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椰子狸 |
释义 | 椰子狸又叫椰子猫、棕榈猫、花果狸、糯米狸等,体形略似小灵猫,但较细长,体重一般约为2—3千克。它的吻较短,尾较长,约等于或大于体长。体背有5条显著的黑色纵条纹,体侧有黑斑点,故有花果狸的别称。 物种信息中文学名: 椰子狸 中文目名: 食肉目中文科名: 灵猫科 中文属名: 椰子狸属 同物异名: Viverra hermaphrodita Pallas, 1777, Paradoxurus pallasii Gray, 1832, Paradoxurus hermaphroditus laotum Gyldenstolpe, 1917, Paradoxurus typus F. G. Cuvier & E. Geoffroy Saint-Hilaire, 1821, Paradoxurus niger Blandford 1885, 中文俗名: 棕榈猫 花果狸 糯米狸 椰子猫 香瑶 拉丁文目名: CARNIVORA 拉丁文科名: Viverridae 拉丁文亚科名: Paradoxurinae 拉丁文属名: Paradoxurus 拉丁文种名: hermaphroditus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Pallas, 1777) 英文俗名: Common Palm Civet 形态大小似小灵猫,但较细长,体长480-550毫米,体重2000-3000克。吻较短,尾较长,约等于或大于体长,足部掌垫与糠垫相连,体背有5条显著的黑色纵条纹,体侧有黑斑点,故有花果狸的别称。爪有伸缩性,具肛门腺,但不如小灵猫的发达。头部黑色并具白斑;背部棕黄色且有数行黑色纵纹;体侧有纵列的黑褐色斑点;胸部污黄、腹部暗黄或棕灰色;四肢和尾灰色。头颈和尾部大都为黑褐色,头部有额、吻、眼等斑纹,白色或黑褐色,斑点大小,色泽深浅随不同亚种或个体年龄有差异,从鼻端到后头有一条白色纵纹。体背除纵纹外,余多为棕黄色,腹部浅黄,足与尾同色,尾不具大小灵猫那样的圈纹。 分布我国主要分布于海南、云南南部(西双版纳)以及广西南缘(那坡、大新、上思以南边陲)和四川;国外主要分布于中南半岛、南亚和东南亚。 主要分布省份: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分布在以下保护区:大明山 十万大山水源林 吊罗山 尖峰岭 尖峰岭 坝王岭(昌江、白沙) 坝王岭(昌江、白沙) 大围山 金平分水岭 铜壁关 分布在以下山脉湖泊:五指山 习性栖于热带雨林、季雨林及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热带地区较典型的林栖动物之一。常与果子狸、鼯鼠、巨松鼠、长臂猿等在同一环境中栖息。在藤葛攀附的深山密林,长年有多种野果,又有古木树洞等荫蔽条件,便是它所喜好的栖息地。深居简出,喜游荡憩息于山野或有茂密枝桠的横木上,很少到村落居民区或农耕区。主要树栖。昼伏夜出,冬时偶也日间出没,多在树上憩息或攀爬,是灵猫科中较好适应树栖的一种。常成对在树上活动和觅食。食性杂,食物有鼠类、小鸟、蛇、蜥锡、昆虫、娱松等,也吃野桃、荔枝、龙眼、野枇杷及野蕉。 繁殖每年产一窝,每窝3-4仔。 濒危等级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产于印度的椰子狸被列入国际贸易公约附录3,在不影响种群生存的条件下可适量捕获与贸易。 濒危因素栖息地破坏: 因为贸易被捕猎:国家曾大量收购其皮。 作为食物被捕猎:南方人爱带皮吃肉,常不剥皮。 保护措施现无专门保护措施,现有的在本种分布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区可能对本种的保护起些作用。 保护措施建议:三、四十年来,海南岛、云南西双版纳等的热带原始雨林面积减少了三分之二,以致大批热带林栖的种类濒临灭绝。亟待抓紧仅存的原生林保护,加强对海南岛坝王岭、云南西双版纳等几个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与长臂猿、巨松鼠等的保种工作一起抓起来。目前椰子猫尚未列入国家保护动物名单,希从速作出决定,免至这一珍稀物种消失。 相关报道椰子狸和印尼KopiLuwak咖啡 产于以优质咖啡闻名于世的印尼苏门答腊岛,它的产生过程非常神奇有趣。在岛上,生长着一种名叫椰子狸的小型哺乳动物,当地人称它们为Luwak,这些小动物最喜爱的食物就是一种红色的咖啡豆,但是这些小家伙并不能消化这些豆子,而是把它们排泄在丛林里,这样,当地人就可轻易地收集到这些经过椰子狸胃酸和酶发酵的咖啡豆了。 经过如此独特的发酵过程,这些豆子带有非常独特的风味;也因为这独特的收集过程,KopiLuwak咖啡豆非常稀有,年平均产量仅仅500磅左右,每磅售价高达300美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