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叶浩生 |
释义 | 叶浩生,男,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基础心理学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心理学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心理学史》国家精品课程主持人,2004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帖, 任职兼任国际理论心理学协会执委、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心理学报》副主编、《心理学探新》副主编,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心理学学科评审专家组成员、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学位1991年在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高觉敷先生指导下获博士学位,之后曾多次出国进修。1995年1月至1996年7月在美国北依阿华大学心理学系访问学者、2001年6月至12月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心理学系理论心理学研究中心从事高级访问研究。2006年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担任高级研究者。 简历1970-1980 徐州利国铁矿、夹诃煤矿工人 1980-1984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本科生 1984-1987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基础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1988-1991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基础心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1987-至今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师。 1993年 基础心理学副教授 1997年 基础心理学教授 1998年 基础心理学博士生导师 2000年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学科带头人。 2010年,为广州大学聘请的教授。 2011年,为广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科研获奖2006年,论文《试析现代西方心理学的文化转向》获得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优秀成果二等奖,独立. 2001 年,著作《心理学通史》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二. 1999年,著作《西方心理学历史与体系》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一. 教学获奖2007年,主编的《心理学通史》被评为国家精品教材 2007年,《心理学史》被评为“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 2006年,主持的《心理学史》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2005年,主编的《心理学通史》被评为“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 2005年,《西方心理学理论与流派》被评为“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 近五年主要论文叶浩生(2009): 社会建构论与心理学理论研究的未来 心理学报5期 叶浩生(2009): 超越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走向释义学的心理学,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 , 2期,136-141页 叶浩生、宋晓东(2008):阅读潘菽,心理学报, 6期,757-758页 叶浩生(2008):心理学的历史编纂学:后现代主义的挑战,心理学报, 5期,626-632页 叶浩生(2008): 人本主义心理学:后现代主义的挑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4期,55-60页 叶浩生(2008):社会建构论及其心理学的方法论蕴含,社会科学, 12期,111-117页 叶浩生(2008):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对立及其超越,自然辩证法研究, 9期,7-11页 叶浩生、杨文登(2008):责任的二重性及责任意识的培养——基于心理学的视野, 心理学探新, 3期,9-13页 叶浩生(2008):责任意识与责任心理研究:时代呼唤的主题,心理学探新, 3期,3页 叶浩生(2008):当代西方心理学的释义学转向,国外社会科学, 6期,7-11页 叶浩生(2008):教育心理学:后现代主义的挑战,教育研究, 6期,52-58页 叶浩生(2008):科学心理学、常识心理学与质化研究,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4期, 85-91页 叶浩生、王继瑛(2008):质化研究: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范式革命,心理科学, 4期, 794-799页 叶浩生、陈欣(2008):. 