大草原增添了盎然生机。距新源县城3公里,恰合普河飞泻而成的恰合普瀑布,呼啸而下,为巩乃斯重要的景点之一。 果子沟 有“伊犁第一景”之称,它位于霍城县城东北的40公里处,是312国道乌鲁木齐-伊犁公路的必经通道,它的北端出沟口便是著名的塞里木湖。 果子沟全长28公里,山势高峻,云杉密布,乌伊公路在景色优美的山谷中蜿蜒,坐在汽车里的感觉象在空中飞行,头顶上是蓝天和山尖,下面谷底的杉树看起来像是火柴棍。果子沟是大自然赋予的天然宝库,野果不计其数,药材资源也很丰富,自春至秋野花烂漫,果香馥郁,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果子沟”。 伊犁美食伊犁的饮食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风味小吃有:奶茶、抓饭、粉汤、风味包子、纳仁、辣罐、面肺子和米肠、馕、拉面。地方小吃最多的地方就是解放路客运中心周围和红旗路上的美食城。 A.啤沃又称卡瓦斯,是新疆伊宁市特有的一种俄罗斯风味的饮料。口味有点像蜂蜜味的啤酒,开胃,喝多了会醉。如果能配合羊肉串吃,那种感觉简直就是美轮美奂。 其制作方法有如下几种: 1.玉米粉制卡瓦斯。 原料 脱胚玉米粉、酵母、白糖、蜂蜜及其它调味料少许。 2.玉米花酿制卡瓦斯。 配方 玉米花600克,白糖1千克,蜂蜜200克,糖精少许,大枣1千克,引子适量(也可用啤酒花代替)。 3.炒麦茶制作卡瓦斯 麦茶500克 开水12000克 生酵母35克 白糖600克 葡萄干60粒 柠檬皮1个 蜂蜜60克 以上原料用量可制出格瓦斯饮料10000克(约合55杯)。 4.以麦芽、面包干、酒花、蔗糖、菌种和水为原料,通过将面包干和麦芽粉碎→浸出液化→糖化→蒸煮→冷却→发酵→冷却→过滤→加糖→充二氧化碳→灌装封瓶→巴氏杀菌冷却即可成品,所生产的饮料具有开胃健脾、助消化等多种保健功能,产品质量稳定,不含任何防腐剂和添加剂,保质期可达3~6个月,解决了现有兑制饮料含有防腐剂的缺陷。 B.熏肉和熏马肠初冬开始,哈萨克人家要屠宰牲畜备冬肉,腌制熏干越冬,熏制的肉香味浓郁、耐贮藏。市场上出售的熏肉基本相似,再增加些佐料,如孜然、胡椒、花椒、洋葱等,可煮熟、蒸食。熏马肠是熏肉中的上品。 伊宁市是新疆出产薰肉、马肠子最纯正的地方。 C.凉粉凉粉在伊犁是一种大众化风味小吃,制作方法简单,但对原料的要求颇为严格,一要选用纯豌豆淀粉,二要调味上乘,三要清洁卫生。讲究的是用盐、土碱、蓬灰水和面,押成一种银丝细面,煮熟后用凉开水漂洗,晾干表层水分,即可食用。 如果你吃过伊犁的凉粉,那你就会怀疑别的地方的凉粉还算是凉粉吗? D.马奶是盛夏的草原上最迷人的饮料,用马奶发酵酿制而成。酒精含量仅1.5-3度,不易醉人,营养丰富,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大量钙质,有助于消化。马奶酒略带酸味,微有酒香,清凉适口、沁人心脾。 E.纳仁是特具草原风味的食品,在哈萨克人家里面 又是待客的美味佳肴,先用大火煮肉,后用原汁肉汤煮面条或面片,捞出装盘,把肉块放在面条上,这就是纳仁,食时,根据各人的爱好再浇上洋葱汁或蒜泥等佐料,其味鲜美无比,回味无穷。 F.辣罐血肠和布尔哈雪克炖鱼新疆伊犁锡伯族人独特的菜肴。辣罐吃起来香辣带甜,开胃爽口,能刺激食欲。 血肠是将血块捣碎拌上剁碎的动物油和洋葱末、盐、姜粉、胡椒粉等调料后装肠,捏紧扎实,放入锅中煮熟而成,切片趁热食用,味浓香,油而不腻。