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液态氮
释义

液态氮是惰性的,无色,无嗅,无腐蚀性,不可燃,温度极低。氮构成了大气的大部分(体积比78.03%,重量比75.5%)。氮是不活泼的,不支持燃烧;但是它不是维持生命的必要元素。

简介

液态氮

氮气

NITROGEN

产品名称 执行标准 技术标准(V/V)≥ 氧含量

ppm≤ 氢含量

ppm≤ CO+CO2+CH4

ppm≤ 水份含量}

液态氮 GB/T8980-96 99.999 2 1 2 不规定水含量

性状:无色、无臭、无味、几乎完全隋性气体、氮不可燃

物性:密度1.25kg/m3(0℃、气体)、0.804kg/m3 (-183℃、液体)

熔点-210℃;沸点-195.8℃;临界温度-147℃;临界压力3.39Mpa

用途:食品冷藏、冶金工业、洗涤及保护气、用于气体激光器、空份设备、电力输送和废物处理

注意事项:它是一种使人窒息的气体、液氮为低温会对人造成冻伤、不可与皮肤接触。

液态氮为无色、无味,不易燃烧,不会爆炸,沸点是—196摄氏度。

冷冻治疗

冷冻治疗是利用低温作用于组织,使之发生坏死,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是一个生物化学过程。肌体组织受到0℃以下低温利用时,组织中的水分冻结形成冰晶。作用的温度不很低时,组织降温缓慢,冰晶主要在细胞外形成;作用的温度很低时,组织急骤降温,则冰晶主要形成于细胞内。细胞内的冰晶致死性损伤作用更大,故致冷剂的温度越低,对细胞的损伤作用也越大。冰晶可引起细胞的机械性损伤;组织中的水分结冰,细胞脱水,电解质浓缩使细胞中毒死亡。

冰冻融解期对细胞的死亡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冰冻融解时,细胞间的冰晶先融解,从而吸收周围的大量热能,导致细胞内继续结冰,形成更大的冰晶。缓慢融冻可加强和延长此种作用,大的冰晶可致使细胞更严重的机械损伤,同时也使细胞更久地处于浓缩的电解质环境中,加速细胞的死亡。因此,缓慢融冻对组织的破坏性更大。融冻快慢有关因素有致冷剂的温度,冷冻治疗的时间长短,组织的含水量、导热性,组织的血流供应是否丰富。如果血供丰富,则融冻加快。

低温引起血循环障碍,是冷冻引起组织坏死的另一因素。低温引起血管收缩,血流减慢,进而血栓形成,阻断血流;低温可直接损伤血管,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水肿、坏死,甚至细胞溶解,使组织发生缺血、死亡。

此外,低温使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脂质蛋白复合物发生变性,致使细胞破裂;低温引起局部温度骤然下降,使细胞发生温度性休克,也是冷冻引起细胞死亡的原因。

组织被冷冻结成冰球,然后再让其自然融冻,为一次冻融周期。实验及临床证明,多次冻融较一次冻融具有更大的破坏作用,加深冷冻的深度,减少活细胞的残存率。致冷剂接触组织之处的温度最低,由此向边缘温度逐渐升高。

一般认为,细胞致死的低温的最高温度线在-20℃。各种细胞对低温的敏感性不同,例如:色素细胞较为敏感,而皮肤组织、骨组织、神经组织的耐受性则较高。

目前用于冷冻治疗的致冷剂有液体氮(-196℃)、固体二氧化碳(-70℃)、氟利昂(-60~-90℃),其中液体氮的致冷温度低,价格低廉,易于购买,使用安全。

液体氮冷冻治疗的方法有棉签法、接触法及喷射法。

手术治疗和皮肤病治疗

液态氮治疗方法

治疗前常规消毒,采用冷冻器,将喷射口管对准斑秃区,距离2厘米,均匀喷射4—5次,见表面形成薄霜后即停止。等液态氮自然融化后,再重复冻融2—3次,每周一次,4次为一个疗程。

治疗过程中

患者多在治疗1到2天后局部轻度瘙痒、疼痛、片状脱屑,平静冷冻1到2次后即可见效,7到14天新生毛发露出头皮,长0.4—0.5厘米。新生毛发开始为细软的白色毳毛样发外,以后逐渐变为黑发,其余均为粗黑的正常毛发。约3到4周后如正常头发,并由边缘部开始逐渐向中央生发。

液态氮的副作用

患者冷冻区的头皮充血、水肿,2天后开始消退,轻微瘙痒疼痛,片状脱屑,均能忍受,不影响治疗。

液氮治疗脱发的机理

液态氮冷冻喷射到脱发区域,使局部能温度降低至零下1℃—零下6℃,冷的刺激通过神经传导,调整了皮肤血管舒张功能,使处于关闭状态的毛细血管开放,毛囊血液供应增加,从而改善局部营养,促进毛发增长。

