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伊本·沙特 |
释义 | 伊本·沙特是一个精明强干的封建统治者。他以无情的手段和灵活的策略,结束了半岛的分裂状态,起了维护民族独立的积极作用。他推行的希吉来政策,为从粗放的畜牧业过渡到生产率较高的农业迈出了第一步。他虽然信奉瓦哈比派,但不拘泥教义,对现代新事物能够根据社会发展和政治、军事斗争的需要加以接受。1933和1939年,他把占国土面积约2/3的土地租让给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使沙特成为重要的石油生产国和输出国,为发展民族经济打下基础。1953年11月9日去世。 简介伊本·沙特(约1880~1953) Ibn Sa‘ūd بن سعود 沙特阿拉伯王国国王(1932~1953) ,伊斯兰教瓦哈比派现代国家的开拓者 。生于利雅得。1811年沙特家族曾在阿拉伯半岛建立瓦哈比派王朝。这个王朝于1818年被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摧垮,瓦哈比派受到沉重打击。其后,沙特家族逃往科威特。1901年,伊本·沙特率众自科威特攻入内志 。1902年攻克利雅得,接着平定了由土耳其人煽动的多次部落叛乱,确立了在内志的统治地位。 伊本·沙特利用瓦哈比派的意识形态巩固封建统治,扩大领地,建立统一国家。1910年他建立了一个宗教组织,称伊赫万·陶希德(一神论兄弟会),欲借此打破氏族壁垒 ,以宗教纽带把各部落结成一体。1912年建立了伊赫万的农垦区希吉来(要贝都因人从游牧的沙漠地带迁到垦殖区定居 ,从事农业)。希吉来同时还是瓦哈比派的传教点和军事组织,为伊本·沙特的征战提供了一支精锐部队。 1913~1926年,伊本·沙特夺取了波斯湾西岸的哈萨 ,并吞了伊本·拉希德家族的沙马尔,占领了锡尔汉河谷的大部分,攻陷了麦加、麦地那和吉达,兼并了阿西尔,并在这些地区建立了牢固的政权。1927年5月 ,他和英国在吉达签订友好条约,英国承认他作为汉志和内志及其属地之王的完全独立地位。1932年,伊本·沙特正式将他获得的领土称为沙特阿拉伯王国,自立为国王,兼瓦哈比派教长。 1933年他把占国土面积约2/3的土地租让给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使沙特阿拉伯成为重要的石油生产国和输出国,为发展民族经济打下基础。卒于1953年11月9日。 人物生平尊重宗教 伊本·沙特利用瓦哈比派的意识形态巩固封建统治,扩大领地,建立统一国家。1910年他建立了一个宗教组织,称“伊赫万·陶希德”(“一神论兄弟会”),欲借此打破氏族壁垒,以宗教纽带把各部落结成一体。他命令神学家伊本·阿卜杜·拉蒂夫根据罕百里教法学派的教义,编写通俗的宗教典籍,警告人们不得信仰多神,号召礼拜独一无二的安拉,谨守教规。还派宣教师奔赴各地,宣讲瓦哈比派信条,劝诱氏族部落成员加入“伊赫万”,晓谕他们阿拉伯半岛正面临来自土耳其人和欧洲异教徒的威胁,要求各部落停止自相残杀,共同对敌。为进一步消除氏族部落的分裂状态,制服贝都因人的叛乱,伊本·沙特于1912年建立了“伊赫万”的农垦区“希吉来”。“希吉来”意为“迁徙”,即要贝都因人从游牧的沙漠地带迁到垦殖区定居,从事农业。“希吉来”同时还是瓦哈比派的传教点和军事组织,为伊本·沙特的征战提供了一支精锐部队。 伊本·沙特一生都是个虔诚的伊斯兰瓦哈比教派的信徒,建国后也以瓦哈比教派作为国家的信仰基础。