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野菊 |
释义 | 野菊,植物名称。广布我国各地(除被疆外), 其花、叶可入药,有消炎、杀菌的作用,有极高的药用价值。 中文学名:野菊 拉丁学名:Chrysanthemum indicum 别称:油菊、疟疾草、苦薏、路边黄、山菊花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菊目 科:菊科 属:菊属 野菊·植物基本信息【学名】:Dendranthema indicum(Linn.) Des Moul. ( =Chrysanthemum indicum) 【英文名】:India Daisy 【日文名】:岛寒菊(シマカンギク)(しまかんぎく)、浜寒菊 【科名】:菊科Compositae 【形态】:多年生草本,高25—100厘米。茎基部常匍匐,上部分枝,有棱角,且有细柔毛。叶互生,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3—9厘米,宽1.5—5厘米,羽状深裂,顶裂片大,侧裂片常2对,卵形或长圆形,全部裂片边缘浅裂或有锯齿;上部叶渐小,全部叶表面有腺体及疏柔毛,深绿色,背面毛较多,灰绿色,基部渐狭成有翅的叶柄,假托叶有锯齿。头状花序直径2.5—4厘米,在枝顶排成伞房状圆锥花序或不规则的伞房花序,总苞半球形,总苞片4层,长椭圆形,倒卵状长圆形,外层较狭窄,其膜质边缘向内逐渐变宽,内层全部膜质,外层总苞片背面中部有柔毛;外层总苞片稍短于内层;舌状花雌性,花冠硫磺色,舌瓣长约5毫米;管状花两性。瘦果全部同型,倒卵形,稍扁压,无毛,有光泽,黑色,有数条纵细肋,无冠毛。花期-11月。野生各地旷野,山坡。 本种有许多变种和杂交种,栽培类型花色变化多,红白色都有。 含野菊花黄酮苷,挥发油及倍半萜,野菊花内脂。 主要价值野菊为菊科植物野菊ChrysanthemumindicumL. 的嫩茎叶。野菊嫩茎叶每百克含水分85 克,蛋白质3.2 克,脂肪0.5 克,碳水化合物6 克,粗纤维3.4 克,钙178 毫克,磷41 毫克,还含有挥发油等。野菊性味苦辛寒,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治痈肿、疗疮、目赤、瘰疬、湿疹等。《陆川本草》载“清热解毒。治温热头痛、赤眼、痢疾”。《上海常用中草药》载“治鼻炎、支气管炎、咽喉肿痛、湿疹、皮肤瘙痒。”脾胃虚寒者忌食。 野菊-中国植物志野菊 Dendranthema indicum 多年生草本,高0.25-1米,有地下长或短匍匐茎。茎直立或铺散,分枝或仅在茎顶有伞房状花序分枝。茎枝被稀疏的毛,上部及花序枝上的毛稍多或较多。基生叶和下部叶花期脱落。中部茎叶卵形、长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3-7(10)厘米,宽2-4(7)厘米,羽状半裂、浅裂或分裂不明显而边缘有浅锯齿。基部截形或稍心形或宽楔形,叶柄长1-2厘米,柄基无耳或有分裂的叶耳。两面同色或几同色,淡绿色,或干后两面成橄榄色,有稀疏的短柔毛,或下面的毛稍多。头状花序直径1.5-2.5厘米,多数在茎枝顶端排成疏松的伞房圆锥花序或少数在茎顶排成伞房花序。总苞片约5层,外层卵形或卵状三角形,长2.5-3毫米,中层卵形,内层长椭圆形,长11毫米。全部苞片边缘白色或褐色宽膜质,顶端钝或圆。舌状花黄色,舌片长10-13毫米,顶端全缘或2-3齿。瘦果长1.5-1.8毫米。花期6-11月。 广布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及西南各地。生于山坡草地、灌丛、河边水湿地、滨海盐渍地、田边及路旁。印度、日本、朝鲜、苏联也有分布。 野菊的叶、花及全草入药。味苦、辛、凉,清热解毒,疏风散热,散瘀,明目,降血压。防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预防流行性感冒、感冒,治疗高血压、肝炎、痢疾、痈疖疗疮都有明显效果。野菊花的浸液对杀灭孑孓及蝇蛆也非常有效。 