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也门伊斯兰教 |
释义 | 阿拉伯半岛西南部。面积356369平方公里。人口1200万(1990)。主要民族为阿拉伯人,占95%以上,极少数为印度次大陆、北非及伊朗的穆斯林移民。居民约99%信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为国教。阿拉伯语为国语,通用英语。首都萨那。 简介[英] The Islam in Yemen 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中国旧称大食法、大食教、天方教、清真教、回回教、回教等。截止到2009年底,世界人口约68亿人口中,穆斯林总人数是15.7亿, 分布在204个国家的地区,占全世界的23%。 也门共和国历史也门是一个有3000多年文字记载的文明古国。阿拉伯人的远祖闪族一支曾在这里繁衍生息。从公元前8世纪,《公元525年,先后建立过赛伯邑、希木叶尔等奴隶制国家。525年,埃塞俄比亚人入侵,灭希木叶尔王国。575年波斯人驱逐埃塞俄比亚人,由萨珊王朝派总督统治。犹太教、基督教早就传入该地,但居民绝大多数仍信奉多神。7世纪30年代伊斯兰教开始传入也门。据载,628年,穆罕默德派传教师到也门,劝说波斯驻也门总督巴赞归信了伊斯兰教,从此,伊斯兰教开始在城市和农业区传播。630年穆罕默德光复麦加后,也门地区的主要部落派代表到麦地那表示归顺。632年,穆罕默德逝世后,肯德等部落首先叛教,抗交天课,承认艾斯瓦德为“先知”,发动叛乱。哈里发艾布·伯克尔出兵镇压后,各部落又归信了伊斯兰教,哈里发派代表和传教师主持宗教活动和收税。也门人参加阿拉伯军队,部分迁到伊拉克和叙利亚。在伍麦叶王朝时,也门置为行省。685~693年,哈瓦利吉派支派纳吉德派在半岛东南部建立政权,也门在其控制下,成为哈瓦利吉派活动的地区之一。9世纪上半叶,什叶派栽德派传教师叶海亚·本·侯赛因到也门传播该派教义,也门北部的一些部落纷纷归信。881年,伊斯玛仪派的传教师阿里·本·法德尔和伊本·郝萨布在也门马斯瓦山建立传道会,并派传教师到印度信德和马格里布传教。893年也门萨那伊斯玛仪传教师艾布·阿卜杜拉·侯赛因受总部派遣到达马格里布传教,为法蒂玛王朝统治奠定了基础。899年栽德派一支派的伊玛目哈迪·哈格(?~911)以萨达为首府,建立也门栽德派伊玛目国,实行政教合一,伊玛目由协商选举产生,从此确立了栽德派在也门的统治地位。在阿拔斯王朝统治时,也门成为半岛南部伊斯兰学术文化传播的基地,萨那、塔伊兹、萨达城成为宗教文化中心,建有大量清真寺、宗教学校和图书馆,学者辈出,在教义学、教法学、诵经学、文学、历史学和地理学方面均作出了贡献。1258年阿拔斯王朝灭亡后,也门除栽德派伊玛目国外,各地先后出现了十几个小素丹国和酋长国,有的遵奉逊尼派教义。16世纪葡萄牙人入侵。1517年土耳其人将也门并入奥斯曼帝国版图。17世纪初,也门人民举行起义,将奥斯曼帝国军队从大部领土上赶走。1839年英国殖民者占领亚丁。1872年土耳其人再次占领也门全境,并派总督常驻萨那。1904年英国与统治北也门的奥斯曼总督签订条约,将也门划为南、北两部分,分割了也门。同年也门栽德派伊玛目叶海亚·马哈茂德·穆泰瓦基勒(1867~1948)领导也门人民举行反对奥斯曼帝国统治的起义。1911年迫使奥斯曼素丹承认也门自治。1918年叶海亚宣布也门独立,建立穆塔瓦基利亚王国。1934年,英国迫使也门签订“和平友好条约”,划也门南部为英国保护地。殖民当局先对也门南部各素丹国、酋长国分而治之,后又组成“南阿拉伯联邦”。1962年,北也门以萨拉勒为首的“自由军官集团”,推翻巴德尔封建王朝,建立了“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南也门人民经过长期的反抗英国殖民者的武装斗争,英国被迫同意也门南部地区独立,于1967年11月成立“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1990年5月22日,南北也门宣布统一,更国名为“也门共和国”。 伊斯兰教重要地位在也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原南、北也门的宪法均规定,伊斯兰教法是一切法律的源泉。政府设宗教基金和司法部门,分别掌管全国的清真寺、宗教公产(基金)和宗教法庭,中央及各省设立穆夫提(即教法说明官)。各级学校中都开设宗教课程。除清真寺作为宗教教育的中心外,各地均设有各级宗教学校,培养教职人员、教法官和行政官员。清真寺遍布城乡,首都萨那有清真寺97座,其中建于7世纪中叶的萨那清真大寺最为有名。南也门的萨里姆城有360多座清真寺,中世纪时为南阿拉伯的宗教中心。