“布尔哈雪克”是一种野生的香草,这种草具有奇特的香味,因形似树叶,故锡伯人称“布尔哈雪克”,译成汉语就是柳叶草,也有人译作鱼香草。鱼香草炖鱼,一般将鲜鱼去鳞后开膛洗净剁成块,下锅清炖,加盐、辣椒面和鱼香草嫩茎,鱼肉和汤特别香。 G.面肺子维吾尔族群众不仅能用牛羊肉做出种类繁多的风味食品,而且还能以羊的内脏作原料,烹制出鲜香异常的美味来,灌面肺、灌米肠就是代表。 面肺和米肠是维吾尔族人民喜爱的传统风味小吃,也是待客的佳品。现在这种独特的风味小吃深受新疆各族人民的喜爱。 其作法是,首先将羊肺、羊肠洗净,羊肺里灌清油、面浆、鸡蛋等,肠子灌用羊肝、羊心、羊肠油加佐料与大米搅拌加水的馅,用水煮熟即成。灌面肺软嫩、灌米肠糯鲜,香喷可口,风味独特。 H.粉汤是回族人民的一种家常风味佳肴,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烹制粉汤,回族人做粉汤就像汉族人家过年包饺子一样,成为喜庆节日必备的食物,主要原料是凉粉块,要求透亮细嫩,才能做得味道鲜美、酸辣适度、油而不腻。 I.沾片子是新疆伊犁回民特有的一种吃面的方法,可能来源于陕西。将面做成手掌大小的面片,然后醋加蒜末,油泼辣子,那种 味道简直无与伦比。 J.油塔子、油糕油塔子是一种类似花卷的食品,不过是在面上抹上油,然后卷起,做成层状塔。味道很好吃。油糕则软糯香滑,吃一口绝对回味无穷。 K.冰激凌伊犁维族自制冰激凌(比KFC和麦当劳还有那个骗人钱的哈根达斯好吃不知多少倍)伊宁市汉人街里的那家老字号的,应该没有人不知道吧? 即便不知道,去那里一打听也就知道了。注意:在乌市的同志们要想吃伊犁的冰淇淋可以到延安路口那,新农大厦旁边的使馆巷里面去,那是这汉人街的分店,和这是两兄弟开的! L.野马铃酱新疆伊犁特有的一种植物,野马铃做的酱,产量非常低,可以去伊宁市汉人街撞撞运气,有时候就可以碰上,颜色红红的,吃起来酸酸甜甜,感觉象草莓酱,但没有草莓酱那么腻。 M.刀瓦扑是一种特有的新疆冰镇饮料,用酸奶酪和大块的冰混合,然后加入糖和冰水,味道妙不可言。在盛夏新疆的街头到处可见,但最为正宗的当然是在伊犁伊宁市的汉人街上了。那里简直就是新疆美食的发源地和摇篮,或者说是新疆美食的圣地。还犹豫什么,赶紧去吧。 N.酥油新疆伊犁的酥油有别于其它的地方,味道醇厚,鲜美,包装精致。有小盒装的,也有原始的羊肚装的,入口即化,后味无穷。用来早餐、或者放在奶茶里增加风味。配合馕、果酱吃,那是一种生活品位和享受。 O.霍兰鸡肉与羊头肉新疆伊犁——伊宁市美食天堂,说这个话不为过,那里的餐馆随便进,味道肯定地道,不像别的地方没去过的餐馆怎么着也得考虑三思而后行。伊宁市的霍兰鸡肉是看似清炖鸡,却又不是,端上来的碗里面放一个煮鸡蛋,鸡肉的口味鲜、肉质嫩、麻中带微辣,汤清淡不腻人,但味道浓郁。属于上等的极品美食。羊头肉是将羊头火了以后,然后洗净入锅加盐清煮,羊头肉的味道出奇的好,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只能自己试过以后才有体会,那种美味会让你终身难忘。 P.恰玛菇一种新疆特有的植物,形状似球状白萝卜,个头跟乒乓球到网球那么大,其自身的味道和白萝卜相似,但没有萝卜那么辛辣,口味比白萝卜绵润。和羊肉一起炖,味道上佳。其叶子可以放在肉抓饭中,可以解腻。 恰玛菇药用功效更是显著,可以补肾,甚至还有人将其作为了化妆品美颜。 Q.伊犁蜂产品1、花粉:新疆伊犁唐布拉大草原是历史生态环境保存较完整的地区,纯净天然,无污染,所产的花粉具有丰富、全面、均衡的营养成分,因而被营养学家誉为“浓缩的微型营养库”和“可吃的美容品”之美名。 