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一枝花·春日送别 |
释义 | 基本信息名称:【南吕】一枝花·春日送别 年代:元末明初 作者:刘庭信 体裁:散曲 宫调:南吕 曲牌:一枝花 作品原文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雨随花瓣落,风趁柳条疏。春事成虚,无奈春归去。春归何太速,试问东君⑴,谁肯与莺花做主⑵? 注释译文[注释] ⑴东君:传说中的司春之神。 ⑵莺花:莺啼花开,泛指春天景物。 [译文] 杨柳在丝丝微风中飘荡,梨花在点点细雨中展放。点随着花瓣飘落,柳条在风中显得格外疏朗。春天过去了,谁也没有办法把春天留住。春天为什么走得这样快?请问司春的东君,谁能保护大好春光为莺花作主。 作品鉴赏这是刘庭信所作的套曲《春日送别》的第一曲,在元散曲中久享盛誉。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说它“语极俊丽,举世歌之”。 这首曲子的曲辞确实是“语极俊丽”。开头四句,作者扣住题中的“春日”,用工细绮丽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形象生动的春景图。风衬杨柳,显杨柳更风流;雨衬梨花,显梨花更圣洁。杨柳随风,梨花带雨,风与杨柳,雨与梨花,皆互为映衬,相得益彰。风乃“丝丝”风,雨乃“点点”雨,“丝丝”、“点点”两个叠词,把春天特有的轻柔、甜美的韵味尽情透出;同时也隐含着柳摇若风,花落如雨的比喻。这四句对仗工整,实际上是以诗入曲,借对仗艺术而使这幅春景图形象更鲜明,色调更和谐。“雨随花瓣落,风趁柳条疏”使用的是互文手法,梨花瓣落,因为雨打,更因为风吹;柳条稀疏,因为风拂,也因为雨洗。花落柳疏,也透露出隐隐的哀愁。这种情绪,在“春事成虚”以下五句中得到了充分表现。梨花瓣落,春将归去,故云“春事成虚”。这里的“无奈春归去”既指自然界的“春”,也指即将远去的“人”;同样,“春日何太速”一语,既是对匆匆而尽的“春”的质问,也是对匆匆离去的“人”的埋怨。而最后的“试问东君:谁肯与莺花做主”,便由怨而转为幽愤了,亦暗扣了题旨“送别”。全曲先写景而后抒情,由景生情,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作者简介刘庭信 元末散曲作家。元代益都人,原名廷玉,排行第五,身高而黑,人称“黑刘五”,为南台御史刘廷翰的族弟。生卒年不详,大约生于公元1300年前后,卒于公元1370年左右。他天性聪明,超出常人。虽然出身于公卿世家,但一生落魄不羁,不求仕途,混迹于市井歌舞酒肆之间,工于填词作曲。《录鬼簿续编》说他:“风流蕴藉,超出伦辈,风晨月夕,惟以填词为事。” 所作散曲今存小令39首,套数7首,收入《太平乐府》、《盛世新声》、《词林摘艳》、《乐府群珠》等曲集中。作品以闺情、闺怨为主,多写旷男怨女、密约偷情、秦楼楚馆、调笑风情等内容,颇具婉约柔媚风格。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