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叶塞宁 |
释义 | 叶塞宁(1895~1925)原苏联诗人。出生于梁赞省一个农民家庭。他五岁开始阅读,八九岁就能写诗。1904~1912年读小学和教会师范学校。1912年赴莫斯科,当过店员、印刷厂校对员,兼修一所平民大学的课程,积极参与文学活动。1915年去彼得堡,拜见著名诗人勃洛克、克留耶夫等,他说:“我的文学道路就是从他开始的。” 随后他又认识了克留耶夫、高尔基、古米廖夫、阿赫玛托娃等人。 诗人简介1916年叶赛宁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扫墓日》,获得好评。其作品《白桦》被列入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同年叶赛宁应征入伍,直至1917年二月革命。后来他在自传里写道:“在革命的那些年里,我完全站在十月革命一边,但我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接受一切,带有农民的倾向性。”早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叶赛宁对时局就有自己的看法,公开表示自己与要求艺术家无条件服从政权的制度无法相容。叶赛宁的朋友诗人索伯利1925年对霍达谢维奇说:“像叶赛宁这样公开‘抨击’布尔什维克,在苏维埃俄罗斯任何人连想都不敢想;任何一个人敢于说出叶赛宁所说的十分之一的话,早就被枪毙了。” 代表作品1916年诗人与到莫斯科访问的美国舞蹈家邓肯相识,热恋。叶赛宁在退役后与比他大十七岁的邓肯结婚。其后诗人写了《变容节》、《乐土》、《约旦河的鸽子》、《天上的鼓手》等著名诗作,以抒情的方式,抒发个人对革命的感受。1919年参加意象派并成为中心人物,写出《四旬祭》、《一个流氓的自由》。1921年离开意象派。 1922年至1923年叶赛宁偕同夫人,长期在欧洲和美国旅游。但其后两人却出现感情危机时常争吵,终于离异。1923年诗人回国。1924年出版了轰动文坛的诗集《莫斯科酒馆之音》,展示了诗人抑郁消沉的心灵。1924至1925年诗人的创作进入高峰期,写出组诗《波斯抒情》(1924)、长诗《安娜·斯涅金娜》(1925)、诗集《苏维埃俄罗斯》(1925)等。1925年9月三度结婚(与列夫·托尔斯泰的孙女)。 抒情风格叶赛宁是位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热爱农村,热爱大自然。他觉得大自然是圣洁美丽的,他的诗篇充满对自然的赞美: 从看不见的丛林的蔚蓝中。 传来星星的赞美诗。 手风琴在急急歌唱, 歌唱天堂和春天。 望不到边也望不到头—— 只一片蓝色啄着双眼。 历史评价叶赛宁渴望世界与心灵的和谐,因此他想看见人是漂亮、强壮、善良而温柔的,仿佛像繁花满枝的苹果树,像飞翔的彗星,像热情的太阳,像“明艳绝伦的花朵”。 叶赛宁的全部创作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一部风格独特的长篇抒情小说,其主人公就是诗人本人。 叶赛宁对俄罗斯的感情特别真挚深厚,他把俄罗斯称作“蓝色的罗斯”,说是比天堂更可爱的地方: 假如天兵朝着我喊叫, “快抛弃俄罗斯,住进天国!” 我定会说:“天堂我不要, 还给我自己的祖国。” 当局用相当长的时间企图驯服叶赛宁,但到1925年底已经看得很清楚:要驯服叶赛宁是不可能的。 1925年12月28日夜,在列宁格勒安格列杰尔旅馆里叶赛宁突然去世,年仅三十岁。究竟是自杀还是其他原因,文学史至今没有交代。 一般支持的是他本人自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