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野龙竹 |
释义 | 别名野龙竹(D.semiscandens Hsueh et D.Z. Li)丛生毛竹、绥条毛(云南)。 地理分布云南西部至南部生于海拔800-1300m的山地、沟谷两侧,常形成小面积纯林。 产云南省南部至西南部。自然分布在海拔500—1000米地带。模式标本采自云南西盟勐县梭区。 形态特征秆高8-18m,径8-15cm,直立或斜倚;梢头下垂,有时呈呈攀援状;节间长20-30cm,幼时密被银白色宿存绒毛;节内及节下各具一圈厚白绒毛;主枝1枚,常与主秆近等粗并取代主秆形成团状密集的竹丛。秆箨早落,先端两侧具小尖角,背面被绒毛与棕褐色小刺毛;箨舌高1-2mm,平截,近全缘;箨叶直立,三角形,叶片卵状披针形,长25-40cm,宽5-7cm,笋味美。 竿直立,有时梢端下垂作攀援状而斜倚他物,高(7)10-18米,直径(6)10-15厘米;节间长29—35(-60)厘米,幼时密被银白色绒毛;节内长0.5—1厘米,其内与节下方均有一圈白色厚密绒毛环;枝下高0.5米,竿每节分多枝,主枝1(或有时无),可发达至与竿近同粗,而使竿呈半攀援状。箨鞘早落性,革质,背部被棕褐色小刺毛,先端圆拱形,两肩有突出的小尖头;箨耳无;箨舌高1毫米,近全缘;箨片直立,基部与箨鞘口部近同宽,背面纵脉与箨鞘的肋纹相连通。末级小枝具6—12叶;叶鞘被贴生的白色小刺毛;无叶耳叶舌高3—5毫米;叶片长25—35厘米,宽3—4.5厘米,下表面有时具柔毛,次脉10—12对。花枝的节间长2.8-4.5厘米,一侧扁千或具沟槽,在扁平面或沟槽内被有早落的黄棕色柔毛,每节着生即30-40枚假小穗,其所形成簇团的直径为(1)L1.9—3.2厘米;小穗倒卵状三角形,长1—1.3厘米,宽4-7.5毫米,枯草色,无毛,质地柔软,先端钝,含4或5朵小花;颖1—3片,长7毫米,宽4毫米,具8脉;外稃纸质,长8.5—9.5毫米,宽5-6毫米,具多脉,先端具长为0.5毫米的刺状微小尖头;内稃长7.5—8毫米,脊间宽1毫米,其间具2或3脉,最上方小花的内稃无脊,具4脉,各自在先端均微凹;花丝长7毫米,花药长3.7毫米,黄色,或先端呈紫色,具尖头;花柱长6毫米,亦为紫色;柱头单一,具帚刷状微毛。果实金黄色,下半部无毛,上端及喙状物均具白色短绢毛,喙长1.5毫米。花期9月。 使用价值笋味鲜美,是开发笋用竹的入选竹种。在产地常零星开花。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