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叶夫图申科 |
释义 | 叶夫根尼·亚历山德罗维奇·叶夫图申科Yevgeny Aleksandrovich Yevtushenko ,斯大林死后苏联年轻一代的代言人,他们具有国际影响的要求(更大的艺术创作自由,和文学应以美学标准而不是政治标准为基础),标志着50年代末和60年代苏联对艺术家的控制有所放松。 生平简介苏联文坛上一位重要的诗人, 叶夫图申科的诗往往直接介入时代生活,尤其是在苏共二十大以后。他在这一阶段写了不少政治诗,在国内外都引起较强烈的震动和争议。他自称他是“代表出生在三十年代,而道德的形成却是在斯大林死后和党二十大以后的一代人”。 他是乌克兰流放者的后裔,1933年7月18日出生在西伯利亚大铁路沿线的一个小镇,他就在这里长大,他从十七岁开始在报刊上发表诗歌,后进入莫斯科的高尔基文学学院学习,斯大林死后成名,1956年第一篇长诗《济马车站》是关于他的出生地西伯利亚地区泽玛村的一首现实主义诗歌。他的宣传鼓动天赋和吸引人的个性,以及为恢复艺术家的朴实而进行的大无畏的战斗,使他不久就成为苏联青年的领袖。在《斯大林的继承人》一诗中,对赫鲁晓夫的否定斯大林写有诗句: 我们已经把斯大林搬出了陵墓, 但是我们又怎么才能, 从他继承者的心里把他搬走? 他一方面采用苏联早期革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和叶赛宁粗野而毫无诗意的语言,一方面又恢复在斯大林时代抛弃的恋爱诗和抒情诗传统,他的长诗《娘子谷》(1961年)悼念被纳粹屠杀的34000名乌克兰犹太人,对反犹主义进行抗议。 他游历过世界上70多个国家,经常在广大读者面前朗诵自己的诗歌,在国内外赢得了广泛的声誉。1963年他的自传《一部早熟的自传》在法国出版后,他被立即召回国内,一切特权被取消。1967年发表《勃拉茨克水电站》后重新获得官方的好感,1972年莫斯科一家剧院上演《自由神像的内心》是由他早年对描写美国的一些诗词拼接而成的,他的第一部小说《浆果处处》1982年出版,1984年有了英译本,后来又出了《禁忌》(1985年)。 随着历史的进程,叶夫图申科的创作视野日趋宽广。1984年,他的长诗《妈妈和中子弹》获苏联国家文艺奖金。1985年,诗人访华,受到中国读者的欢迎。至今已出版近40本诗集,此外还著有长篇小说、电影剧本和评论文集等。他作品的英译本和改编本还包括:诗—《诗选》(1962年);《偷来的苹果》(1971年)。 作品赏析《俄罗斯人要不要战争》 俄罗斯人要不要战争? 那就请你们去问问 宁静的辽阔耕地和原野, 还有白桦和杨树林。 请你们再去问问 埋在白桦树下的士兵, 他们的儿女将回答你们: 俄罗斯人要不要战争? ------------------------------------------ 不仅为自己国家 士兵们在那场战争中牺牲,—— 也为全世界的人们 能安然地步入梦境。 在树叶和海报的簌簌声中 睡吧,纽约,睡吧,巴黎…… 让城市的睡梦回答你们: 俄罗斯人要不要战争? ------------------------------------------------- 是的,我们英勇善战。 但不希望在战斗中 士兵们又一次阵亡 在祖国忧伤的土地上。 请你们去问问母亲们, 去问问我的妻子, 你们那时就该明白: 俄罗斯人要不要战争?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