主要教派有什叶派(栽德派、伊斯玛仪派)和逊尼派等。北也门原有人口753万(1988),其中栽德派约占54%,伊斯玛仪派不到1%,逊尼派占44%,大多数为沙斐仪教法学派,极少数为哈乃斐教法学派。北部边境有极少数瓦哈比派。南也门原有人口240万(1989),其中逊尼派占90%,大多遵奉沙斐仪教法学派,极少数为罕百里法学派。什叶派占9%,其中栽德派占8%,伊斯玛仪和十二伊玛目派占l%。南、北也门未统一前,分别为“世界伊斯兰大会”、“伊斯兰会议组织”、“伊斯兰世界联盟”成员国。 伊斯兰教宗教简介伊斯兰(a1一Islam)系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顺从”、“和平”,又称伊斯俩目,指顺从和信仰宇宙独一的最高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两世的和平与安宁。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统称为“穆斯林”(Muslim,意为“顺从者”与伊斯兰“Islam”是同一个词根)。7世纪初兴起于阿拉伯半岛,由麦加人穆罕默德(约570~632,阿拉伯文محمّد)所复兴。公元七世纪至十七世纪,在伊斯兰的名世界上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百分比)义下,曾经建立了倭马亚、阿拔斯、法蒂玛、印度莫卧儿、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等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封建王朝。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沧桑,这些盛极一时的封建王朝都已成了 伊斯兰教——东篱小菊制作 历史陈迹。但是作为世界性宗教的“伊斯兰”却始终没有陨落。起初,她作为一个民族的宗教,接着作为一个封建帝国的精神源泉,然后又作为一种宗教、文化和政治的力量,一种人们生活的方式,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地发展着,乃至成为21世纪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兰教世界的国家遍布亚、非两个大洲,总体算来也有大约五十个。此外,在各大洲很多国家里都有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民(穆斯林)。这些国家包括一些西方国家诸如英、美、俄、法、德等国家。有迹象表明,伊斯兰教徒人数有超过基督教徒人数的趋势。其中有很多基督教徒在真正深入接触伊斯兰教教义后改信了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主要传播于亚洲、非洲,以西亚、北非、西非、中亚、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最为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欧、北美、大洋洲和南美一些地区也有不同程度的传播和发展,是上述地区发展最快的宗教。它自创兴到21世纪初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它作为一种宗教信仰、意识形态和一种文化体系,传入世界各地后,与当地传统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对许多国家和民族的社会发展、政治结构、经济形态、 阿克萨清真寺文化风尚、伦理道德、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亚非57多个伊斯兰国家中,穆斯林占全国总人口的大多数。在30多个国家中,伊斯兰教被定为国教。尽管穆斯林们分布于世界各地,国籍,民族、肤色和语言各不相同,却共同恪守着那古老而纯洁的教义,即宇宙间只有一个主宰--“安拉”,并且依照各自的理解,遵循着《古兰经》的教义。在当代,伊斯兰国家和穆斯林人民在国际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愈益重要的作用。 伊斯兰教的复兴者穆罕默德曾经说过:“如果你有两块面包,你要用其中的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他的话鼓舞了广大穆斯林求知的愿望。从公元七世纪开始,阿拉伯穆斯林就沿着海陆交通线到达了世界各地。他们或是进行贸易,又或是旅行,伊斯兰教亦跟随着他们传播着。 