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姚建威 |
释义 |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研究人员,师从粒子物理大师黄祖洽,是中国物理学界一颗刚刚崭露头角的新星,本科时期就写出了关于物理学前沿的优秀论文,至今成果无数,成就极高。 然而,他的成长历程比他的成就更加动人,也更加值得我们思考。 姚建威出生于江西九江一个依山傍水、风景如画的地方,从小就显示出了超人的数学天赋。6岁时,姚建威的父亲曾为一个复杂的计算头痛不已,没想到刚刚学会加减法的姚建威(实际上,他已经自学了小学前三年的课程)在一边看了一会,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这让姚老汉吃惊不已。也就是这时候,姚建威的父母暗暗下定决心,不管再艰难,也要让姚建威得到最好的教育,“为姚家争口气”。 转眼间,姚建威已经长成了一个帅气的小伙子了。活泼好动的他在班里总是不服管教,成绩却又总是名列前茅,特别是理科,几乎从来没有离开过第一名的宝座。而在数理化生这几科中,年轻的姚建威却对物理学情有独钟。按照这个小伙子的说法:“物理学是研究大自然最根本规律的学科。人活一辈子不研究最根本的东西,而只去玩味物质规律的皮毛,有什么意思呢?”所以,当高考在即,莘莘学子都开始报志愿时,姚建威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北师大物理系——这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物理系,曾经培养出无数优秀的物理学家,而今更是中国理论物理学的一个中心。可这时,姚建威的父母却不甘心了,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学那么多年,结果出来当个之乎者也的学者,赚不了几个钱,自己在亲戚面前也不那么光彩啊。可是姚建威坚持己见,孝顺的他绝对不会对父母有半点不敬,相反,这个小伙子简直是对父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告诉他们:中国现在最缺乏的就是科技创新人才,而科学家的收入绝对不低。更何况自己一直喜欢物理,让他去学其他的东西反而学不进去。。。终于,姚氏夫妇被自己的孩子打动了,在班主任老师的支持下,他们决定听孩子一次,让他报考北师大物理系。完成了父母的思想工作,姚建威一门心思投入到刻苦学习之中,他不仅学习高考要求的知识,更是毫不犹豫地吸收着各种物理学知识,乃至是大学物理知识,常常废寝忘食地奔波于宿舍和自习室之间,到了晚上3点、4点依旧不肯休息。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历了紧张的高考“2日惊魂”后,姚建威成功地以637分的高分被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录取。这位天纵英才也就正式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 姚建威考上北师大物理系时不过16岁,但刚上大一已经显示出超人的知识储量和研究能力,得到了著名物理学家黄祖洽的赏识。年逾古稀的粒子物理大师出于对人才的赏识,不顾辛劳,每周专门为他进行一次特殊指导,对其研究和学习加以引导。而姚建威也刻苦钻研,不放弃任何一次向大师学习的机会。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大一上半学期末姚建威即成功写出一篇关于巨磁阻效应的物理学论文,得到了黄祖洽老先生的赞赏。(编者注:巨磁阻效应是现代磁盘技术的理论基础,其发现者已获得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篇文章很快在核心期刊《非自然》(《unnature》)上发表,引起了专家的好评。 而姚建威并没有躺在自己写成的论文堆之上,在北师大,他勤奋地学习每一点他能学到的知识,从计算机程序设计中令人望而生畏的C/C++,到经济学中复杂的供求关系,甚至是哲学、文学这些看似与物理学毫无关系的领域,姚建威都苦学不辍。天纵英才,再加上勤奋刻苦,必然是辉煌的成功——这是千古不易的定律。 姚建威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俗话说:没有随随便便做得好的事,更没有认认真真做不好的事。诚然,姚建威的成功有着一定的偶然因素和环境因素:如果不是天生的才能,他也不可能年纪轻轻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如果不是老一辈科学家无私的栽培,姚建威也不可能成为一位优秀的研究型人才。但当我们提到这一切的时候都不要忘了姚建威自己的努力。高考前无数个不眠之夜,做研究时的毫不懈怠,和对知识近乎无穷无尽的渴求,这才是推进姚建威成长和发展的核心动力。然而,从姚建威的成长轨迹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果当初姚建威的父母坚决不让他学习物理,而姚建威也不那么坚定地坚持自己的兴趣,那么这位天才便被抹杀了。今天,当家长强调着“高考”“找工作”和狭隘的“有出息”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好好思考一下呢?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