2、山花蜜:“塞外蜜库”伊犁,以盛产优质山花蜜而著称。“山花蜜”又称“百花蜜”,其气味清香怡人,芬芳幽神;口感绵甜,舒心润腹。 3、蜂王浆:蜂王浆又名蜂乳,是工蜂的舌腺分泌物,具有明显的酸涩辛辣味,回味略甜,它含20多种氨基酸和丰富的维生素,以及酶类、糖类矿物、磷酸等化合物。同时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是天然的高级营养品、滋补品、保健食品和贵重药品。 R.伊犁瓜果西瓜与甜瓜:伊犁名气最大的西瓜品种是察布查尔花皮白籽瓜,瓜呈圆球形,瓜瓤浅红色、质脆、汁多,蜜甜可口。厚皮甜瓜, 具有肉色青、厚、甜绵、香浓、汁多的特色。 海棠果:伊犁有海棠果品种14个,分布最广,栽培多的品种是短圆形的黄海棠,具有肉质粗脆,汁多、味香、甜酸适口的特点,巩留县的大黄六棱海棠品质好,最耐贮藏。 伊犁州薰衣草薰衣草是一种有很高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的香料植物,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香草。相传薰衣草源于古罗马,在传入欧洲以后它的各种功能不断被人类发现。薰衣草的花穗可以做干燥花和饰品,可以做香罐和香包,可以提取薰衣草精油,可以做薰衣草果酱。它是高品质的蜂蜜源,是烹调食物的辛香料源,还是一些药的原料。薰衣草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功能性最多的植物,迄今为止人们发现薰衣草的功效有90种之多。 薰衣草的主要产地哪里?在法国有普罗旺斯,在日本有北海道,在俄罗斯有高加索,而在中国就是有着“塞外江南”之称的新疆伊犁市。1964年,3个品种的法国普罗旺斯薰衣草被引进伊犁河谷,远行的薰衣草在塞外从此扎根落。如今伊犁薰衣草种植面积已达2万多亩,产量占全国 95%以上,同法国普罗旺斯、日本北海道、俄罗斯高加索地区并列为世界薰衣草的四大产区。自此,在西方的传说中代表着爱情的薰衣草把它那令人难忘的香气从法国南部一路飘向亚洲的中国。 伊犁处在我国西北边陲,和哈萨克斯坦接壤,伊犁河谷独特的逆温带自然气候和水肥条件,成为薰衣草大面积种植生长的理想地理环境。有这样一句话形容伊犁,“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可见伊犁的美,伊犁最美的就那些点缀草原森林之间的薰衣草田,尤其是在伊犁河谷地区是新疆薰衣草蜜的主要产区,由于薰衣草有安神的作用,因此蜜蜂很少到薰衣草上工作所以薰衣草蜜产量非常的低属于一种名贵的蜂蜜。每年的六月中上旬是观赏薰衣草的最好时机,因为薰衣草的花期很短。 伊犁地区,尤其是在伊犁河谷的建设兵团65团场和三宫乡拥有上万亩的薰衣草形成的紫色海洋,当地也被国家命名为“中国薰衣草之乡”。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唐宋元明清代时期唐代时期在唐朝中央政权的政治势力进入伊犁前,西域广大地区经历了一段政治局势极不稳定的时期。公元657年,唐朝政府命苏定方为伊丽道大总管,进军伊犁,以万人击溃了阿史那鲁的十万大军,并兵分南、北两路乘胜追击进军伊犁河谷,平定了阿史那贺鲁的叛乱,再次统一了西域。 唐朝中央政府在西域实行了和内地一致的行政建制,针对伊犁地方各部族多是西突厥这一特殊情况,采用羁縻性质的都督府州制度进行管理,任命和册封当地各族部落首领担任都督,允许世袭。