从理性到情绪:社会两难研究述评,心理研究, 1期,8-13页 Ye Haosheng (2008): Historiography of psychology:Challenges of postmodernis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Volume 43, Issue 3/4, 2008 (SSCI) 叶浩生(2007):后经验主义时代的理论心理学,心理学报, 1期,184-190页 叶浩生(2007): 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对立及其超越,自然辩证法研究, 9期,75-79页 叶浩生、宋晓东(2007): 潘菽心理学思想的后经验主义蕴含,心理学探新, 2期,3-7页 叶浩生(2007): 心理治疗领域的本质论与社会建构论,心理科学, 3期,737-740页 叶浩生(2007): 释义学与心理学的方法论变革,社会科学, 3期,110-117页 叶浩生(2007): 社会建构论视野中的心理科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1期, 62-67页 叶浩生(2007): 有关心理学史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 , 1期,132-136页 叶浩生(2006):有关进化心理学局限性的理论思考,心理学报, 5期,84-790页 叶浩生(2006): 社会建构论与咨询和临床心理学,国外社会科学, 6期,47-53页 叶浩生(2006): 库恩范式论在心理学中的反响与应用,自然辩证法研究, 9期,31-35页 叶浩生(2006): 关于心理学历史编纂学的方法与原则,心理学探新, 3期,3-6页 叶浩生(2006): 当代心理学的困惑与争论,社会科学, 6期,177-183页 叶浩生(2006): 有关西方心理学中生物学化思潮的质疑与思考,心理科学, 3期, 520-525页 叶浩生(2006): 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心理学史,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1期, 21-24页 叶浩生(2005): 《解读中国人的人格》读后,心理学探新,4期,78-79页 叶浩生(2005):进化心理学思维方式的变革及其意义,心理科学进展, 6期,145-153页 叶浩生、贾林祥(2005):心理学史教学与历史思维的培养,心理学探新,1期,3-6页 叶浩生(2004):西方心理学中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及其超越,心理学报,2期, 212-218页 叶浩生(2004):多元文化论与跨文化心理学的发展,心理科学进展,1期,144-151页 叶浩生(2004):社会建构论与西方心理学的后现代转向,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1期, 43-48页 叶浩生(2004):女性心理学的进化与后现代女性心理学的产生,心理与行为研究,2期,405-410页 叶浩生(2004):有关社会心理学的基本问题的理论思考,教育研究与实验,2期, 46-50页 叶浩生(2004):文化模式及其对心理与行为的影响,心理科学,5期,1032-1036页 近五年主要著作叶浩生(主编,2009): 心理学史,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叶浩生(主编,2009): 中外心理学比较思想史(第三卷),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况志华、叶浩生 (2008) 责任心理学,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叶浩生(主编,2007): 心理学新进展丛书(共11本),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叶浩生(主编,2007): 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名著26种,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叶浩生(主编,2006): 心理学通史,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叶浩生(翻译,2006): 现代心理学史,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叶浩生(主编,2005): 心理学史,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叶浩生(2004): 西方心理学理论与流派,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叶浩生教授 叶浩生,男,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学科带头人、心理学研究所所长,国家2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心理学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心理学史》国家精品课程主持人,兼任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国际理论心理学协会执委、《心理学报》副主编、《心理学探新》副主编,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心理学学科评审专家组成员、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1991年在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高觉敷先生指导下获博士学位,之后曾多次出国进修。1995年1月至1996年7月在美国北依阿华大学心理学系访问学者、2001年6月至12月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心理学系理论心理学研究中心从事高级访问研究。2006年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担任高级研究者。 科研获奖: 1999年,著作《西方心理学历史与体系》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一. 2001 年,著作《心理学通史》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二. 2006年,论文《试析现代西方心理学的文化转向》获得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优秀成果二等奖,独立 教学获奖: 2006年,主持的《心理学史》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2007年,主编的《心理学通史》被评为国家精品教材 2007年,《心理学史》被评为“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 2005年,主编的《心理学通史》被评为“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 2005年,《西方心理学理论与流派》被评为“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 