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耶尼塞里 |
释义 | 耶尼塞里(Janissary),一个无法令人直观地理解的音译名词,但是他(们)却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得以叱咤风云的尖兵,同时也是导致奥斯曼帝国走向衰亡的关键。 新军的崛起耶尼塞里,本来是一个土耳其语,意为「新军」,是由「新(yeni)」与「军(ceri)」两个字所组成的,后来便成为英文的"Janissary"(法文则称之为"Janissarie")。1363年由苏丹穆拉德一世建立(一说初创于约1330年奥尔汗秉政时期)。15~17世纪形成特殊的征兵制度,每五年从被征服的巴尔干地区信仰基督教的民族中强行征召未成年男子,将他们分到奥斯曼军事封建主家庭生活数年,学习土耳其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并皈依伊斯兰教,逐渐从文化上进行同化,继而送入伊斯坦布尔、埃迪尔内的专门学校接受军事训练和宗教灌输,以培植对苏丹的效忠精神,尔后补入军中。禁卫军的标志为大锅,士兵均为苏丹的奴隶,被编成若干连队(50~100人),集中住在兵营,终身服役,不得婚娶和从商,但享有优厚的薪饷,功勋或才能卓著者可提升为“阿加”(高级官吏)。禁卫军由一名“阿加”统率。若士兵有才能,可被提升至总督,甚至国相。这些新军是奴隶,也是军队的中坚。14世纪中期兵力不足3000人,16世纪达4万人(一说10万人),至17世纪初达9万余人。禁卫军装备精良,纪律严格,训练有素,吃苦耐劳,为当时土耳其战斗力最强的精锐部队。除部分骑兵外,主力为步兵。早期武器装备以弓箭、马刀、弯剑为主,后来逐渐为火枪所取代。新军信的伊斯兰教是苏菲派,名为拜克塔什教团。他们是不许结婚的,这是为了保持一种强烈的军团精神,营房以外无家庭。只有退役的新军才可结婚。在作战时,他们在情势最吃紧时才出击,因此总是打胜仗。 新军的特点这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王牌军队既然被称为「新军」,正代表着他们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过去的传统封建骑兵西帕希有明显地不同。第一,耶尼塞里的组成,清一色是基督教青少年。虽然最早这只军队是由基督教奴隶与俘虏中抽组的,但很快地就演变为大量征召非穆斯林青少年进入耶尼塞里,使他们逐渐在耳濡目染之下,转变为坚信的穆斯林。当然,无可避免地,他们将接受严格地伊斯兰教教育。第二,耶尼塞里是支薪的军队,他们穿着整齐的制服。他们的薪资不但依赖年资,也必须依照他们各自的战功,与依赖地产的封建骑兵迥然不同。第三,他们是当代首个由全面配备滑膛枪的士兵单独编队之军队,虽然编制中,耶尼塞里仍保有弓箭部队与冷兵器的部队。自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苏丹组建耶尼塞里以来,他们便以其勇猛善战,与其强大的火器,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东征西讨,大开疆域。几乎所有的重要战役他们全都参与了(君士坦丁堡的进攻、巴尔干半岛的征伐、对波斯帝国·萨非王朝的战争,都有他们的影子)。耶尼塞里虽然不全然由火枪部队所组成,但其枪炮的威力却使西方人对之印象深刻,不但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赢得「弹药帝国」的称号外,耶尼塞里的强大火枪战力,也仍活跃于各款游戏之中(诸如:世纪帝国系列、哥萨克系列、全军破敌系列)──他们通常以「土耳其火枪兵」或「土耳其禁卫军」之名出现。由于耶尼塞里的战功,使得他们往往能取得政治上、经济上较为优越的地位,也因此,后来越来越多穆斯林家庭刻意是自己的子女信仰基督教,使他们取得成为耶尼塞里的资格,而这点正与设立该军的原旨相反。新军的腐败和平年代,各部队分别驻守巴尔干、近东、北非军事要塞和大城市,充任卫戍部队。进入17世纪后,禁卫军开始蜕化,禁戒废弛,训练松懈。经营商业手工业,本来他们是不许结婚的,但到了苏里曼大帝时期,有所放宽。到了塞利姆二世时代,几乎成为定制,职位传子,纪律败坏。到了穆拉德三世时代,为了庆祝王子的割礼,人人皆可参军,兵源出现世袭化。完全丧失战斗力。新军的废弃他们屡屡废立苏丹,也积极干预朝政。他们深深地介入到那无止尽的血腥奥斯曼宫庭斗争之中。随着耶尼塞里的特权化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衰败,耶尼塞里在17世纪以后也逐渐丧失战力,此后到了19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面临列强侵逼后,兴起的西化运动中,耶尼塞里却成为了死硬的反动势力,他们坚决抵制所有危及自身特权的一切改革,他们一次次地以军事政变,阻止改革,因而成为了帝国新生的一大阻碍。终于,在马赫穆德二世统治时,忍无可忍的苏丹以血腥地手段,运用新式大炮,在1826年终结了这只缔造与腐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军队,然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却仍旧无法逃过瓦解覆灭的命运。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