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叶甫盖尼·维克多罗维奇·符切季奇 |
释义 | 生平简介叶甫盖尼·维克多罗维奇·符切季奇(Vuchetich ,1908-1974)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卫国战争时期以及70年代在艺术上建有功勋的著名雕塑家。被苏联国家誉为“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美术家”。他和薇拉·伊格娜吉耶芙娜·穆希娜等人齐名,先后被授予社会主义劳动英雄、前苏联人民艺术家称号和获得过列宁奖金。在前苏联,这是三种最为显贵的称号,只有极少数的艺术家能够得到,不仅在政治上的地位非常高,在生活上还可终生享受特殊待遇,乌切季奇是全苏美术家中唯一的“三项全能”。 他出生于叶卡捷琳诺斯拉夫(现在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市),1926-1930年在罗斯托夫艺术学校学习,1933年毕业于列宁格勒美术学院。从1935年起,他参加了莫斯科大型建筑的装修工作,这对他日后成为大型艺术雕刻家,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在卫国战争期间,符切季奇曾参加军队到过前线,并负了重伤。从1942年开始,他在格列柯夫军队美术家工作室从事创作。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苏联人民的英勇顽强和自我牺牲精神,激发了符切季奇的创作热情。他成功地塑造了同时代人-劳动者、战士、作家的形象。例如:《苏联英雄崔可夫元帅像》(1947年)、《把剑铸成犁》(1957年)、《捷尔任斯基纪念像》(1958年)等。1967年建成的伏尔加格勒市马马耶夫高地上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英雄纪念碑》综合体中的一些主要雕像,也都是出自符切季奇之手的杰作。符切季奇的作品规模庞大,气势雄伟、立意新颖,别具时代风貌。大都深刻感人,被广大苏联人民所称颂,为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所喜爱。他在这几项艺术品中所创造的纪录至今还没有人超越。 作品欣赏叶甫盖尼·维克多罗维奇·符切季奇擅长肖像和大型纪念碑。卫国战争时期,他作的红军士兵和指挥员肖像,揭示了主人公的爱国主义品德和崇高的献身精神。战后,由武切季奇领导的创作集体,在东柏林特雷普托夫公园烈士公墓,建起一座高达30米的圆雕《苏军战士》,为后来的苏联纪念碑综合体揭开了序幕。1957年武切季奇完成的《化剑为犁》,是一件寓意性雕塑,它由苏联政府赠送联合国,立于纽约联合国大厦之前。斯大林格勒战役英雄纪念碑综合体(1967),是武切季奇最著名的作品。主雕《祖国──母亲》,高 101米,建在当年激战过的马马耶夫高地之上,气魄宏伟,创造了苏联国内无依托雕塑的最高纪录,也是世界上著名大型纪念碑之一。武切季奇晚年另作有《库尔斯克战役纪念碑》雕塑稿一件,极富表现力,但未及动手就去世了。 苏军战士《保卫和平》纪念碑,雕像用青铜制成,底座是富拉玄岩材料,创作于1946-1949年,现安放在柏林特列波托夫公园的烈士公墓前。青铜像《保卫和平》,又称苏军战士纪念碑,是符切季奇在卫国战争后,为纪念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在德国牺牲的苏军烈士,而在德国柏林修建的一系列纪念碑之一。这座纪念碑的主体是一个英勇的苏军战士,他身穿苏军军装,外面披着军用斗篷,脚登高筒皮靴,高大而威武。他右手握着一把长剑,左手抱了一个小女孩,脚下是被砍碎的万字旗,寓意是为了下一代的幸福成长,为了全人类的和平生活,要坚决消灭法西斯力量。他左脚踩在同法西斯战斗结束后的废墟上,身体矫健而挺拔,目光坚定地向远方望去。在他的目光中,既有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又有要永远地保卫和平而感到的强烈的责任感。这个战士的形象朴素而威严,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格特点。作者为了突出战士的英勇,有意加大了他和小女孩之间的比例。