晋升教授以来的代表性论文: 叶浩生 (1997):论西方心理学发展中的几个对立倾向,心理学报,3期,318-325页 叶浩生(1998):西方心理学发展中的若干倾向之我见,心理学报,2期,204-210页 叶浩生(1999):西方心理学中两种文化的分裂及其整合,心理学报,3期,349-356页 叶浩生(2001):试析现代西方心理学的文化转向,心理学报,3期,270-275页 叶浩生(2002):有关心理学分裂与整合问题的再思考,心理学报,4期,431-436页 叶浩生(2004):西方心理学中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及其超越,心理学报,2期, 叶浩生(2006): 有关进化心理学局限性的理论思考,心理学报, 5期,84-790页 叶浩生(2007): 后经验主义时代的理论心理学,心理学报, 1期,184-190页 叶浩生(2008):心理学的历史编纂学:后现代主义的挑战,心理学报, 5期,626-632页 叶浩生 (2009): 社会建构论与心理学理论研究的未来 心理学报 5期 632-636页 叶浩生(2008):教育心理学:后现代主义的挑战,教育研究, 6期,52-58页 Ye Haosheng (2008): Historiography of psychology:Challenges of postmodernis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Volume 43, Issue 3/4, 2008 (SSCI) 著作目录 叶浩生(主编,2009): 心理学史,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叶浩生(主编,2009): 中外心理学比较思想史(第三卷),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况志华、叶浩生 (2008) 责任心理学,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叶浩生(主编,2007): 心理学新进展丛书(共11本),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叶浩生(主编,2007): 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名著26种,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叶浩生(主编,2006): 心理学通史,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叶浩生(翻译,2006): 现代心理学史,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叶浩生(主编,2005): 心理学史,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觉敷,叶浩生(主编,2005): 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史(第2版),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叶浩生(2004): 西方心理学理论与流派,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叶浩生(主编,2007): 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名著26种,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叶浩生(主编,2003): 西方心理学研究新进展,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叶浩生(翻译,2003): 人类与动物心理学讲义,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叶浩生(主编,2007): 心理学理论精粹,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叶浩生(1994): 班图拉之观察学习理论与实践,香港: 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叶浩生(主编,2000): 老骥奋蹄:心理学一代宗师高觉敷,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叶浩生(主编,1998):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觉敷,叶浩生(主编,1996): 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史,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叶浩生(主编,1994): 现代西方心理学流派,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 叶浩生 西方心理学中的质化研究思潮[j]. 新华文摘2010(2) 叶浩生 认知心理学: 困境与转向[j]. 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2010(1) 叶浩生. 责任内涵的跨文化比较及其整合[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叶浩生. 超越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走向释义学的心理学[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叶浩生. 积极心理学助你寻找幸福感[J]. 博览群书,2009(10). 叶浩生. 社会建构论与心理学理论的未来发展[J]. 心理学报,2009(6). 叶浩生. 人本主义心理学:后现代主义的挑战[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 叶浩生. 社会建构论及其心理学的方法论蕴含[J]. 社会科学,2008(12). 叶浩生.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对立及其超越[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9). 叶浩生. 当代西方心理学的释义学转向[J]. 国外社会科学,2008(5). 叶浩生. 责任意识与责任心理研究:时代呼唤的主题[J]. 心理学探新,2008(3). 叶浩生,杨文登. 责任的二重性及责任意识的培养——基于心理学的视野[J]. 心理学探新,2008(3). 叶浩生. 