宗教派别伊斯兰教主要分为逊尼和什叶两大派系,也有其他一些小派系(如哈瓦里吉派,伊斯玛仪派)。逊尼派被认为是主流派别,又被称为正统派,分布在大多数伊斯兰国家,中国穆斯林也大多是逊尼派;什叶派的信徒主要分布伊朗,还存在于其它一些国家和地区,比如伊拉克等国。两派的分别主要在于对于穆圣继承人的合法性的承认上。按什叶派的观点,只有穆圣的女婿兼堂弟阿里及其直系后裔(即穆罕默德·哈希姆家族)才是合法的继承人,而逊尼派则认为哈里发只是信徒的领袖,穆圣的宗教领导人的身份的继承者,无论是谁,只要信仰虔诚,都可以担任哈里发。也就承认阿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前3任哈里发的合法性。不管是逊尼派、还是什叶派,都是穆斯林兄弟。他们都信仰同一部《古兰经》、遵圣训、都是诚信真主独一、承认穆圣是真主派给人类的最后一位使者。并认同真主的独一、全知、全能、本然自立、无始无终、无重量、无动静、无匹敌、不占据时空、无形无相、公正、是宇宙最高的完美实在。 不同学术派别之间的和解﹐是广泛的使命﹐是对所有穆斯林的基本要求﹐有信仰的穆斯林都必须建立这个基本理念。所有穆斯林国家的政府或社会团体﹐都应当为承担这个使命发挥作用﹐保护和提倡不同学派互相和解。深信伊斯兰是团结全体穆斯林的大旗﹐然后在团结的基础上﹐各自研究和发展自己的所认识的学派。 传播与发展伊斯兰教由阿拉伯地区性单一民族的宗教发展成世界性的多民族信仰的宗教,是阿拉伯伊斯兰国家通过不断对外扩张、经商交往、文化交流、向世界各地派出传教师等多种途径而得到广泛传播的结果。632年,穆罕默德逝世后,伊斯兰教进入“四大哈里发时期”,随着统一的阿拉伯国家的对外征服,伊斯兰教向半岛以外地区广泛传播,史称“伊斯兰教的开拓时期”。661年起,伊斯兰教进入阿拉伯帝国时期,历经伍麦叶王朝和阿拔斯王朝,地跨亚、非、欧三大洲,伊斯兰教成为帝国占统治地位的宗教;经济和学术文化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史称“伊斯兰教发展的鼎盛时期”。13世纪中期随着异族的入侵,帝国境内东、西部诸多地方割据王朝的独立,阿拉伯帝国解体。中世纪晚期,伊斯兰世界并立着奥斯曼、萨法维、莫卧儿三大帝国;其中奥斯曼帝国版图和影响最大。史称“伊斯兰教第三次大传播的时期”。18世纪中叶以后,西方殖民主义者相继侵入伊斯兰世界,许多国家逐步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伊斯兰世界各国人民在“圣战”和教派运动的旗帜下,多次掀起反抗殖民压迫的民族斗争,给殖民主义者以沉重打击。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伊斯兰国家相继独立,大致形成当今伊斯兰世界的格局。伊斯兰教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传播和发展,有着不同的特点。 四大哈里发(632~661)时期。632年,穆罕默德逝世后,由他的—最亲近的门弟子艾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阿里先后继承他的事业,称“哈里发”(意为安拉使者的继承人)。四大哈里发执政的30年间,对伊斯兰教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艾布·白克尔执政期间,平息了也门南部、叶麻麦、哈达拉毛及巴林东部以伪先知图莱哈、穆赛利迈、赛贾赫(女)等为首所发动的武装叛乱,征服了变节者,重新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巩固了麦地那政权。同时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开始对外征战和扩张。欧麦尔执政时,乘波斯、拜占庭连年战争力量削弱之机,先后征服了叙利亚、巴勒斯坦、伊拉克、波斯、埃及等地,并采取凡归信伊斯兰教者免交人丁税的政策,吸引被征服地的居民多改奉伊斯兰教,使伊斯兰教发展成世界多民族信仰的宗教。他初步确立了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司法制度、军事制度、土地制度和年俸分配制度。他还制定了伊斯兰教历,以622年7月16日作为纪年元旦,以纪念穆罕默德由麦加迁徙麦地那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奥斯曼执政时,继续西进征服北非,攻占伯尔克、的黎波里、迦太基;在东部征服亚美尼亚,重新平定了波斯和呼罗珊地区的叛乱,远征军在中亚到达巴尔赫、喀布尔和伽色尼,并促使这些地区的众多居民改奉子伊斯兰教。