他们作为唐朝政府的官员,领取俸禄,具体负责当地日常行政事务,在伊犁及其邻近地区设置了洁山、盐泊、双河、等都督府,在各都督府内设了功、仓、户、兵、法等专职官司吏,并在北庭沿天山北麓通弓月城,渡伊犁河到碎叶的交通线上,设置了完整严密的驿站制度,唐朝在伊犁除设官轩守,征收赋税外,还加强了军事部署 ,从内地调拨了大批常备军队驻防伊犁,归北大庭大都护府直接指挥。唐朝在伊犁的这些措施,把伊犁同祖国内地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维护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畅通和繁荣,使伊犁与中原的统一达到了新的高度。 宋元明时期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唐代后期,伊犁地方的主体民族为突厥旧属葛逻禄部,葛逻禄与回纥、牙格马部联合建立了喀喇汗王朝,它的首领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自称“桃花石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地方政权。 1124年,东北契丹贵族耶律大石率部万里西迁至西域,1131年灭喀喇契丹。伊犁的葛罗禄部即臣服于西辽王朝。在这一时期,伊犁著名的古城——阿里马城,赤木儿城兴建,并发展成为丝路北道上的重镇。 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漠北草原诸部落,建立蒙古帝国,后又向西进军,开始征服西域,1211年,伊犁河流域的葛逻禄部投附成吉思汗,大大动摇了西辽的统治。1219年,成吉思汗亲率大军,经伊犁河谷,出征中亚,成吉思汗征服西域和中亚广大地区后,将伊犁等广阔土地分封给他的二儿子察合台,史称察合台汗国。 伊犁虽是察合台汗王的封地,但由于伊犁的战略地位,蒙古帝国和以后的元朝中央政府实际上是直接管理伊犁的, 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忽必烈于1268年派皇子北平王那木罕出镇阿里马城。1275年,又派丞相童以行中书省,枢密院事畏佐那木罕。1306年元朝政府将窝阔台兀鲁斯领地划归察合台汗国,元朝的统治达到包括伊犁在内的中亚地区。 16世纪20年代,察合台系的蒙古人已大部融合于四周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之中,1677年,进入新疆的瓦刺又称厄鲁特、卫拉特、内分准噶尔、和硕特、土尔巴扈特、杜尔伯特四部中的准噶尔逐渐取得统治地位“以伊犁为会宗之地”。 清代时期清朝政府统有伊犁,始自对准噶尔的平定,1755年,清朝政府在断续数十年对准噶尔部的征战后,乘准噶尔内讧之际,发兵讨伐准噶尔部首领达瓦齐,大获全胜,即指著名的格登山之役。为了纪念此次战役乾隆皇帝在昭苏格登山和宁远城建立现在著名的格登山碑。 清朝统一西域后,于1762年在伊犁设立了“总统伊犁等处将军”,作为当时新疆最高行政和军事长官,统辖天山南北各路驻防城镇及归附清朝的中亚和哈萨克各部。 尔后在伊犁将军所在地——伊犁河谷开始了大规模开发建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修建“伊犁九城”。其中惠元城为伊犁将军驻地,也是当是新疆政治、军事中心。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