科学心理学、常识心理学与质化研究[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叶浩生,王继瑛. 质化研究: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范式革命[J]. 心理科学,2008(4). 叶浩生,宋晓东. 阅读潘菽[J]. 心理学报,2008(6). 叶浩生. 教育心理学:后现代主义的挑战[J]. 教育研究,2008(6). 叶浩生. 心理学的历史编纂学:后现代主义的挑战[J]. 心理学报,2008(5). 叶浩生,陈欣. 从理性到情绪:社会两难研究述评[J]. 心理研究,2008(1). 叶浩生. 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对立及其超越[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9). 叶浩生,宋晓东. 潘菽心理学思想的后经验主义蕴含[J]. 心理学探新,2007(2). 叶浩生. 心理治疗领域的本质论与社会建构论[J]. 心理科学,2007(3). 叶浩生. 社会建构论视野中的心理科学[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 叶浩生. 释义学与心理学的方法论变革[J]. 社会科学,2007(3). 叶浩生. 后经验主义时代的理论心理学[J]. 心理学报,2007(1). 叶浩生. 有关心理学史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叶浩生. 社会建构论与咨询和临床心理学[J]. 国外社会科学,2006(6). 叶浩生. 有关进化心理学局限性的理论思考[J]. 心理学报,2006(5). 叶浩生. 库恩范式论在心理学中的反响与应用[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9). 叶浩生. 关于心理学历史编纂学的方法与原则[J]. 心理学探新,2006(3). 叶浩生. 当代心理学的困惑与争论[J]. 社会科学,2006(6). 叶浩生. 有关西方心理学中生物学化思潮的质疑与思考[J]. 心理科学,2006(3). 叶浩生. 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心理学史[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1). 叶浩生. 《解读中国人的人格》读后[J]. 心理学探新,2005(4). 叶浩生. 进化心理学思维方式的变革及其意义[J]. 心理科学进展,2005(6). 叶浩生,贾林祥. 心理学史教学与历史性思维的培养[J]. 心理学探新,2005(1). 叶浩生. 文化模式及其对心理与行为的影响[J]. 心理科学,2004(5). 叶浩生. 后现代心理学概观[J].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叶浩生. 女性心理学的进化与后现代女性心理学的产生[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 叶浩生. 有关社会心理学几个基本问题的理论思考[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2). 叶浩生. 西方心理学中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及其超越[J]. 心理学报,2004(2). 叶浩生. 社会建构论与西方心理学的后现代取向[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 叶浩生. 多元文化论与跨文化心理学的发展[J]. 心理科学进展,2004(1). 叶浩生. 试析后现代心理学影响下的心理治疗与咨询[J]. 心理科学,2003(4). 叶浩生. 论理论心理学的概念、性质与作用[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3). 叶浩生. 大力促进心理学的理论研究[J]. 心理学探新,2003(2). 叶浩生. 第二次认知革命与社会建构论的产生[J]. 心理科学进展,2003(1). 叶浩生. 论心理学的分裂与整合[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 叶浩生. 有关西方心理学分裂与整合问题的再思考[J]. 心理学报,2002(4). 叶浩生. 关于“自我”的社会建构论学说及其启示[J]. 心理学探新,2002(3). 叶浩生. 现代心理学的困境与出路[J]. 国外社会科学,2002(4). 叶浩生. 西方心理学的分裂与整合主义的困境[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叶浩生. 西方心理学中多元文化论运动的意义与问题[J]. 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 叶浩生. 关于西方心理学中的多元文化论思潮[J]. 心理科学,2001(6). 叶浩生. 试析现代西方心理学的文化转向[J]. 心理学报,2001(3). 叶浩生,郭爱妹. 西方女权心理学评介[J]. 心理学动态,2001(3). 叶浩生. 理论心理学的界定与厘正[J].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叶浩生. 女权心理学及其对西方主流心理学的挑战[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 叶浩生. 试论社会心理学的自然科学观及其转变[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0(4). 叶浩生. 再论心理学的分裂与整合[J]. 心理学探新,2000(2). 叶浩生. 世纪之交的西方心理学[J]. 深圳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2000(2). 叶浩生. 心理学:世纪之交的困惑与争论[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2). 叶浩生. 论现代心理学的三个转向[J]. 江海学刊,1999(3). 叶浩生. 试论现象学的特征及其对心理学中人文主义的影响[J]. 心理学探新,1999(2). 叶浩生. 理论心理学辨析[J]. 心理科学,1999(6). 叶浩生. 西方心理学中两种文化的分裂及其整合[J]. 心理学报,1999(3). 叶浩生. 思维方式的转变与心理学的整合[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叶浩生. 试论现代心理学的三个转向[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1). 叶浩生. 试论心理学的分裂与整合[J]. 自然辩证法通讯,1998(4). 叶浩生. 西方心理学发展中的若干倾向之我见[J]. 