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医说
释义

《医说》为南宋·张杲(1149-1227)所撰。张杲,字季明,新安(今安徽歙县)人。为南宋著名医史专家。张杲出生于名医世家,伯祖张扩是北宋享誉全国的杏林高手,祖父张挥和父亲张彦仁的医术也相当高超。张杲少承家学,文化水平和理论素养也比较高,因此他一方面从事临床诊治工作,另一方面又发挥了以儒业医的特长,从事医学史料和禁方秘方的搜集整理。张杲的志愿是:从南宋以前名类文史著作和其它杂著中钩稽医学典故及传说,加以整理成书。1189年,这部著作的初稿完成,以后又经过36年的增补修订,于1224年定稿并刊刻,取名为《医说》。

1.《医说》为南宋·张杲(1149-1227)所撰。张杲,字季明,新安(今安徽歙县)人。为南宋著名医史专家。张杲出生于名医世家,伯祖张扩是北宋享誉全国的杏林高手,祖父张挥和父亲张彦仁的医术也相当高超。张杲少承家学,文化水平和理论素养也比较高,因此他一方面从事临床诊治工作,另一方面又发挥了以儒业医的特长,从事医学史料和禁方秘方的搜集整理。张杲的志愿是:从南宋以前名类文史著作和其它杂著中钩稽医学典故及传说,收满1000条,加以整理成书,传达后世。1189年,这部著作的初稿完成,以后又经过36年的增补修订,于1224年定稿并刊刻,取名为《医说》。

本书广泛收集了南宋以前的各种文史著作中有关医学的典故传说等资料。共10卷,分47门,前7门总叙历代名医、医书、针灸及治疗奇疾的医案等。其中针灸门收录针法、灸法以及验案共37则。这是我国现存最早载有大量医史人物传记和医学史料的书籍,也是第一部较完整的新安医学著作。

2.《医说》作者:韩愈,年代:唐

善医者,不视人之瘠肥,察其脉之病否而已矣;善计天下者,不视天下之安危,察其纪纲之理乱而已矣。天下者,人也;安危者,肥瘠也;纪纲者,脉也。脉不病,虽瘠不害;脉病而肥者,死矣。通于此说者,其知所以为天下乎!夏、殷、周之衰也,诸侯作而战伐日行矣。传数十王而天下不倾者,纪纲存焉耳。秦之王天下也,无分势于诸侯,聚兵而焚之,传二世而天下倾者,纪纲亡焉耳。是故四支虽无故,不足恃也,脉而已矣;四海虽无事,不足矜也,纪纲而已矣。忧其所可恃,惧其所可矜,善医善计者,谓之天扶与之。《易》曰:“视履考祥。”善医善计者为之。

翻译:精通于医治的医生,不看别人是胖是瘦,而是观察他的脉搏是否正常;善于谋略天下的人,不看天下是不是安全动荡,而是看他的政治纲领是不是混乱罢了,谋略天下的人就像医生一样,是安全还是危险,就像人胖瘦一样,政治纲领就像人的脉搏一样。脉象平稳,即使人很瘦也没有什么大碍,脉象有问题而人很胖,他会死的。精通这个道理的人,也可以把这个道理用到天下啊!夏、殷、周的衰败的原因是诸侯每天都发起战争。传位数十代君王而保全天下不被倾覆的人,政治纲领存在罢了。秦国称王于天下,没有分封诸侯,聚兵摧毁各个诸侯,传位秦二世被天下人倾覆,是政治纲领失去了。所以四肢即使没有病,不足以担心,脉搏正常就行了;国家即使没有战事,不足以担忧,政治纲领正常就行了。担心他所惧怕的,恐惧他所担忧的,精通医术与善意谋略天下的人,称之为上天的帮助。《易》说:“处于人生艰难跋涉之途的君子,应该经常检视自己所走过的道路,并考察前途可能出现的新情况。”精通医术与善意谋略天下的人就是如此。

3.《医说》作者不详,年代:现代

吾谓之医非指夷人之医也,乃岐黄之术也。清人龚廷贤有“医家十要”,其首要“存仁心”,二要“通儒道”。古人有云:“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是乎已无待于外之谓德。”此所谓道德云者,非老子之道德也,乃文、武、周公、孔子之道德也。

古之大医者,悬壶济世,无欲无求,发大慈之心,救含灵之苦,不分贵贱,一视同仁,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此乃真苍生大医也。医德之不传也久矣,欲使人行而宜之也难矣。唐孙真人先贤著《大医精诚》一篇,可谓发圣人之仁心,立千金之明法,被万古之恩泽。周道已衰,孔子已没,古之民间淳朴非今世今时可比也。然吾辈亦先贤之后人也,虽不能得其尽美,亦可得其万一。今之明君亦应思索之,古之为医者其德何其高也!今亦应寻可万全之良法也。为君者,可以高薪养廉以正其臣,亦可以重金厚禄以正世医,则医者可以衣食不愁,风行之“红包”可灭矣,不穷之天价医药可废矣。或曰:欲壑可填乎?答曰:此乃吾一人之私言也,君必可另出良策以代之。