但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古老的宗教面临着如何适应现代化的挑战。伊本·沙特在这方面是个开明者,他提出任何新技术,只要不与伊斯兰教的精神相抵触,即便在《古兰经》上没有出现过,都可以接受。伊本·沙特将电话、汽车、广播等引进到沙特,并于1929年利用现代化技术装备镇压了极端宗教组织发动的暴动。 领土扩张 1913~1926年,伊本·沙特夺取了波斯湾西岸的哈萨,并吞了伊本·拉希德家族的沙马尔,占领了锡尔汉河谷的大部分,攻陷了麦加、麦地那和吉达,兼并了阿西尔,并在这些地区建立了牢固的政权。1927年5月,他和英国在吉达签订友好条约,英国承认他作为汉志和内志及其属地之王的完全独立地位。1930年,他平定了英国支持的伊赫万叛乱。1932年,伊本·沙特正式将他获得的领土称为沙特阿拉伯王国,自立为国王,兼瓦哈比派教长。 伊本·沙特的先祖曾在阿拉伯半岛中心的绿洲建立了第一沙特王国,这个王国建立的同时也接纳了宗教改革家瓦哈比所创立的瓦哈比教派,属伊斯兰教中较接近穆罕默德原教义的一个教派,对阿拉伯半岛的影响一直保持到今天。此后,沙特王国几度兴亡,势力曾一度推进到阿拉伯半岛东部的汉志地区,但主要立足于中部的内志地区。 如果到此为止,伊本·沙特也已经恢复了祖先的版图和荣耀,但他并没有满足,1924年进攻汉志王国,先后攻占麦加、麦地那和吉达,赶走了哈希姆家族。伊本·沙特宣布自己为汉志和内志国王。1927年,与英国签订《吉达条约》。新条约废除了英国的特权,宣布伊本·沙特领导的国家获得“完全和绝对的独立。1932年,将汉志和内志两个王国合并,成为沙特阿拉伯王国,为政教合一的君主专制国家。 流亡科威特沙特家族曾经在阿拉伯半岛中部的内志(纳季德)地区两次建国,史称第一和第二沙特国家。伊本·沙特的父亲是第二沙特国家的末代统治者、利雅得埃米尔阿卜杜·拉赫曼。伊本·沙特的童年在母亲身边度过。7岁时,他开始在利雅得大法官的指导下读书。尽管他11岁就能诵读《古兰经》,但与读书写字相比,他似乎更喜欢骑射和刀剑。6岁他就学骑骆驼,8岁就能骑马射箭。父亲用各种方式磨练他的意志,每天日出前两个小时他就起床锻炼,而饮食又非常简单。父亲常对他说:“一个真正的贝都因游牧人每天吃一把椰枣、喝一皮囊水、睡三小时觉就够了。我们的祖先就是靠这种生活统治世界的。” 1891年,统治内志以北杰贝勒沙马尔的拉希德家族夺取了利雅得,年仅11岁的伊本·沙特被迫跟随父亲流亡。12岁时,伊本·沙特亲身经历了一次敌人的伏击。他躲在卫士身后亲眼目睹了双方短兵相接的血腥场面,鲜血溅了他一脸。这次可怕的经历令他终生难忘。多年以后他回忆说:“这场战斗使我学会了在受到威胁时要先下手为强。” 经过沙漠中近两年的流浪,他们来到科威特。沙漠中的生活使伊本·沙特深刻了解了贝都因人的生活习性和军事技巧。通过参加科威特统治者的议事会,他学习了阿拉伯传统的政治谋略。不过,寄人篱下的生活困苦不堪。看着父亲借钱为自己操办婚事,伊本·沙特决心恢复家族的荣誉。他首先要做的,就是从拉希德家族的手中夺回利雅得。 奔袭利雅得1901年12月,他带着40名忠心耿耿的朋友,从科威特出发奔袭千里之外的利雅得。1902年1月14日深夜,伊本·沙特来到利雅得城下。他将10个人留在城外作为后援,自己带着其他人来到沙姆西亚门附近,砍倒一棵椰枣树,把树干搭在墙上,顺着树干翻进利雅得城。他们来到一个朋友的家里,吃饭补充体力,然后爬上屋顶,从一个屋顶跳到另一个屋顶,一直来到拉希德家族指派的利雅得长官阿吉兰的家。他们破门而入,但只抓到阿吉兰的两名女眷。经过审问,阿吉兰的妻子说阿吉兰可能在第二天早晨晨礼之后从马斯马克城堡回家。