心理学报,1998(2). 叶浩生. 实证主义的衰落与理论心理学的复兴[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叶浩生. 对西方心理学发展的几点看法[J]. 心理学动态,1997(4). 叶浩生. 心理学的分裂与心理学的统一[J]. 心理科学,1997(5). 叶浩生. 论西方心理学发展中的几种对立倾向[J]. 心理学报,1997(3). 叶浩生. 论心理学的“范式”与“范畴”[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 叶浩生. 21世纪教育心理学的十大研究方向[J]. 教育研究与实验,1997(1). 叶浩生. 论班图拉观察学习理论的特征及其历史地位[J]. 心理学报,1994(2). 叶浩生. 高觉敷教授的生平及其学术贡献[J]. 心理学探新,1993(1). 叶浩生. 高觉敷对心理学史研究的贡献[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3). 叶浩生. 论班图拉观察学习理论的历史意义[J]. 心理科学,1992(4). 叶浩生. 行为主义的演变与新的新行为主义[J]. 心理学动态,1992(2). 叶浩生. 论班图拉的观察学习理论的方法论特征[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1). 叶浩生. 班图拉观察学习理论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J]. 心理学探新,1991(4). 叶浩生. 观察学习的概念与应用[J]. 应用心理学,1991(2). 叶浩生. 存在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及其特征[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1). 叶浩生. 从精神分析到存在分析——析罗洛·梅的人格图像理论[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2). 叶浩生. 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冯特新探[J]. 心理学探新,1989(2). 叶浩生. 存在分析述评[J]. 心理学探新,1988(2). 叶浩生. 罗洛·梅论焦虑[J]. 心理学动态,1988(1). 叶浩生. 罗洛·梅和他的存在主义心理学[J]. 心理学探新,1987(3). 叶浩生. 冲突·焦虑·防御——弗洛伊德的动力心理学[J]. 教育研究与实验,1987(1). 作为第二作者的论文 杨文登,叶浩生. 美国临床心理学培养模式的演进及展望[J]. 心理科学进展,2010(4). 杨文登,叶浩生. 循证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发展的新方向[J]. 心理科学,2010(2). 杨文登,叶浩生. 循证医学伦理模式及其缺陷[J]. 伦理学研究,2010(1). 李明,叶浩生. 责任心的多元内涵与结构及其理论整合[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3). 陈欣,叶浩生. 行为博弈视野下信任研究的回顾[J]. 心理科学,2009(3). 杨文登,叶浩生. 荆其诚的国际心理学思想与实践[J]. 心理学报,2009(9). 王继瑛,杨文登,叶浩生. 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及其质化研究[J]. 心理学探新,2009(6). 杨文登,叶浩生. 心理学中的生物决定论探析[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9(1). 况志华,叶浩生. 基于心理学视野的责任过程与结构研究[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周宁,叶浩生. 心理学的两种话语形态:“合理性”与“合情性”[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李虹,叶浩生,赵守盈. 乳腺癌患者术后应对方式及焦虑抑郁情绪调查[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3). 李虹,叶浩生. 传统心理治疗的困境与释义学对心理治疗的影响[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1). 李虹,赵守盈,叶浩生. 癌症患者满意度测评:层面理论的应用[J]. 应用心理学,2008(3). 杨文登,叶浩生. 循证心理治疗述评与展望[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11). 任亚辉,叶浩生. 组织咨询心理学的三种取向及其比较研究[J]. 心理科学,2008(6). 况志华,叶浩生. 论责任拒绝现象的形成机制及其预防[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宋晓东,叶浩生. 本土心理学与多元文化论——在人类心理学理论前景中的相遇[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张秀琴,叶浩生. 本土心理学评析[J]. 心理学探新,2008(1). 陈芮,叶浩生. 经济学与心理学实验的差异及其借鉴意义[J]. 心理科学,2008(2). 宋晓东,叶浩生. 本土心理学与多元文化论——“去文化”范式的多元文化论心理学[J]. 天中学刊,2008(1). 冯天荃,叶浩生,刘国雄. 中学聋生对道德和非道德规则的认知[J]. 中国特殊教育,2008(4). 杨文登,叶浩生. 论心理学中的还原论[J]. 心理学探新,2008(2). 况志华,叶浩生. 大学生对网瘾和作弊的责任推断与应对策略[J]. 应用心理学,2008(1). 郑荣双,叶浩生. 中国心理学原创性的缺失及应对策略[J]. 心理科学,2007(2). 蒋京川,叶浩生. 心理学的视角:关于智力本质的当代思考[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2). 徐玉玲,叶浩生. 责任心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3). 蒋京川,叶浩生. 为智慧而教:美国教育的未来选择[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3). 杨莉萍,叶浩生. 心理学史的双重意义[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徐玉玲,叶浩生. 关于“女性话语”的传统建构与现代反思[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4). 杨莉萍,叶浩生. 心理史学的发展对心理学史教学与研究的启示[J]. 