为统一伊斯兰教思想、指导宗教活动和立法,在艾布.伯克尔时所辑录的《古兰经》原抄本的基础上,经再次搜集、反复对照、核订和考证、编纂成奥斯曼定本《古兰经》,为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向世界的传播提供了经典依据。阿里执政时,因伊斯兰教上层领导集团争夺哈里发权位的斗争进一步激化,导致了穆斯林之间的内战,发生了骆驼之战、隋芬之战和纳赫拉万战役,出现了彼此对立的政治派别,此后,伊斯兰教在政治和宗教思想上陷于分裂。661年,阿里被刺后,四大哈里发时期结束,继之而起的是以家族掌权的王朝时代。 伍麦叶王朝(661~750)时期.661年,由伍麦叶家族出身的穆阿维叶(600~680)所创建,定都大马士革。王朝在稳定局势并残酷镇压了异己力量的反抗后,从7世纪中叶起,继续大规模向外扩张。在东部,沿波斯前进,先后占领了阿富汗和印度 中国回族穆斯林少年西北部,继而征服了外高加索,控制了中亚大部分地区,势力直达帕米尔高原。在西部,首先占领迦太基,后征服了马格里布地区,消灭了拜占庭在北非的残余势力,柏柏尔人接受了伊斯兰教。711年,以柏柏尔人为主力的阿拉伯军队,渡过直布罗陀海峡进攻西班牙的西哥特王国,占领比利牛斯半岛大部分地区,将伊斯兰教传入西南欧。732年,阿拉伯军队袭击高卢(今法兰西共和国)西南部,战败后撤回比利牛斯山以南,伊斯兰教向西方的传播,遂到此为止。8世纪中叶,其版图东起印度河流域,西临大西洋,北界咸海,南至尼罗河,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在政治上;改哈里发的选举制为世袭制,使哈里发国家成为一个君主专制的封建国家。在经济上,游牧的阿拉伯人开始迁徙新征服的地区,由游牧转入定居;从事农耕和经商。分封土地、统一币制、完善税收,封建制度进一步发展。在文化上,王朝法定阿拉伯文为官方和各地通用的语言,促进了阿拉伯语的广泛传播。吸收被征服地区,包括希腊、拜占庭、波斯、印度等地的先进科学与文化,开始形成多民族的“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在宗教上,采取减免人丁税,招募军队等政策,鼓励异教徒改奉伊斯兰教。在各地兴建庄严的清真寺,作为宗教活动和教育的中心,著名的有大马士革伍麦叶清真寺、耶路撒冷的阿克萨清真寺、凯鲁万的欧格白清真寺等,并附设有宗教学校,赐封有大量瓦克夫土地。以《古兰经》和圣训立法,向各地派出教法官和传教师,主持司法和宗教活动。反映政治和宗教思想斗争的各种派别相继出现。什叶派等派别形成。王朝末期,统治者横征暴敛,宫廷生活腐化,各种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哈瓦利吉派和什叶派多次举兵反抗,各地爆发了大规模的人民起义。750年王朝被呼罗珊艾布·穆斯林领导的起义所推翻。由穆罕默德叔父阿拔斯的后裔艾布·阿巴斯夺取了哈里发地位,建立了阿巴斯王朝。 阿拔斯王朝(750~1258)时期。750年,由艾布·阿巴斯(722~754)所创建,定都巴格达。在政治上,哈里发自诩为“安拉在大地上的影子”,奉行宗教和世俗并重的政策。承袭波斯的行政管理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制,哈里发为最高领袖。由于任用波斯人担任首相,使波斯人取得了实际的统治地位。以哈里发为首的官僚体制,代替了阿拉伯的贵族统治。王朝在最初的100年间,因对外大规模征战的结束,出现了安定的政治局面,生产力有较大的发展,经济和对外贸易繁荣。国内主要城市商旅云集,对外垄断海上贸易,阿拉伯商人的足迹遍及亚、非、欧各地。随着阿拉伯语的广泛传播,各族穆斯林共同创造的伊斯兰文化蓬勃发展,出现了黄金时代。王朝在各地创办宗教学校、图书馆、天文台和医院,促进了学术文化的发展。哈里发马蒙创办巴格达“智慧馆”掀起集体翻译运动的高潮。广罗各族不同信仰的学者,收集、保存、翻译、研究古希腊、波斯、印度的古典科学文化著作,取得杰出成就。这一时期,在医学、数学、天文学、化学、哲学、历史学、地理学、文学、语法学等方面,成就辉煌,穆斯林人才辈出。在宗教上,王朝已经完成了征服地区阿拉伯化和伊斯兰化的过程,伊斯兰教成为帝国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变成穆斯林的社会生活方式。伊斯兰教的宗教学术如教法学、古兰经学、圣训学、凯拉姆学、苏菲学等都有较大发展。逊尼派、什叶派已由早期的政治派别转变为宗教派别,形成了各自独立的教义和学说。穆尔太齐赖派得到很大发展,在马蒙统治时期其学说被奉为国教。艾什尔里派教义逐渐发展成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学说。