伊本·沙特决定据守等待。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伊本·沙特等人越来越紧张,他们知道形势凶险。清晨,阿吉兰终于出现,只带了一小队卫兵。伊本·沙特大喝一声,带人扑了上去。惊慌失措的阿吉兰仓皇逃走,就在他快逃进城堡时,被伊本·沙特的堂弟阿卜杜拉·本·贾卢韦一刀砍死。不满拉希德家族统治的利雅得人起而支持伊本·沙特,利雅得守军军心混乱,最终投降。这一天成为现代沙特阿拉伯王国的奠基日。伊本·沙特夜袭利雅得可能是现代阿拉伯半岛上最富传奇色彩的故事,被写成长诗在阿拉伯半岛传颂。他翻越城墙和发起进攻的地方,今天已经成为沙特王国的著名胜地。 攻占哈萨伊本·沙特迅速巩固利雅得这个基地,他的父兄和亲戚也从科威特赶来援助。伊本·沙特把全城的宗教学者和显贵召集起来,让他们向自己的父亲阿卜杜·拉赫曼效忠。但父亲深知能力不及儿子,当众宣布由年仅22岁的伊本·沙特担任利雅得埃米尔,自己则担任儿子的顾问。伊本·沙特开始征讨利雅得周围的阿拉伯部落。面对来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压力,他上书奥斯曼帝国的巴士拉总督,希望成为帝国的附庸。1905年,他对内志地区的统治得到奥斯曼帝国的承认。 内志处于内陆,伊本·沙特希望获得出海口,但阿拉伯半岛沿海地区分别为英国和奥斯曼土耳其所占据。经过反复权衡,伊本·沙特决定向英国靠拢。1911年他在科威特与英国接触,得到英国的默许。1913年,得知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战争中失利的消息,伊本·沙特出兵阿拉伯半岛东北部的哈萨地区,将那里的奥斯曼人赶走。 哈萨沙漠中的游牧部落给伊本·沙特制造了不少麻烦。在一次战斗中,伊本·沙特的军队失利,一颗子弹击中了他腰间挂着的弹夹,引爆了弹夹中的子弹,在他腹部炸开了一个口子,肠子都流了出来。为稳定军心,他忍着剧痛将肠子塞回去,用腰带包扎好,然后命令部下给他找个女子,说他当晚要结婚。伊本·沙特娶亲的消息迅速传开,不明就里的敌人据此判断他并无大碍。事实上身负重伤的伊本·沙特连新娘碰都没碰,而是紧急布置军队撤离。 1912年,为了使游牧人定居,伊本·沙特开始着手组建宗教、政治、军事合一的伊赫万组织。参加伊赫万组织的游牧民最初不屑从事他们所鄙视的农业和商业,支持伊本·沙特的宗教学者就发布教令,宣布从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符合伊斯兰教的规定。20世纪20年代,大批的游牧人加入了伊赫万组织,成为伊本·沙特东征西讨的主力军。 百战建国伊本·沙特在阿拉伯半岛上的劲敌是统治半岛西部汉志(希贾兹)地区的哈希姆家族和北部地区的拉希德家族。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向奥斯曼土耳其宣战。为了牵制奥斯曼帝国的军队,英国支持哈希姆家族,同时它也支持伊本·沙特以反对奥斯曼帝国支持的拉希德家族。1915年,伊本·沙特与英国签订《乌凯尔条约》,他统治的内志处于英国的保护之下。 一战结束后,失势的拉希德家族试图与哈希姆家族结盟。伊本·沙特决定出兵攻打拉希德家族。1921年,他的军队出现在拉希德家族的大本营哈伊勒城下。经过将近半年的围攻,拉希德家族投降。伊本·沙特已经不满足于利雅得埃米尔的称号,他采用了新的称号———“内志及其归属地区苏丹”。 1945年2月,伊本·沙特国王在停泊在苏伊士运河的“昆西”号巡洋舰上会见了从雅尔塔返回的美国总统罗斯福。