小女孩在战士的怀里显得十分弱小,她趴在战士的肩膀上似在熟睡,象一棵娇柔的鲜花需要爱护和浇灌,而战士则高大有力,使站在雕像下面的观赏者在视觉上更觉得战士的威武挺拔。这件雕像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感染力,在建成后受到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广泛赞誉。 化剑为犁到了1957年,乌切季奇又推出了他的力作《铸剑为犁》,这也是他在世界上获誉最高的代表作。雕塑为一位身材壮硕的裸体男子,象征着无阶级、无民族、无贫富的纯粹的人,他的右手正抡着一把铁锤,把左手中握着的一柄利剑槌打成耕地的犁。这件象征主义的作品正符合当时“和平”的世界性主题,于1958年获得布鲁塞尔世界艺术展的荣誉奖。以后赫鲁晓夫访美时,亲自代表前苏联政府把它赠送给联合国,成为前苏联的国家礼品,陈列在联合国大厦前的广场上,功莫大焉。 斯大林格勒纪念碑综合体但乌切季奇最大的成功还是《斯大林格勒战役大型纪念综合体》,他花10年功夫完成了这一世界奇观。说它是世界奇观并非夸张,它建在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斯大林格勒战役最激烈的巴巴耶夫高地上,利用起伏的地形巧妙布局,规模宏大,尺度非常惊人。其中最主要的《祖国——母亲》巨型雕像位于高地之上,竟然高达102米,她转身挺胸举剑,挥臂呼喊,具有强烈的震撼力。乌切季奇选用一位强壮健美的俄罗斯女性来象征祖国,以与美国的自由女神相媲美。巨像的底座下是一个“军人光荣大厅”,作为陈列和悼念的大厅。顺着主雕像所在的山坡而下,两侧是高大的《废墟墙》,上面用水泥塑出了前苏联卫国战争的种种惨烈情景、种种杀敌的镜头。浮雕用写意的手法雕成,表面粗糙破碎,满布弹洞,酷似战争中留存下的断墙残垣。为了加强感染效果,还在墙体内装上了种种喊杀声、枪炮声、爆炸声和口号声等的音响,以调动观众的情绪。在浮雕墙的下部正中是宁死不屈广场,当中立有一尊《宁死不屈》的巨型雕塑,一位剽悍的俄罗斯裸体男子一手握转盘冲锋枪,一手执手雷,显示了前苏联人民英勇不屈的战斗精神。此外还有忧伤广场和英雄广场,各有许多雕塑。 其他作品乌切季奇虽然也从事肖像雕塑的创作,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都是大型纪念碑的创作。除了《乌克兰卫国战争大型纪念性综合体》和《斯大林格勒战役大型纪念综合体》之外,他还创作了《库尔斯克纪念碑》。库尔斯克战役也是前苏联卫国战争中最重要的一役,乌切季奇别出心裁地采用象征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手法,用两块巨形的岩石相互撞击,一块斜着向上,具有向上的冲击力;另一块则被撞得蜷曲起来。这两块巨石分别代表着前苏联红军和德军,巨石是用各种武器的残骸堆积而成,这两块巨石相撞的雕塑具有一种无比强烈的动感和力度,以无比的气势冲击着人们的视觉。这是他一生中最后的一组雕塑,当时被赞誉为“但丁式的”“英雄诗”,可惜它尚未完成时乌切季奇就去世了。 就纪念碑的规模而论,前苏联的许多作品早已超出了一般单体雕塑的概念,甚至连群雕、组雕都不够,于是就出现了艺术综合体这一崭新形式。这种综合体是指将雕塑、壁画、浮雕、建筑、园艺、景观、灯光、展示、音乐和实景道具等都集合在一起的名词,乌切季奇一生中就致力于这样的巨型创作,以他的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怀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伟绩。 一个细节是:乌切季奇非常喜欢在他的作品中用剑,剑在他的作品中不断出现,不断变化,也不断被赋予象征性。在《战士——解放者》和《祖国——母亲》中,剑是作为斩凶顽的利器,是代表着正义的武器。但到了《铸剑为犁》中,剑又被巧妙地化成了耕种的犁,从而体现了一种“尽洗甲兵都不用”、化干戈为玉帛的人道主义情怀,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也正是这种世界人民所共通的情怀,才使得这件作品成了举世名作。 在莫斯科的造型艺术博物馆的门口,摆放着乌切季奇的名作《铸剑为犁》的原件,它的体量并不大,但仍然让人感受到那种撼人的人道主义的魅力。我摩挲着它们的青铜表面,就像在摩挲着业已解体的前苏联,那曾经是一个庞大的存在的实体。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