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叶世顺 |
释义 | 叶世顺(1941—2006),1941年6月29日出生于浙江省瑞安市桐浦乡章岙村的一户中农家庭里。从1990年起连任旅荷华侨总会两届总会会长,退休后仍享有总会名誉会长的荣誉。多年来,他和总会的其他领导人一起,致力于做为侨胞服务的实事。 父名叶步吕,母孙氏,小名那儿,生育有5个子女。他上有1兄2姐,下有1妹,排行老四。 他9岁上学,在本地瑞安市碧山中学读完初中后,又考进瑞安中学上高中,1962年高中毕业生。 1965年去荷兰,1970年在荷兰南部的马斯特里开设“亚洲餐馆”; 1973年在荷兰中部Edew开设“北京餐馆”,后发展成“北京餐馆有限公司”; 1982年又在荷兰北部城市列瓦顿开设“新亚酒楼”。 1977年成为当时旅荷华侨总会最年轻的副会长,并连续多年担任副会长兼秘书长的职务, 1984年,他出资在母校瑞安中学建立了叶世顺奖学基金会; 30多年来,叶世顺走过的是一条漫长的、默默无闻而苦干实干的奉献之路。他献出的是数不清的金钱和比金钱更珍贵的时间、精力与心血,过度的辛劳换来的除了侨胞们的敬重外,也只有憔悴和病痛了。多少年来风里雨里四处奔走的无规律的生活,使他的肝和胃都出了毛病,以前住在马斯特里,离阿姆斯特丹有180公里,后来家住列瓦顿,也有140公里的距离,自己开车到总会开会或到其他城市参加侨团的活动,一个来回就是三四百公里,光是耗费在路上的时间就要好几个小时。他最怕的不是长途开车奔波的疲劳,不是披星戴月的早出晚归,也不是耽误店里的营业,而是不能保证正常的饮食,经常深夜回家后,剧烈的胃痛常使本已十分疲倦的他辗转通宵不能入眠。有时开会因为意见不一致,争议很长时间没有结果,宝贵的时间白白地耗费掉,半夜里开车回家,精疲力尽,想想这样辛辛苦苦地操劳,还有人风言风语地说闲话,不免有些心灰意冷;但很快就又精神振作起来,仍然无怨无悔地投入为侨团服务的工作中去。这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支持着他呢?他有一番话说得很明白:“献身侨团事业是我的自愿选择。对荷兰的华侨华人事业我承担着一份不容推辞的责任。在旅荷华侨总会工作,虽然辛苦并且付出了很多,但借此机会尽了自己的责任,满足了自己的心愿——还有什么比看到我们海外炎黄子孙一天比一天团结、进步更让人欣慰的事呢?’’ 多年来,叶世顺和总会的其他领导人一起,全心全意地致力于做为侨胞服务的实事:他们重视中文教育,大力提倡在华裔后代中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支持全荷各地区的中文学校,并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使年轻人健康成长,老年人老有所养;他们重视舆论宣传工作,主办出版《华侨通讯》,使侨胞们得以及时地获悉祖国和侨居国荷兰以及当地华人社会的各种信息;他们通过各个方面的努力工作,团结广大侨胞,支持全荷华人社团联合会的活动,维护华侨华人的正当权益…… 1995年春,荷兰南方发生大水灾,以总会为核心,在绝大多数旅荷华人社团的支持下,成立了以叶世顺为主席的全荷华人赈灾委员会,举办了历史上第一次由旅荷华人向荷兰灾民赈济的拍卖字画与义捐晚会,筹集得108888荷兰盾的救济款,为侨居国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做出了贡献,得到中国驻荷兰大使和荷兰政府的高度评价,以及Gelderland省省长写来的感谢信。叶世顺的夫人程洪妹女士,不但全力支持他从事侨团工作,而且自己也是一位侨团工作的热心人,在总会改选领导机构时,她曾两次高票当选为常务理事,但叶世顺考虑,一家人没有必要在总会占两个常务理事的名额,就把程的名额推让给别的爱国侨胞,为此,太太还对他很有意见呢! 叶世顺虽然生性耿直,讨厌吹吹拍拍的政客作风,但他从未忘记旅荷华侨总会团结、协助其他兄弟社团开展活动的好传统。他认为,作为荷兰历史最久、也是最大的华侨社团,旅荷华侨总会的服务对象决不是某一个小圈子,而是全体旅荷侨胞。他说,我们永远不要忘记,我们拥有同一个祖先、同一个祖国。他经常随和地与各兄弟社团的负责人交流思想,建立真诚的友谊。他和总会的领导成员们积极协助全荷华人联合体育运动总会举办一年一度的全荷华人体育运动会;与荷兰中国象棋协会一起举办象棋比赛;与荷兰皇家中国饮食业公会一起举办厨艺培训;与荷兰有关人士一起调查研究老年华侨华人的情况。为适应“欧盟”和“欧共体”趋向西欧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他竭力支持成立欧洲华侨华人社团联合会。在他的带领下,旅荷华侨总会在1992年担任“欧华联”成立大会东道主期间,给予了该会以人力、财力和物力的大力支持,大大地促进了欧洲各国华人社团之间的沟通和友谊。 祖国、故乡,在去国30多年的叶世顺心中占有很重很沉的分量。每逢国内有代表团出访荷兰,他和夫人程洪妹总是怀着他乡遇故知的欣喜和热情安排客人的食宿、参观、游览以及与荷兰侨界的座谈。叶世顺并不是挥金如土的亿万富豪,一家人一直过着简朴勤劳的生活,但为了支援祖国的建设和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他却毫不吝惜自己用心血和汗水挣来的金钱。1984年,他出资在母校瑞安中学建立了叶世顺奖学基金会;温州大学的爱国楼、华侨中学的科学楼都含有他的一片心意;大兴安岭火灾后,他带头捐款;温州遭受特大水灾,他更是心急如焚,慷慨解囊;他不断地出资为家乡修路造桥、改建危房;在赈济华东地区水灾、支援修建金温铁路和“希望工程”的募捐中,他所表现出的“一掷千金”的赤子之心,感动、也带动了其他许许多多的会员。叶世顺共有4个子女,他不要求子女们继承自己经营的餐饮业,只要求他们有知识有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他说,钱太多了没有用,只要你们事业上有成就,爸爸就最高兴!孩子们没有辜负他的期望,长子和长女从荷兰的名牌大学毕业后,分别在荷兰的一家无线电话公司和阿姆斯特丹的一家公司里从事技术器材的采购管理工作和工业美术的设计工作;老三和老四则是正在大学读企业管理专业的优秀学生。从上述这样成功的家庭教育业绩来看,由他担任荷兰华侨华人“希望工程”基金会主席,真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他说:“我们自己的后代能受到优良的教育,这固然让做父母的感到欣慰;但是,看看国内穷困地区无学可上的孩子,心里便觉得非常不是滋味。”“现在祖国还在发展中,教育基金缺乏是一个难题。身为炎黄子孙,我们要为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出力。这,是责无旁贷的。” 叶世顺对祖国、家乡的一片深情厚意,祖国和父老乡亲是不会忘记的。多年来,他曾多次以爱国侨领的身份,赴北京参加国庆典礼和赴全国各地参观访问,受到邓小平、廖承志等中央领导人和许多省市领导人的接见;并与中国驻荷兰大使及其他侨领们一起受到荷兰女王的接见并与之交谈。1997年夏,他还作为旅荷华人社会的代表,应邀赴港参加了香港回归祖国这一洗雪百年国耻的历史性隆重仪式。他觉得,这是自己几十年来辛勤为侨团工作做出奉献,在心理上得到的最大安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