他拒绝了罗斯福希望他同意允许欧洲犹太人定居巴勒斯坦的建议,但接受了关于向轴心国宣战的建议。一直把沙特视为自己势力范围的英国也立刻由首相丘吉尔亲自出面与伊本·沙特会谈,试图抵消美国的影响。雪茄烟从不离口的丘吉尔为了尊重伊本·沙特的信仰和习惯,在会见中从头到尾没有抽烟,但沙特从英国倒向美国的趋势并没有被扭转。1945年3月,沙特正式向轴心国宣战,并因此成为联合国的一个创始国。 推行现代化伊本·沙特在内志所推行的是伊斯兰教瓦哈比派的教义,主张极端严格的一神论。占领汉志之后,为了缓和其与内志之间的矛盾,伊本·沙特提出了开明的瓦哈比派理论—任何新技术,只要不与伊斯兰教的精神相抵触,即便在《古兰经》上没有明文规定,也可以接受。他的目的是既利用西方的技术,又保持伊斯兰原则。 电话和无线电被贝都因游牧人和保守的宗教学者视为魔鬼的发明。有的地方,当卡车第一次出现时,人们一拥而上将它烧毁。伊本·沙特让人通过电话和广播诵读《古兰经》,用汽车运送朝觐者,终于使这些现代化的设备为人们所接受。 但是极端保守的伊赫万组织对这一切都表示反对。他们指责伊本·沙特将电报、电话和汽车带进了伊斯兰的土地,跟英国异教徒打交道,还容忍朝觐者播放音乐。他们的不满演变为大规模的骚乱,并最终成为武装叛乱。面对严峻的形势,伊本·沙特果断决定使用装甲车和无线电联络设备,而狂热的伊赫万组织则认为只有刀剑和骆驼才是合乎伊斯兰教规定的武器。在1929年9月的决战中,装备着机枪的装甲车使伊本·沙特大获全胜,伊赫万组织彻底崩溃。 石油开采伊本·沙特时代还有一个对国家来说意义重大的变化,那就是石油的开采。1933年,伊本·沙特授权美国的美孚公司在沙特阿拉伯开采石油。1938年在哈萨发现第一批储量极大的石油,二战后石油工业迅速发展,沙特成为世界上石油开采量最多的国家,随着国际油价的上涨,流入的外汇像潮水一样源源不绝,沙特阿拉伯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一跃而进入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列。正因为沙特阿拉伯已确立了主权国家的地位,从沙特土地上开采出来的石油才能变成沙特人民的福利,而不是白白成为殖民者的营养品。在石油工业发展的同时,沙特阿拉伯同美国的关系也在不断强化,双方都视对方为不可缺少的盟友。瓦哈比教派的信仰、石油和与美国的联盟,是沙特阿拉伯稳定的三大支柱,此三者都在伊本·沙特统治时期就已经定型。 深远影响在漫长的统治过程中,主要是在开国时期,为笼络各个部落,伊本·沙特广泛与各部落联姻,累计曾娶过300余个新娘。他有43个儿子,去世时子女加上孙子有160多人。今天的沙特王室有男性成员5000多人,是世界上最庞大的王室,而且广泛分布在国家的各个重要部门。作为两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众多新国家之一,沙特阿拉伯王国的形成更多地打上了伊本·沙特个人的烙印。在历史上,沙特阿拉伯从未以一个独立国家的身份完整地存在过,伊本·沙特奠定了这个国家的版图,还奠定了这个国家的基本制度,如瓦哈比教派、伊赫万组织等。随着石油重要性的体现和价格的上涨,作为世界头号石油大国,伊本·沙特缔造的沙特王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举足轻重的一环,并在政治上取得相应的地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