观夫今之岐黄赤子不以读往通儒为先,而以争相研习夷人之语为要;今之医馆不以传道救人为先,而以争相夺名利为要。百事皆出于儒道,而医之一道,非通儒道不能学也。故吾侪中人不可以不读圣人之书,欲读圣人之书者不可以不精乎国文,是以习医之大道者必以精通国学为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先贤圣人已授为学之法,此乃万事之法门,习医者亦无外乎比法。金之刘完素,明之李时珍,清之张石顽……近亦有《名老中医之路》,皆可供习此大道者参之。

余乃初涉此道之后学,本无言此事之资。然每游于董氏门前之杏林,便叹其通天手眼菩萨心肠。每观轩岐之徒为得四六级之薄纸一张而趋之若鹜,弃国学而不顾者,便怜其受时毒之害深矣。

《续医说》医史著作。十卷。明·俞弁撰。刊于1522年。本书仿《医说》的体例,原医、医书、古今名医等27类,各类列小标题,补充引录历代文献中的医学掌故。作为《医说》的续集。现存抄本。

图书信息

书 名: 医说

作 者:(宋朝)张杲 注释解说词:王旭光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11月

ISBN: 9787802317529

开本: 16开

定价: 48.00 元

内容简介

《医说》内容简介:众多的新安医家在医学理论和临床上卓有建树。明清时期新安医家的理论创见及用药轻灵、圆机活法的临床风格,对整个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些代表性学术思想和理论观点已成为当代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汪机首倡“新感温病”学说,从此温病成因有了“伏气”、“新感”两说,为明清时期开展温病学术争鸣、提高温病的治疗水平奠定了理论基础。

图书目录

医说卷第一

三皇历代名医

太昊宓牺氏

炎帝神农氏

黄帝

巫彭

巫咸

岐伯

俞跗

桐君

雷公

伯高、少俞

马师皇

秦长桑君

医缓

医和

文挚

医殉

凤纲

矫氏、俞氏、卢氏

扁鹊

子豹

李西盖

崔文子

安期先生

楼护

公孙光

阳庆

太仓公

奏信

王遂

宋邑

冯信

高期

王禹

唐安

杜信

玄俗

张机

郭玉

程高

涪翁

沈建

张伯祖

杜度

卫沉

华佗

李当之

吴普

樊阿

封君达

韩康

董奉

负局先生

李撰

李子豫

张苗

王叔和

赵泉

葛洪

皇甫谧

裴顗

刘德

史脱

宫泰

靳邵

阮儡

张华

蔡谟

程据

支法存

仰道士

范汪

殷仲堪

王显

徐謇

徐雄

王纂

徐熙

道度

叔衡

薛伯宗

徐仲融

胡洽

徐文伯

徐嗣伯

僧深

刘涓子

羊昕

秦承祖

张子信

顾欢

李元忠

李密

崔季舒

祖埏

褚澄

邓宣文

徐之才

张远进

陶弘景

徐之范

徐敏齐

甄权

甄立言

宋侠

许胤宗

孙思邈

张文仲

孟诜

王方庆

秦鸣鹤

许智藏

巢元方

元珠先生

王冰自号启玄子

医说卷第二

医书

医书

黄帝与岐伯问难

《素问》惟八卷

医之起

方书所出

《难经》

陆宣公裒方书

本草

百药自神农始

药有君臣佐使

用药增减

药有宣通补泄

本草黑白字

药有阴阳配合

误注本草

药名之异

针灸

针灸之始

明堂

妙针獭走

针茎愈鬼

针愈风手

许希善针

针法

针愈风眩

针鼻生赘

笔针破痈

针瘤巨虱

善针

扪腹针儿

针急喉闭

砭石

刺误中肝

九针

工针

针舌底治舌出不收

艾谓之一壮

灸背疮

蒜灸痈疽

灸瘵疾

灸咳逆法

灸鼻衄

灸牙疼法

脚气灸风市

灸脚转筋

三里频灸

灸头臂脚不宜多

灸痔疾

灸蛇毒

灸难产

灸脐风

不宜灸

因灸满面黑气

神医

太医集业

赵简子

神医

尸蹶

死胎

郝翁精于医

褚澄善医

唐与正治疾

以医知名

耳闻风雨声

非孕

徙痈

刘从周妙医

拔麦中蛊

华佗医疾

破腹取病

扁鹊见齐桓侯

文挚

……

医说卷第三

医说卷第四

医说卷第五

医说卷第六

医说卷第七

医说卷第八

医说卷第九

医说卷第十

附录

……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9: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