另外一种研究表明,脱发是一种自身性的免疫疾病,冷冻治疗可改变淋巴细胞亚群组成,增强免疫功能,因此冷冻治疗脱发可提高人体皮肤的免疫功能。

第三,液态氮是一种低温液体,沸点为-196℃,液态氮喷射到脱发区域后,使皮肤迅速降温,形成一层薄霜,这种迅速降温过程会直接杀死附着在皮肤表面的真菌和螨虫。

安全处置与储存方法

处置

1.此物质是冷冻液体, 于封闭地区会产生很大的危险, 需要工程控制及防护设备, 工作人员应适当受训并告知此物质之危险性及安全使用法。

2.工作区应通风良好以避免缺氧。

3.若在封闭区域使用液态氮,应小心遵循所有安全程序。

4.安装连续式空气侦测器以决定是否适当的通风。

5.不要与不兼容物一起使用( 如镁) ,会起激烈反应。

6.装填液态氮容器的颈部避免被冰堵住。

7.小心运送装填冷冻液的容器。

8.以专用推车或手推车搬运。

9.钢瓶直于地板且固定于墙壁或柱子。

10.钢瓶不可滚、拖、丢或者让它们碰撞在一起。

11.若必须以升降机运送冷冻液, 采取适当措施以预防可能的伤害,如升降机没有其它乘客。

12. 当转换冷冻液至其它容器,接收容器须预冷,转运过程初期应缓慢, 冷冻液挥发而使接收容器变冷。

13.若要将物体放入冷冻液中,必须很缓慢以减少冷冻液沸腾或飞溅。

14.许多常用物质如碳钢、塑料和橡胶.,液态氮存在下的低温变脆而容易破裂,或收缩而使接头出现裂缝。

15. 所有装填液态氮的容器和管线应有适当释压装置以避免压力过高。

16. 须备随时可用于火灾及溢泄的紧急处理装备。

17. 查阅液态氮的相关法规。

个人防护设备

呼吸防护: 1.正常情况,不须任何呼吸防护具。 2.紧急或进入未知气浓度或氧气浓度低18% 的情况时需穿戴正 压之全面型自携式呼吸防护具或正压之全面型供气式呼吸防护具以正压之自携式呼吸防护具。

手部防护:可耐低温的保温手套。 眼睛防护:化学防溅护目镜、面罩。 皮肤及身体防护:可耐低温且保温的围裙或工作靴。

储存

1. 检查所有新进钢瓶是否确实标示并无受损。

2.贮存区应标示清楚, 无障碍物并只允许指定或受过训的人员进入。

3.贮存区与工作区分开。

4.张贴警告标志。

5.定期检查是否破损或溢漏,

6.贮存在阴凉、干燥、通风良好、防火的地区, 远离可燃物质、腐蚀性气体、工作区、饮食区、

引火源、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7.贮存区不要靠近升降机、走廊、装卸区。

8.使用专为液态氮设计的贮存容器和设备。

9.远离不相容物。

10. 贮存容器避免与水气接触以免结冰而阻塞压力释放阀。

11. 贮存液态氮的容器直放于地板且固定于墙壁或柱子。

12. 充装液态氮容器(Dewar fasks)的盖子应轻轻松开,阻止空气或水气进多但可让压力释放。

13. 若装填液态氮容器的颈部被冰或结冰的空气堵塞, 依制造商的指示移除。

14. 此物质的空气重和冷会累积在低洼地区, 必须低于地面贮存。

15. 遵循所有冷冻液体贮存的法规。

相关知识

液态氮是惰性的,无色,无嗅,无腐蚀性,不可燃,温度极低。氮构成了大气的大部分(体积比78.03%,重量比75.5%)。氮是不活泼的,不支持燃烧;但是它不是维持生命的必要元素。

一般情况下,氮是不活泼的的。当加热到非常高的温度时它会同更加活泼的金属,如锂和镁反应生成氮化物。它还会同氧反应生成氮的氧化物,而且当在有催化剂存在时它会同氢反应生成氨。

由于氮无腐蚀性,不需要特殊的建材。但是,选择的建材必须能抗液氮的低温。容器和管道系统要根据相关的压力和温度按照按照国家相关机构的标准或交通部的规定来设计。

尽管通常作为气体使用,氮一般以液态存储和运输,这样产品供应成本更低。

当氮转化成液态,就成为低温液体。低温液体是沸点温度一般在–238°F(–150°C)以下的液化气体。液氮的沸点是–320.5°F(–195.8°C)。因为产品和周围环境的温差即使是在冬天也非常大,保持液氮和周围环境隔离是很重要的。产品还要求专门的使用和储存设备。

1.一个典型的储存系统由一个低温储存罐,一个或多个汽化器,一个压力控制系统和所有的用于灌装、汽化、供给的管道系统组成。低温罐造得象个真空瓶。设计得使热量无法进入内罐中的液氮。汽化器把液氮转化成气态。压力控制管控制着输入到过程的气体压力。使用液氮的过程不要求有汽化器和压力控制管。

生产

在空气分离工厂,通过空气液化和蒸馏分离出氮。接着氮作为低温液体回收。

用途

氮是世界上销售量最大的无机化学品,有着广泛的商业和技术应用。作为液体,氮用于食品冷冻、塑料和橡胶抛光、冷却、金属处理、金属喷镀和其它同温度相关的应用。

对健康的影响

由于无嗅、无色、无味、无刺激性,氮没有警告性特征。人类没有能够探测到氮的存在的官能。尽管氮无毒且很大程度上不活泼,通过取代空气中的氧,使之下降到维持生命所必须的水平以下,它可以成为简单的窒息物。过量吸入氮会导致眩晕、恶心、呕吐、失去知觉和死亡。死亡可能来源于错误的判断、精神混乱或者阻止了自救的失去知觉。在低氧浓度情况下,意识不清和死亡会在几秒钟内发生,而且没有警告。 除非备有自给式呼吸器(SCBA)或空气管呼吸器,任何人,包括救援人员,都不能进入氧浓度低于19.5%的区域。

要得到关于缺氧大气的更多信息,请参考天津市泰亨气体有限公司的安全程序,“缺氧大气的危险”。暴露于液氮或低温氮蒸气会导致大面积组织损伤或冻伤。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8: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