心理学探新,2007(3). 陈欣,叶浩生. 两难中合作行为研究的回顾和展望[J]. 心理科学进展,2007(5). 宋晓东,叶浩生. 基于本土文化的世界心理学[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5). 宋晓东,叶浩生. 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道路:理论整合的视角[J]. 社会科学,2007(11). 陈欣,蒋艳菊,叶浩生. 大学生媒体影响、体重指数和身体自尊的关系[J]. 应用心理学,2007(2). 蒋京川,叶浩生. 国外有关斯腾伯格智力理论的论争及其思考[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2). 况志华,叶浩生. 西方学界关于责任起源的三种构想及其比较[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4). 蒋京川,叶浩生. 智力是什么?——智力观的回溯与前瞻[J]. 国外社会科学,2006(2). 蒋京川,叶浩生. 论后现代心理学的定位与理论存疑[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彭彦琴,叶浩生. 人格:中国传统审美心理学的解读[J]. 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 范兆兰,叶浩生. 动态评估:对传统智力测验的挑战和超越[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任俊,叶浩生. 当代积极心理学运动存在的几个问题[J]. 心理科学进展,2006(5). 任俊,叶浩生. 论文荟萃 论人文倾向在主流心理学中的发展[A]. 谢地坤.[C].: 哲学研究杂志社,2006:251-252. 李炳全,叶浩生. 意义心理学:僭越二元论的新的积极探索[J]. 社会科学,2005(7). 麻彦坤,叶浩生. “维果茨基现象”分析:基于西方心理学发展的思考[J]. 社会科学,2005(10). 任俊,叶浩生. 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 况志华,叶浩生. 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三种新取向及其比较[J]. 心理学报,2005(5). 尤娜,叶浩生. 叙事心理治疗的后现代视角[J]. 心理学探新,2005(3). 任俊,叶浩生. 西方积极心理学运动是一场心理学革命吗?[J]. 心理科学进展,2005(6). 蒋京川,叶浩生. 后现代心理治疗及其伦理问题思考[J]. 心理学探新,2005(4). 任俊,叶浩生. 论人文倾向在主流心理学中的发展[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1). 李炳全,叶浩生. 主流心理学的困境与文化心理学的兴起——文化心理学能否成为心理学的新主流?[J]. 国外社会科学,2005(1). 范兆兰,叶浩生. 劳丹的研究传统理论对心理学研究的启示[J]. 心理科学,2005(2). 杨莉萍,叶浩生. 从本质主义到社会建构主义的人格观[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郭爱妹,叶浩生. 当代西方女性主义心理学研究[J].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李炳全,叶浩生. 文化心理学的基本内涵辨析[J]. 心理科学,2004(1). 郑发祥,叶浩生. 文化与心理——研究维果茨基文化历史理论的现代意义[J]. 心理学探新,2004(1). 麻彦坤,叶浩生.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思想的当代发展[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 陈芮,叶浩生. 来自经济学的启示:关于心理学科的一些思考[J]. 心理学探新,2004(2). 任俊,叶浩生. 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麻彦坤,叶浩生. 差异与互补:皮亚杰与维果茨基认知发展观比较的新思考[J]. 心理科学,2004(6). 任俊,叶浩生. 论积极社会科学的价值意义[J]. 社会科学,2004(11). 任俊,叶浩生. 积极心理治疗思想概要[J]. 心理科学,2004(3). 杨莉萍,叶浩生. 后现代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初探[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严由伟,叶浩生. 论数学心理观的科学基础[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严由伟,叶浩生. 数学心理观:21世纪心理本质观的新解读[J]. 心理科学,2003(2). 杨莉萍,叶浩生. 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对二元世界的“僭越”[J]. 心理科学,2003(3). 郑发祥,叶浩生. 当前俄罗斯维果茨基心理学思想研究的现状[J]. 心理科学进展,2003(6). 杨莉萍,叶浩生. 范式论与心理学中两种文化的对立[J]. 心理科学,2002(1). 丁道群,叶浩生. 人格:从本质论到社会建构论[J]. 心理科学,2002(5). 郭爱妹,叶浩生. 试论西方女性主义心理学的方法论蕴涵[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5). 严由伟,叶浩生. 数学心理观:心理科学的新思维新观念[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5). 刘玉娟,叶浩生. 多元文化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刍议[J]. 心理学探新,2002(2). 郭爱妹,叶浩生. 西方父权制文化与女性主义心理学[J]. 妇女研究论丛,2001(6). 贾林祥,叶浩生. 心理学本土化研究若干问题之思考[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严由伟,叶浩生. 论数学心理观的历史性和必然性[J]. 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 严由伟,叶浩生. 论西方理论心理学复兴的历史必然性[J]. 无锡轻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J.Brozek,严文蕃,叶浩生,申荷永. 八十年代初中国心理学的历史编纂学工作[J]. 心理学动态,1987(4).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