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药物中毒性肾病变
释义

概述

中毒性肾病(toxic nephrosis)是由肾毒性物质引起的肾脏损害。具有肾毒性的物质包括:

①内源性肾毒物,如高钙、高磷、高尿酸或高草酸血症时均可引起肾间质、小管病变。

②外源性肾毒物,如重金属(汞、铅、镉、金、铀、铋、锂等)、化学毒物(有机溶剂、碳氢化合物、农药、杀菌剂、煤酚等)、肾毒药物(氨基甙类抗生素、先锋霉素、多粘菌素、万古霉素、二性霉素B、磺胺类、金制剂等)、生物毒(蜂霉、蛇毒、生鱼胆毒、蕈毒)及物理毒(放射线、电休克)等。

在引起中毒性肾病的各种物质中,被公认为毒物者,如放射性物质、某些重金属、某些消毒剂、海洛因等,却为少数,大多数则是用来防病治病、救死扶伤的药物。美国曾有过统计,中毒性肾病者中大约有50%左右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等所引起。而且注射氨糖苷类抗生素的病人中,约有10%~15%发生了急性肾衰。这一统计数字曾引起公众的不安。当头孢霉素先锋霉素类药物广泛应用以后,由这类药物如先锋Ⅱ号、先锋Ⅴ号等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也时有发生。

非那西丁被淘汰以后,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等消炎解热镇痛药所引起的肾功能衰竭仍屡有发生。其他药物,诸如抗菌性药物中的两性霉素、万古霉素、多粘菌素、利福平、四环素类、青霉素类、环孢素A等;抗肿瘤药中的顺铂、丝裂霉素、甲氨蝶呤、环己亚硝脲、多柔一(阿霉素)、链脲霉素等;以及磺胺、青霉胺、别嘌醇、苯丙胺、三甲双酮、巯甲丙脯氨酸、卤烷、甲氧氟烷、二甲麦角新碱、碘造影剂等药物,均可引起中毒性肾病,只是其发生率、临床表现类型及严重程度各不相同。

病因

肾毒性物质易引起肾脏损害的原因:①肾脏血流量大。全身血流量的1/4~1/5流经肾脏,每分钟约1000~1200ml,毒性物质随血流进入肾脏,必导致肾损害。②由于肾脏的逆流倍增机理使髓质和肾乳头部肾毒物质的浓度升高,故中毒性肾病时髓质及肾乳头部病变显著。③肾毒性物质被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和排泄,故毒性物质在肾小管腔或小管上皮细胞内浓度增高,可直接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④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的总面积,远远超过体内其他器官,故免疫复合物易沉积于肾小球而引起免疫性肾损害。肾小球系膜吞噬和清除毒物过程中引起系膜增生与免疫物质沉积。此外,肾毒物质通过肾小球三层不同滤膜时,使毒物或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内沉积。

表现

⑴肾小管功能障碍症状群。近端肾小管功能障碍表现为范可尼氏综合征:葡萄糖尿,氨基酸尿,磷酸盐尿,有时有低血钾,见于某些重金属中毒性肾病,过期四环素中毒性肾病;远端肾小管功能减退表现为肾性尿崩症:烦渴、多饮、多尿,见于锂、氟化物,去甲金霉素所致中毒性肾病;肾小管酸中毒:高氯性酸中毒,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如低钾或高钾血症,低钠,低钙血症,多尿、烦渴多饮等);肾性骨病:肾性佝偻病或骨软化症,肾钙化或肾结石等,见于二性霉素B引起的中毒性肾病。

⑵急性肾功能衰竭综合征。轻者仅有微量尿蛋白、红、白细胞尿及管型尿,少尿或无尿的氮质血症。重者可出现典型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综合征表现,见于氨基甙类抗生素、无机汞引起的中毒性肾病。

⑶急性过敏性间质肾炎。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关节痛、血嗜酸细胞增多等全身过敏表现。尿嗜酸细胞增多。也可出现大量蛋白尿呈肾病综合征表现,或出现血尿。严重者表现急性肾功能衰竭,见于各种药物,特别是青霉素族、磺胺药、抗结核药等中毒。

⑷慢性肾功能衰竭综合征。临床表现与其他原因引起的中毒性肾病相似,有时停止接触毒物后肾功能仍持续缓慢恶化,见于慢性铅中毒肾病。

⑸肾炎与肾病综合征。外源性毒素,如青霉胺。金盐、蛇毒、蜂毒、花粉等引起的免疫性肾小球疾病,表现为肾炎综合征或肾病综合征。这些表现很难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肾小球疾病相区别。应详细的询问病人是否有肾毒物接触史,为鉴别诊断提供依据,否则易误诊和漏诊。

治疗

1.停止接触毒物。

2.促进毒物的排泄,可输液,应用解毒药物,必要时予以透析治疗。凡分子量小,与蛋白结合少,在体内分布均匀者,可通过血液透析排出。凡与蛋白结合率高者腹膜透析效果好。应慎用血浆置换疗法。

3.对症治疗。

4.根据肾损害的类型采取措施。如急性药物致成过敏性间质性肾炎,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者,无禁忌症时,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药或肾上腺皮质激素冲击疗法。肾功能衰竭者可用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治疗。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21:0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