野菊是一个多型性的种,有许多生态的、地理的或生态地理的居群,表现出体态、叶形、叶序、伞房花序式样以及茎叶毛被性等诸特征上的极大的多样性。山东、河北滨海盐渍土上的野菊,全形矮小,侏儒状,叶肥厚,注定是一种滨海生态型;江西庐山地区的野菊,显示出叶下面有较多的毛被物;江苏南京地区及浙江的野菊中,有一类叶在干后成橄榄色的。 野菊与甘菊Dendranthema lavandulifolium (Fisch. ex Trautv.) Ling et Shih 接近;因此,还应该说,在这两个种的共同分布区内,有杂交现象的发生。 在我国台湾有1种,无疑属于菊属,台湾菊Dendranthema morii (Hayata) Shih in Bull. Bot. Lab. North-East. Forest. Inst. 6: 3, 1980. (Chrysanthemum morii Hayata, IC. Pl. Formos. 8: 61. 1919; Kitam. in Mem. Coll. Sci. Kyoto Univ. Ser. B. 15: 352. 1940: S. Y. Hu in Quart. Journ. Taiwan Mus. 19: 36. 1966). “多年生草本,高30-40厘米,有长硬毛。茎叶全形倒卵形,羽状半裂或浅裂或撕裂。裂片线形或三角形,急尖,上面近无毛,下面被压扁的绒毛,基部楔形,叶柄长5毫米或几无柄。头状花序单生茎顶,半球状钟形,径3厘米。总苞片3-4层,外层线形,长6毫米,顶端钝,外面被稠密绒毛,内面无毛,内层质地薄,透明,长1厘米,宽2毫米,顶端钝,外面沿中脉有绒毛,内面无毛。边缘雌花1层,舌状,管部长1毫米,舌片倒披针形,长1.5厘米,宽4毫米,顶端钝,3齿。两性花管状,花冠长3毫米,顶端5裂,裂片三角形。瘦果未熟。”标本未见,上述记载系根据原种记载译出的。根据原记载和原图来看,这个种不但接近野菊Dendranthema indicum (L.) Des Moul,而且可能是野菊中的另一变异式样。 野菊·中药材【出处】《日华子本草》 【拼音名】Yě Jú 【别名】苦薏(陶弘景),野山菊(《植物名实图考》),路边菊(《岭南采药录》),黄菊仔(《中国药植志》),野黄菊(《江苏植药志》),鬼仔菊(《广西中药志》),山九月菊(《辽宁经济植物志》)。 【来源】为菊科植物野菊、北野菊及岩香菊等的全草及根。夏、秋间采收,晒干。 原形态①野菊 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亦可达120厘米。顶部的枝通常被白色柔毛,有香气。叶互生,卵圆形至长圆状卵形,长4~6厘米,宽1.5~5厘米,有羽状深裂片,中裂片较大,侧裂片2~3对,椭圆形或长圆状卵形,先端尖,上面被疏柔毛,下面被白色短柔毛及腺体,沿脉毛较密;具叶柄。头状花序顶生,直径1.5~2.5厘米,数个排列成伞房花序状;总苞半球形,外层苞片椭圆形,较内层稍短小,边缘干膜质,中肋绿色,被绵毛或短柔毛,内层苞片长椭圆形,全部干膜质;外围为舌状花,淡黄色,1~2层,舌瓣长11~13毫米,宽2.5~3毫米,无雄蕊;中央为管状花,深黄色,先端5齿裂,雄蕊5,聚药,花丝分离,雌蕊1,花柱细长,柱头2裂。瘦果约长1.5毫米,具5条纵纹,基部窄狭。花期9~10月。 生长于路边、丘陵、荒地及林缘。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②北野菊 多年生草本,高达150厘米。茎直立,粗壮,近叉状分枝。基生叶有时枯萎。叶互生,卵状长圆形或阔卵形,长3~7厘米,宽2.5~5厘米,先端尖,基部稍呈心形、截形或近圆形,羽状或近掌状5~7深裂,裂片狭卵形或长圆形,有缺刻状锐牙齿,下面灰白色,密被分叉状短柔毛及腺体;具叶柄。头状花序多数,直径8~12毫米,生于枝端,密集成聚伞状,有时近乎伞形;总苞浅杯状,苞片长卵形,覆瓦状排列,中肋绿色,革质,边缘膜质,褐色;舌状花管状花均为黄色,管状花疏生腺点。 生于路旁、山地或丘陵草地。分布东北及河北。 ③岩香菊 多年生草本,高达150厘米。茎直立,多叉状分枝,生有微毛,较北野菊为稀。叶较薄,长卵形,1~2回羽状深裂或掌状深裂,裂片长椭圆状卵形、披针形,有尖锯齿,下面微具柔毛;假托叶不显著。