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揖 |
释义 | 基本信息基本资料揖拼音:yī 注音:ㄧ 简体部首:扌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2 繁体部首:手 五笔86&98:RKBG 仓颉:QRSJ 郑码:DJCE 四角号码:56041 基本字义揖 yī ㄧˉ 古代的拱手礼:作(zuō)~。~让(宾主相见的礼节)。~客。~别。 方言集汇粤语:jap1 客家话:[梅县腔] jip7 [台湾四县腔] jip7 [客英字典] jip7 [宝安腔] jip7 [东莞腔] cap7 [陆丰腔] jip8 [客语拼音字汇] yib5 [海陆丰腔] rip7 [沙头角腔] cip8 详细解释详细字义揖 yī 〈动〉 (1) 形声。从手,咠( qì)声。本义:拱手行礼 (2) 同本义 [make a bow with hands clasped] 自家拜揖,愿求恩官高姓大名。——《水浒全传》 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七回:“委甗、磬于地,朝上一揖,昂然出营去了。” (3) 又如:揖客(长揖不拜之客;向客拱手为礼);揖游(古代行礼时依礼仪进退俯仰) (4) 让出,逊主 [give ground] 公惟国家之统,揖大福大恩,事事谦让,动而固辞。——《汉书》 (5) 又如:揖让(揖逊。宾主相见的礼仪;禅让。让位于贤);揖盗开门(比喻接纳坏人,自取其祸) (6) 通“壹”。专一 [sigle-minded] 普天之下,搏心揖志。——《史记·秦始皇本纪》 常用词组揖别 yībié [say goodbye by making a bow with hands clasped] 作揖告别 康熙字典【卯集中】【手字部】揖 ·康熙笔画:13 ·部外笔画:9 《唐韵》伊入切《集韵》《韵会》《正韵》一入切,𠀤音挹。《说文》手著胷曰揖。《六书故》拱手上下左右之以相礼也。《仪礼·乡饮酒礼宾厌介注》推手曰揖,引手曰厌。《诗诂》上手当曰厌,谓手厌於胷,引手当曰揖,下手曰拜。《周礼·秋官·司仪》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注》土揖,推手小下之也。时揖,平推手也。天揖,推手小举之也。《前汉·高帝纪》郦生不拜长揖。《注》长揖者,手自上而极下。 又《说文》攘也。◎按攘同让。增韵,逊也。前汉王莽传,揖大福之恩。注:揖谓让而不当也。 又进也。《礼·玉藻》进则揖之,退则扬之。《注》揖之谓小俯也。扬之谓小仰也。 又三揖,卿大夫士也。《左传·哀二年》三揖在下。 又《集韵》乙及切,音邑。与挹同。《王禹偁·竹楼记》远吞山光,平揖江濑。 又侧立切,音戢。聚也。《诗·周南》螽斯羽揖揖兮。 又《集韵》卽入切《正韵》賫入切,𠀤音湒。义同。 又《集韵》籍入切,音集。义同。又成也。 又与辑通。《史记·秦始皇纪》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前汉·郊祀志》揖五瑞。《注》合也。 又乙冀切,音懿。与撎同本作揖。 说文解字【卷十二】【手部】揖 攘也。从手咠声。一曰手箸胷曰揖。伊入切 字型对比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