以安萨里为代表的教义学家将苏菲派思想引入正统信仰,成为伊斯兰教宗教哲学的一种形式。9世纪中叶后,由于王朝实行封建分封制,各地总督和封建主割据一方,帝国逐渐四分五裂。10世纪时,北非、埃及什叶派的法蒂玛王朝(909~1171)、西班牙的后伍麦叶王朝(756~1031)同阿拔斯王朝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945年什叶派的布韦希王朝入主巴格达,哈里发仅保留宗教领袖的地位。1055年,塞尔柱突厥人进入巴格达,哈里发成为塞尔柱素丹手中的傀儡。继之而来的是十字军东侵(1096~1291)和蒙古人的西征,阿拔斯王朝终于在1258年被蒙古旭烈兀所灭亡。 奥斯曼帝国(1299~1922)时期。13世纪初,奥斯曼土耳其人在中亚细亚兴起。1299年,其部落首领奥斯曼一世称苏丹,正式建立奥斯曼国家。1453年,素丹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灭拜占庭帝国,并迁都于此,更名为伊斯坦布尔。15世纪末,帝国已占领整个小亚细亚及巴尔干半岛,将伊斯兰教传入西南欧地区。16世纪是帝国的强盛时期,先后占领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叙利亚、埃及、巴格达、美索不达米亚、的黎波里、阿尔及利亚、希贾兹和也门等国家和地区。伊斯兰圣地麦加、麦地那和耶路撒冷也在帝国的控制之下。其疆域已包括以前的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大部分领土,成为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伊斯兰帝国。从素丹赛利姆一世始,素丹自称哈里发,雄踞伊斯兰世界的领袖地位。帝国奉逊尼派教义为国教,以哈乃斐学派教法为立法、司法的准则。制定了以伊斯兰教法为核心的行政、刑法、瓦克夫等实体法规,完善了伊斯兰立法体系。政府设“伊斯兰委员会”作为国家管理宗教的权力机构,起维护信仰和监督教法实施的职能和作用。帝国大力倡导和赞助伊斯兰教育和学术文化,在各地建有大量华丽的清真寺、各类宗教学校、苏菲道堂、图书馆,并培养宗教学者和官吏。比克塔希教团和毛拉维教团等苏菲教团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17世纪,帝国随着统治者内部的腐败和外部条件的变化而日趋衰落。18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亚非两大洲展开了掠夺殖民地的斗争,奥斯曼帝国成为欧洲列强的角逐场。1798年,法兰西共和国拿破仑·波拿巴一世率领的侵略军占领了埃及,欧洲列强掀起了一场“瓜分奥斯曼帝国遗产”的激烈争斗,导致了奥斯曼帝国的彻底崩溃。1922年凯末尔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帝国,废除了苏丹和哈里发制,苏丹穆罕默德六世流亡国外。 16世纪,伊斯兰世界出现了与奥斯曼帝国相抗衡的波斯萨法维王朝和印度的莫卧儿王朝。16世纪初在伊朗兴起的什叶派的萨法维王朝(1502~1722),其版图东至阿富汗,西达幼发拉底河,北抵阿姆河,南临波斯湾,立什叶派为国教。掀起了波斯伊斯兰文化的复兴。16世纪中期帖木儿六世孙巴布尔在印度建立的莫卧儿帝国,其领土达南亚次大陆的整个北半部,确立了伊斯兰教在该地区的统治地位。 伊斯兰教早期向世界的传播,与阿拉伯帝国的向外征服有着密切的联系。但自10世纪后,伊斯兰教在非洲、亚洲和东南亚的广泛传播,以及伊斯兰化的过程,通常是通过商人的贸易活动、文化交流和传教师的传教活动而实现的。在东非,通过阿拉伯移民和商人,伊斯兰教沿苏丹和尼罗河渐渐向东传入内地,迄13世纪,索马里及东非沿海地区和海上许多岛屿的居民接受了伊斯兰教。在西非和中非,穆斯林商人、学者和苏菲传教师穿越撒哈拉沙漠,把伊斯兰教传入内地部族。13世纪末,定居中亚的蒙古人后裔改奉了伊斯兰教。14世纪后,苏菲派传教师将伊斯兰教传播到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和南亚次大陆的孟加拉等地区。7世纪中期,阿拉伯、波斯和中亚的穆斯林商人及学者,通过海陆的“丝绸之路”将伊斯兰教传入中国。13世纪末,西印度古吉拉特的穆斯林商人将伊斯兰教带入印度尼西亚群岛,17世纪伊斯兰教在印尼和马来半岛占优势。14~15世纪,伊斯兰教通过商人和传教师传入菲律宾南部。20世纪以来,通过穆斯林移民、劳工、商人和学者传入西欧和北美,并取得较大进展。东南亚的穆斯林主要是由阿拉伯商人在当地传教的结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