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姚凤仙
释义

简介

姚凤仙(1917~1991)浙江鄞县人,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民国25年(1936年)入浙江大学化工系学习。毕业后,入重庆动力油厂工作,在有机合成的专题研究中,才华初露,发表了《几种作吸附剂用的中国陶土》等论文。

人物生平

民国37年春,姚凤仙进上海大中华橡胶厂工作,先后在化验室、理化室、生产技术科、中心试验室工作,历任副主任、副科长等职。1953年被评为中国橡胶工业第一代女工程师,先后发表了一批有价值的科学论文和翻译资料。1957年7月在她的主持下,团结化验组同志,合成了"二亚硝基戊次甲基四胺"发孔剂,这一科学试验填补了国内空白,并使发孔剂的成本由每公斤25元降低到8元,在生产和使用中获得了实效。1962年,姚凤仙在化工学会上作了"关于改进生胶再生胶丙酮抽出物测定的快速方法"的报告,引起行家的重视,使测定时间从每次12小时减少到4小时。1963年,又在《化学世界》上发表了《粘胶及尼龙帘线的胶乳浆在轮胎制造中的应用》的论文。她翻译的橡胶配方工艺、炭黑属性、子午线轮胎的断面设计、轮胎用钢丝帘线等文献资料分别刊登在1957~1964年的《化学世界》、《橡胶文摘》、《橡胶译丛》与《橡胶译文》中,赢得了同行们的赞誉。在姚凤仙的主持下,大中华橡胶厂全钢丝载重斜交胎开发成功,得到化工部奖励,也为以后的全钢丝子午胎的研制开发工作提供了基础。

"文化大革命"中,姚凤仙受到冲击和迫害,身心受到严重摧残,1973年被迫退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名誉。1982年被评为高级工程师。厂方根据她本人重返工作岗位的要求,聘她为技术顾问。此时,她虽已年老多病,但在工作中依然干劲不减,诲人不倦。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9:4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