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一次性餐具 |
释义 | 简介 一次性餐具按原材料来源、生产工艺、降解方式、回收水平分为以下三大类: 1、生物降解类:如纸制品(含纸浆模塑型、纸板涂膜型)、食用粉模塑型、植物纤维模塑型等; 2、光/生物降解性材料类:光/生物降解塑料(非发泡)型,如光生物降解PP类; 3、易于回收利用材料类:如聚丙烯类(PP)、高抗冲聚苯乙烯类(HIPS)、双向拉伸聚苯乙烯(BOPS)、天然无机矿物填充聚丙烯复合材料制品等。 发泡餐具禁止原因为什么国家要禁止发泡塑料餐具? 中国政府规定从2001年元月1日起禁止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理由如下: 1、发泡塑料餐具用完废弃后难于回收利用; 2、在环境中不容易腐烂降解; 3、部分企业生产中用的发泡剂为丁烷(即打火机的气体),易着火,不安全; 4、产品在高温下(>65℃)有害物易溶出,使用不安全,特别是在微波炉中使用易熔化; 5、产品体积大,运输、仓储不方便; 6、不易分解,污染环境,对人体有害; 7、出现可替代的产品(玉米淀粉餐具)。 使用危害使用假环保餐盒有什么危害? 假环保餐盒是内含有大量滑石粉或碳酸钙等无机矿物填充料的产品(也有少数用废塑料或废纸制作的餐具,危害更大)。醋酸残渣超过国家标准好几倍,环保和食品卫生均不过关,易对人体造成如胆结石等疾病,对身体健康造成重大危害。 回收利用降解餐具是否不用回收了? 不是。任何材料都不应随意乱丢弃,应积极主动搞好分类和回收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即使可降解产品,也需要进行合理的处置或利用,离开特定的环境因素谈产品降解快慢和降解产物是无稽之谈。 畅销原因假环保餐具为什么会畅销 1、经销商获得利润比较大; 2、消费者缺乏消费知识; 3、使用者为降低成本图便宜; 4、部分产品只是在模具上刻上"环保餐盒"、"降解餐盒"、"城市环保"等字样,而实际上根本不环保,卫生性能极差,而有些消费者只认这些字样,并不了解产品的真正情况。 政策原因国家质检总局的有关人士在北京环保餐具交流推广发布会上说了这样一段话:“小小餐盒既轻又重,既小又大,既简单又复杂。”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因卫生、保温以及价格便宜等优点在世界各国广为使用,但由于回收处理困难及在自然环境中不易降解等缺点也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限制。1999年1月国家经贸委发布了《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目录》(6号令),其中第58项规定2000年以前在全国范围内淘汰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并提出了替代产品的要求。2001年,国家经贸委有关部门先后发布文件敦促有关地方、单位停止生产和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2001年6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布了“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技术要求——一次性餐饮具”(HBC1-2001),明确了“非发泡、非降解但易于回收利用类餐具”,如聚丙烯类产品可以使用。 目前国家关于环保型餐具标准有两套。这两个标准在产品种类和指标方面有一些不同,前者主要是针对可降解餐具制定标准,而对非发泡、非降解但易于回收利用类餐具如聚丙烯类则没有说明,而后者则明确了该类产品可以使用(因为全世界都在用),只要回收率达到75%即可获得环境认证标志。 由于政令不统一,全国各地对禁止发泡餐具的政策执行并不完全一致。比如,北京市人民政府1999年3月发布的25号令规定是限制销售使用塑料袋和一次性塑料餐具,要求加强回收利用,只是在铁路车站、长途汽车站、机场、首都文明景区(点)和宾馆饭店禁止销售、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处罚额度最高为5000。而上海市2000年6月颁布的第84号政府令对一次性塑料饭盒的管理则提出了“源头控制、回收利用、逐步禁止、鼓励替代”的原则。目前北京和上海等地还在继续回收利用发泡塑料餐具,在上海,只要按要求交纳回收费用,发泡餐具还是可以继续生产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与国家经贸委等关于全面禁止发泡餐具的政策有冲突。 同时,由于禁止发泡餐具的国家级文件都没有明确执法的依据以及处罚的力度,因而给执法部门执行起来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餐具生产企业的命运就是这样在守法与不守法中,在监督与放任中,一次次被政策左右着。 