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一举三得 |
释义 | 原文祥符中,禁中火,时丁晋公主营复宫室,患取远土。公乃令凿通衢(qú)取土,不日皆成巨堑(qiàn)。乃决汴水入堑中,引诸道竹木排筏及船运杂材,尽自堑中入至宫门,事毕,却以斥弃瓦砾灰壤实于堑中,复为街衢。一举而三役济,计省费以亿万计。 词语解释祥符:即大中祥符,宋真宗的年号。 火:失火。 禁:宫禁,皇帝居住的地方。 丁晋公:即丁谓,真宗时排挤寇准而代之为相,极力迎合真宗,大兴土木。曾被封为晋公,故称丁晋公。 复:回到;返回到。 主营:主要办理。 患:禁忌;忌讳。 通衢:大路,四通八达的路。 不日:不几天,这里指很快。 巨堑:大而深的壕沟。 决:疏通水道;开口子引导水流。 汴水:汴河。 道:宋朝行政区域名,这里指地方、地区。 斥弃:抛弃无用的。 实:填。 三役:三件事。 济:完成。 译文祥符年中,皇宫中失火。当时由丁晋公负责营建恢复宫室,怕从远处取土,丁晋公于是下令就在大街上挖地取土,没有几日便挖出好多土地,地下也形成很宽很深的沟。接着决开汴水,引水入沟中,成为水渠,将从各地运来的木材等建筑物,通过竹排木筏由此水渠运至宫门处,用于建造宫室。完工后,又把废弃的瓦砾石灰土壤及各种杂物填入沟中,又变成原来的街道。这样做了一件事,而成就三件事,凿地成渠,即有了土的来源,又可运送建材,又方便建造宫室,一举三得,总共节省的费用超过亿万。 情景大意是:贞宗年间,内宫失火,楼榭亭台,付之一炬。贞宗命晋国公丁渭修葺宫廷。丁采取了“挖沟取土,解决土源;引水入沟,运输建材;废土建沟,处理垃圾”的施工方案,不仅一举三得,还省了很多钱。 作者简介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汉族。北宋科学家、政治家。1岁时南迁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阳一代,后隐居于福建的尤溪一带。仁宗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进士。神宗时参与王安石变法运动。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提举司天监,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出使辽国,驳斥辽的争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元丰五年(1082年)以宋军于永乐城之战中为西夏所败,连累被贬。晚年以平生见闻,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梦溪笔谈》。 沈括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精研天文,所提倡的新历法,与今天的阳历相似。在物理学方面,他记录了指南针原理及多种制作法;发现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欧洲早了四百多年;又曾阐述凹面镜成像的原理;还对共振等规律加以研究。在数学方面,他创立「隙积术」(二阶等差级数的求和法)、「会圆术」(已知圆的直径和弓形的高,求弓形的弦和弧长的方法)。在地质学方面,他对冲积平原形成、水的侵蚀作用等,都有研究,并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医学方面,对于有效的方药,多有记录,并有多部医学著作。此外,他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金属冶炼的方法等,皆详为记录。 沈括自幼对天文、地理等有着浓厚的兴趣,勤学好问,刻苦钻研。少年时代他随做泉州州官的父亲在福建泉州居住多年,当时的一些见闻,均收入《梦溪笔谈》。在天文学方面,沈括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他曾经制造过我国古代观测天文的主要仪器——浑天仪;表示太阳影子的景表等。为了测得北极星准确位置,他连续三个月,每天用浑天仪观测北极星位置,把初夜、中夜、后夜所见到的北极星方位,分别画于图上,经过精心研究,最后得出北极星与北极距三度。这一科学根据在《梦溪笔谈》中有详细的记载。《梦溪笔谈》中还记载了沈括在数学方面的贡献,他发展了《九章算术》以来的等差级数,创造了新的高等级数求和法——隙级数。几何学中,他发明了会圆术,即从已知圆的直径和弓形高度来求弓形底和弓形弧的方法。为此日本数学家三上义夫曾给予沈括以极高的评价。(节选自《应用写作》学术月刊1987年第2期,《沈括和<梦溪笔谈>》 出处简介《梦溪笔谈》包括《笔谈》、《补笔谈》、《续笔谈》三部分。《笔谈》二十六卷,分为十七门,依次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机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补笔谈》三卷,包括上述内容中十一门。《续笔谈》一卷,不分门。全书共六百零九条(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质、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农业、水利、建筑、医药、历史、文学、艺术、人事、军事、法律等诸多领域。在这些条目中,属于人文科学例如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音乐等方面的,约占全部条目的18%;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约占总数的36%,其余的则为人事资料、军事、法律及杂闻轶事等约占全书的46%。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