头状花序多数,直径8~12毫米,生于枝端,稍下垂,集成近聚伞状;总苞半球形,苞片3~4列;舌状花1列。长椭圆形,与中央的管状花全为黄色。生于石质山坡、路旁。分布东北、华北、西北、华东、西南各地。 以上植物的花序(野菊花)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成分及药理【化学成份】野菊全草含挥发油、蒙花甙、木犀草素的甙、矢车菊甙、菊黄质、多糖、香豆精类、野菊花内酯。挥发油中主要为莰烯、樟脑、葛缕酮等。 【药理作用】见野菊花条。 性味苦辛,寒 ①陶弘景:味苦。 ②《岭南采药录》:苦,寒。 ③《陆川本草》:甘,寒。 ④《四川中药志》:性平,味苦辛,无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治痈肿,疔疮,目赤,瘰疬,天疱疮,湿疹。 ①《本草拾遗》:破血,妇人腹内宿血食之。又调中止泄。 ②《纲目》:治痈肿,疔毒,瘰疬,眼息。 ③《纲目拾遗》:治蛇咬,梅疮,天疱疮。 ④《植物名实图考》:捣敷疮毒。 ⑤《分类草药性》:根,解烟毒。治头目眩昏,男子虚淋,女子白带。 ⑥《陆川本草》:清热解毒。治温热头痛,赤眼,痢疾。 ⑦《上海常用中草药》:治鼻炎,支气管炎,咽喉肿痛,湿疹,皮肤瘙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4钱(鲜者1~2两);或捣汁。外用:捣敷或煎水洗;或塞鼻。 附方 ①治疔疮:野菊花根、菖蒲根、生姜各一两。水煎,水酒对服。(《医钞类编》)。②治痈疽疔肿,一切无名肿毒:一野菊花,连茎捣烂,酒煎,热服取汗,以渣敷之。(《孙天仁集效方》)二野菊花茎叶、苍耳草各一握,共捣,入酒一碗,绞汁服,取汗,以滓敷之。(《卫生易简方》)。 ③治瘰疬疮肿不破者:野菊花根,捣烂煎酒服之,仍将煎过菊花根为末敷贴。(《瑞竹堂经验方》)。 ④治天泡湿疮:野菊花根、枣木。煎汤洗之。(傅滋《医学集成》)。 ⑤治妇人乳痈:路边菊叶加黄糖捣烂,敷患处。(《岭南草药志》)。 ⑥治蜈蚣咬伤:野菊花根,研末或捣烂敷伤口周围。(《岭南草药志》)。 ⑦治白喉:一野菊一两,和醋糟少许,捣汁,冲开水漱口。二野菊叶和醋半匙,将野菊叶捣烂后,加白醋调匀涂在喉头。(《贵州中医验方》)。③预防及治疗疟疾:一鲜野菊揉烂。塞鼻。每天塞二小时,两鼻孔交替进行,连用三天。二鲜野菊一两。水煎服。连服三天。(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王建诗作基本信息【作品名称】野菊 【创作年代】唐朝 【作者姓名】王建 【作品体裁】五绝 作品原文野菊 晚艳出荒篱,冷香著秋水。 忆向山中见,伴蛩石壁里。 词语注释晚艳:中国古代又称菊花为“节花”和“女华”等。又因其花开于晚秋和具有浓香故有“晚艳”、“冷香”之雅称。菊花历来被视为孤标亮节、高雅做霜的象征,代表着名士的斯文与友情的真诚。 荒篱:指荒芜的篱笆。 冷香:指清香的花。宋·曾巩《忆越中梅》诗:“今日旧林冰雪地,冷香幽绝向谁开?”宋·姜夔《念奴娇》词:“嫣然摇动,冷香飞向诗句。”明·高启《梅花》诗之三:“翠羽惊飞别树头,冷香狼藉倩谁收?” 蛩(《辞源》作qiáng《辞海》作qióng):蝗虫的别名,俗称“蚱蜢"。另有传说中的异兽,古书中也指蟋蟀。 作者简介王建(约767-约830年),唐代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享年约六十七岁。家贫,“从军走马十三年”,居乡则“终日忧衣食”,四十岁以后,“白发初为吏”,沉沦于下僚,任县丞、司马之类,世称王司马。他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又写过宫词百首,在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著有《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皆作10卷,《崇文总目》作2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