决定命运目前,国际、国内要求绿色包装的呼声日益高涨,可以断言,在21世纪,国际、国内两大包装市场将会是绿色包装的天下,没有绿色包装的产品将会逐渐被市场所淘汰。同时,绿色包装本身也是一个朝阳产业,值得企业投入更多的资金与技术。所谓的绿色包装是指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能够循环使用或再生利用,可促进持续发展的包装。 据环保专家董金狮介绍,中国新型环保降解餐具的研究开发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走过了近10年的艰辛道路,产品种类也有10多种。但是,由于片面强调可降解性,这些产品大多数脱离了市场的要求,即便有很少的产品得到应用,也不能大面积占有市场,致使大部分生产降解餐盒的企业亏损,有的甚至亏损上亿元。另外,片面强调可降解性,造成人们对环保餐具的概念误解,使其他类型产品的科研、生产、使用受到限制。 此次,北京的环保餐具交流推广发布会及深圳召开的环保餐具联合推广交流会,显示了全国环保餐具企业的一种共同心态:不能坐着等死。这些企业发出呼吁,要求有关部门对替代产品的各种不正常状况给予关注。 针对这些要求,国家质检总局市场监督处的马雪冰表示,这件工作的根本是要建立解决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替代问题的“社会工程”。他阐述说,政策是一方面,但是光靠目前有关部门的执法力度是做不到的,还要靠全社会的一致努力,齐抓共管才能搞好。他还特别希望企业能够拿出一些具体想法供有关部门参考。 国家工商总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局的籍英处长表示,支持与会企业打击假冒环保餐具的主张。他建议,企业应把掌握的假冒产品的证据和线索提供给政府部门,或者通过企业联合组织及协会向政府反映。但目前有关部门的查处只能起到阶段性的作用,长期的工作还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中国消费者协会的邱建国也谈到了“社会工程”的必要性。他认为,除了严格执法让地方保护主义承担责任以外,专家学者要研究符合市场需要的环保餐盒,新闻媒体要正确引导、大胆监督,消费者协会要培养消费者科学消费的理念和习惯。 环保餐具专家董金狮提出,治理白色污染首先应该讲真话,去掉政策规定中的用词含糊的部分,把对生产环保餐具企业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而合法的生产企业最渴望的是政府对一次性餐具市场的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取缔不规范生产企业,让真正守法企业能健康生存下去。 市场调查“北京每天要消耗掉200万只一次性餐具,其中发泡塑料餐具有40万只,占20%,符合国家环保要求的占30%,其余50%都是不合格产品。”昨天,从事一次性餐具研究和开发工作10余年的包装与环保问题专家董金狮说,不合格一次性塑料餐盒、餐碗和托盘添加了大量废塑料和填充物,遇热或油脂会释放出致癌致病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危害严重。 据《新民晚报》报道,董金狮是中国包装资源综合利用委员会副主任。 北京劣质餐盒20%来自定海 昨天,全程参与了我国一次性餐具调查行动的董金狮说,北京市场上不合格的餐具有一半来自河北永清县、天津定海县等地区,另一半来自北京的地下工厂和小作坊。 今年7月在天津定海县,他们在一家生产一次性餐具的地下工厂检验发现,这家工厂使用的原料竟都是废塑料,还大量添加了国家明令禁用的工业石蜡等有害物质。 据了解,北京地区的劣质餐盒有20%来自该地区。董金狮介绍,目前市场上1吨聚丙烯(PP)的市场销售价在11000元上下,而填充物1吨的市场价格连2000元都不到,这就是很多厂家非法添加填充物的原因。 非法添加工业石蜡长期摄入可能致癌 董金狮说, 许多厂家在产品原料中添加的滑石 粉、碳酸钙等竟超过了50%,这就导致餐具中的有害物质严重超标。用热水一泡、微波炉一转,有害物质就会溶解在食物中,长期摄入会导致消化不良、胆结石以及肝系统病变等。如果餐具里含有工业石蜡,甚至可能致癌。 一次性餐具使用环节三不管 “卫生部门管的是餐饮企业的环境卫生和餐具消毒,质监部门管的是生产领域,工商部门管的是流通领域,而最关键的使用环节却成了‘三不管’。但餐馆打包、送餐公司送餐,用的都是一次性餐具,这是个关键环节。”另据董金狮介绍,“市场标注降解餐盒的80%都是劣质产品。” 另据悉,两年前部分品牌方便面的包装盒也被发现存在问题。摄影/本报记者柴春霞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