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一平二调
释义

一平二调

是指在新中国盛行一时的农村基层组织“人民公社”内部所实行的平均主义的供给制、食堂制(一平),对生产队的劳力、财物无偿调拔(二调)。由于基层农民对一平二调的反对,毛泽东在1960年11月28日批示《永远不许一平二调》。

一平二调是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共产风”的主要表现,即:在公社范围内实行贫富拉平平均分配;县、社两级无偿调走生产队(包括社员个人)的某些财物。三收款,指银行将过去发放给农村的贷款统统收回。

“一平二调”出台的历史背景

1959年中国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下,潜伏着重大的危机,“大跃进”运动,在生产发展上是追求高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大跃进”运动在建设上追求大规模,提出了名目繁多的全党全民“大办”、“特办”的口号,例如全党全民大炼钢、大办铁路,大办万头猪场,大办万鸡山等等,由于硬要求完成那些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必然导致有限的资源被胡乱使用,国民经济发展是无法持续的,人祸导致了国民经济危机,工业生产大幅度地下降,粮食产量急跌。从1958年11月到1959年的7月间,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曾经努力地纠正已经察觉到的错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压低1959年的工农业生产指标。

1959年2月27日到3月5日召开的第二次郑州会议,以及1959年4月2日到5日,召开的中共八届七中全会是最为引人注目的,在这两次会议上,毛泽东等人都提出了要对人民公社,以及当时在人民公社中盛行的“一平二调”实行整顿。

“一平二调”的历史危害

实行平均主义和无偿调用,完全违背按劳分配的原则。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力遭到很大的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是造成新中国三年经济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2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