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尧王墓
释义

概述

位于鄄城县城南7公里处富春乡赵千庄村南谷林寺,又名尧陵。

尧约生活在公元前22世纪,乃轩辕黄帝之玄孙,德能兼备。他身为部落联盟首领,不自恃且恭勤节俭,禅位于贤而不传于子,更令世人敬佩。《吕氏春秋》载:"尧葬谷林"。l935年黄河决口,已毁。陵前现有明嘉靖二十四年 (l545年)八月濮州知州薛孟书"祭文"碑和清光绪二十九年(l903年) 淄州知州缪润绂书"帝尧陶唐氏墓"碑各一块。碑前有享殿、东西朝房、东西更衣亭、大门、牌坊、圣母殿等建筑。院内另有石碑数块及清末所植古柏246棵。陵南500米有尧母庆都陵,西350米有尧妃中山夫人墓及祠,陵南靠黄河金堤,北临箕山河。而现在却仅存墓、碑、龟及柏等稀有文物。

文革期间,红卫兵用挖井的方式,方圆六十多亩地的土方被挖掉,后来水出的太多,不得不停止挖掘,仍没有任何文物出土。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为配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在山东省文化厅及省文物局的安排下,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省博物馆的考古人员,联合菏泽市、区普查办的有关人员,在菏泽市牡丹区展开文物普查,重点勘探了胡集古城及尧王寺遗址。经调查勘探,取得了丰硕成果。

古城址位于菏泽市东北约25公里的胡集乡,跨自然村胡集和陈楼,220国道穿过城址的西侧。城址周围地势平坦,属黄河冲积平原,墙体完全埋于地表下,徐河与临卜沙河分别从西北、东北方向斜穿城址。20世纪80年代,当地文物工作者在徐河闸附近河断崖上发现夯土堆积,但具体年代、范围、面积皆不详,为解决上述问题,考古人员进行了勘探复查,并选择城垣的东北部解剖。已探明城址的东、南、北面墙体,西墙及南、北墙的西端未找到。城址的平面近圆角长方形,南北残长约800米至950米,东西宽约600多米,残存面积约60万平方米。墙体上部宽约13米至14米,下部宽24米至25米,局部残存高度约6米。城垣的主体始建于战国,汉代大规模向外扩建补筑,均经多次修补,至金代墙体废弃。墙体均分块板筑夯打,每层夯土厚约10厘米,坚硬致密,平面光滑,板具及夯窝清晰,推测夯具应有圜底的木棍及平底的圆形金属夯。在城墙内侧发现了2座打破墙体的战国晚期瓮棺葬,城墙底部叠压战国中早期灰坑,为城墙的始建和使用年代提供了确凿的地层证据。墙体的内外侧皆被金代的堆积叠压,说明至金代城墙完全废弃。从城墙年代及其建造、使用过程推测,可能为文献所载的汉成阳城及隋唐雷泽县所在。 在墙体的底部发现10余片素面红褐陶片,多夹砂,少量泥质及夹植物茎叶,可辨器形有平底罐、敞口盆、钵等。另有圆柱状磨棒等残石器。这些遗物均出于城墙内侧一层深灰色地层堆积中,堆积的厚度约10厘米,向城内延伸。时代约相当于北辛文化晚期至大汶口文化早期阶段。

尧王寺遗址位于胡集古城西北部约1公里处的尧王寺村,当地相传为尧王陵所在。经勘探为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堌堆遗址,完全埋于地下。为了解遗址的文化内涵,开探沟试掘。据出土的遗物分析,最早当属龙山文化(尚未发现文化层),延续至商周、汉、金、明、清。重要发现有商代晚期的房基、灰坑及小型台基等遗迹,其中1座房基保存较好,墙体尚存1米多,室内面积不足10平方米。汉、金时期遗迹有灰坑及垫土,所包含的遗物主要为建筑残瓦,其中1座金代灰坑中发现大型建筑的饰釉鸱吻,但没有发现基址。所获遗物主要为陶器残片,其中商代的最丰富,出土石镰、刀、斧、凿、镞、戈及骨镞、椎、笄、卜骨等文物10余件。该遗址主要为龙山及商代晚期的小型聚落。金代灰坑中发现的饰釉鸱吻,表明当时可能有寺庙建筑。另外,当地百姓已掘出明代的“修尧庙碑”。这说明最迟从宋金时期开始,此处演变为重要的寺庙场所。

菏泽地处黄河下游平原,淤积较深,地下水位较高,考古工作开展的不够充分。这次调查勘探,发现并确认了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战国汉代古城,填补了该地区相应时代城址考古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城墙底部早期遗存的发现,为这次工作的重要收获。据资料显示,鲁西地区最早的古文化属大汶口文化的晚期阶段。这次发现改变了对该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固有认识,使鲁西地区古人类的历史上溯了2000多年,在完善区域性考古学文化谱系及了解古文化面貌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同时,该区域地处史前中原文化圈与东夷文化圈的交接缓冲地带,文化面貌复杂,是了解二者如何影响及相互关系的关键地域,6000多年遗存的发现,则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线索。(高明奎 梁国庆 田恩重 孙 明 郅同林 朱来进)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0:3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