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瑶医点刺疗法
释义

自古以来,瑶医都是自己诊病,自己采药加工,配方发药。至今,瑶族中仍然是只有医生诊所,没有专门配方卖药的药师或药店。瑶医将药物归纳为"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对药物的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点刺疗法是用锋利的陶瓷针点刺有关穴位治疗疾病的一种民间常用方法,在农村广泛使用,易为患者接受。具有宣泄解表,疏通经络之效,常用于治疗各种痧症、感冒发热、头痛头晕、小儿发热惊风、小儿疳积、肌肉疼痛及扭挫伤等症。

瑶医简介

瑶族居住在我国南方山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瑶族人民积累了利用草药防病治病的丰富经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瑶族医药。

瑶族在诊疗方面所用的方法和技巧是多种多样,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他们认为,人之所以会发病,除了风、气、虫、毒、饮食和外伤之外,体内的五脏六腑、气血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连系,从而总结出了各种各样的诊断方法,如除了望、闻、问、触之外,常用的还有甲诊、掌诊、舌诊、耳诊和面诊等。根据疾病发生的原因和症状特征,总结出了风、锁、豆、痧等病症和名称。在治疗上除了采草药内服,外洗,外敷和熏、熨、佩带等之外,还有放血、点刺灯划灸、艾灸、骨灸、席灸、药物灸、药棍灸以及拔罐、针挑、捶击、拍击、搔抓、滚蛋、推拿和指刮、骨弓刮、碗刮、匙刮、青蒜刮、秆草刮、萱麻刮等。其所治疗的病种包括了内、外、妇、儿、皮肤、五官及神经等各科,许多方法疗效显著。

医药结合,是瑶医的特点,习医者必懂药,识药者必会医。 瑶医不光重视疾病的治疗,而且在预防医学方面出很有研究。他们很早就认识到某些疾病是可以相互传染,出是可以预防的,并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如"惧患痘,有出而染者,不得复入";"有疫疬,则并焚其尸徙居焉"以及用芭蕉叶当碗,分菜吃饭等。

瑶医点刺疗法用具

取干净瓷碗用刀背轻敲成三角形片状选取带有锋利尖头片作针放锅内煮沸15分钟(现代用75%酒精消毒)局部先以生姜片蘸米酒反复涂擦然后用瓷针快速依次点刺法轻重适度以皮肤微见血为好完后再擦姜、酒或其药酒即可

瑶医点刺疗法相关

瑶医点刺疗法

具体方法:取干净的瓷碗用刀背轻敲成三角形片状,选择有锋利尖头的片作针,放锅内煮沸15分钟(现代用75%酒精消毒),局部用生姜片蘸米酒反复涂擦,然后用瓷针快速点刺,手法轻重适度,以皮肤微见血为好,完后再擦姜、酒或其它药酒即可。

注意事项:应注意消毒,局部注意清洁以防感染。有皮肤病或出血性疾病的患者不宜用本法治疗。

瑶医药浴疗法

瑶家到处可见到用杉木做成的高1米,宽0.6米,长0.7米的大木桶,这便是用药水洗澡的"庞桶",又称为"黄桶"。瑶医在瑶族人民这一良好的生活习俗上,利用生产、生活中的自然资源,采集药物,经煎煮后用药液浸泡擦身的治疗方法,防治疾病,强身健体。妇女生孩子,满三朝均洗药水澡,婴儿洗后健康免疫,产妇可以驱风去瘀,补身强体,产后一星期就可以劳动。用艾叶煎液给初生婴儿沐浴,可免患皮肤病,用葫芦卷须在年终除夕之夜给小儿洗澡,据说可免出麻疹。瑶族人民过端午节,家家户户都采用鲜药草洗澡,对于防治春季流行病起了很好的防治作用。

瑶族药浴所用的草药来自瑶族人民居住的大瑶山,一般都自采自用,多采用鲜药,平常亦将采回的草药洗净晒干备用。一般根据药物的性能,搭配使用。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药浴疗法:

香薷浴:鲜土香薷30克,加水500ml,文火煎煮15分钟,去渣,将药液倒入浴盆内,至温度适宜时,洗全身。有清热解表、退热的作用。用于小儿感冒、发热。

菖蒲艾叶浴:菖蒲15克,艾叶20克,苏叶20克,加水300ml,煮沸10分钟,倒入浴盆内,擦洗全身。有辛温解表,祛风散寒的功效。用于风宣感冒。

生姜浴:生姜200克,洗净捣烂,加水500ml,煮沸后倒入浴盆内加盖,待温度适宜时洗全身,有祛风散寒之效。用于风寒感冒或预防被雨淋后感冒。

山黄麻浴:山黄麻250克,芜荽50克,加水300ml,煮沸10分钟,去渣,倒入浴盆内,至适宜时,避风洗全身,洗完后用大被单或大浴巾裹全身10分钟。有解表透疹之效。用于小儿麻诊初期或出疹不透的患儿。

龙石浴:过江龙100克,石菖蒲100克,加水300ml,煮沸10分钟,再加入人尿50ml,待沸即可,将药液倒入浴盆内,趁热先熏局部,至温度适宜时洗全身。有舒筋活络,消肿止痛之效。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关节拘弯、屈伸不利等症。

瑶族民间治疗牙痛二法

1. 枫树皮、杨梅树皮、杉树皮内层各约500克,分作3份,第1天取1份,水煎取药液3口盅,待冷后,取少许药液含在口中,尽量使药液含时间长一些,吐掉后再另含,每次接连含7-8口,直到疼痛消失为止。第二天痛减,再取第二份药水含漱,可以隔3小时左右含一次,第三天疼痛消失。

2. 牙痛时把手反背过去,手指能触到肩胛的地方,将此处用力地按压,左侧牙痛顶压右边,右侧牙痛顶压左边,如自己顶压不到,右叫别人帮忙,3分钟后疼痛缓解,5 分钟后牙痛消失。

瑶医药溯源

由于历史的原因,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要想把自己积累和总结出的医药经验用文字的方式系统地反映和传授给后代是很困难的。虽然在明朝时期,瑶山中就有一些神书、歌本,瑶族中也有一部分人认识汉字,但为数不多,加上封建保守思想的长期影响,在传授医术、秘方上都是口授心传,只传子不传女,传一不传二,有的甚至到临终时才传授,因此很少能著书立说、流传于世,故而瑶医理论体系迟迟未能形成。有关瑶医的记载可散见于诸多史料,如《后汉书?南蛮传》中写到瑶族“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宋?苏颂的《图经本草》称砂仁“今唯岭南山泽间有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灵香草“唐人谓之玲玲香,亦谓之玲子香”。周去非则在《岭外代答》中进一步记载了灵香草可治疗感冒、发热、腹痛、腹泻、头痛、腰痛等疾病以及可用来避孕、绝育等。另外,从其他一些地方志的记载中,我们也可看出瑶族医药文献资料存在的客观性。如《记录汇编?卷六十》云:瑶人“山中多板木、滑石、胆矾、茴香、草果、槟榔诸药,时时盗出市博鱼盐”;《乐昌县志》也载有“邑有瑶,不知始于何代……,惟其人尚诚信,常以药菜、材木运入肆,交易无欺”;《曲江县志?卷三》亦曰:“瑶人盘氏姓,盘瓠之后也……平时多出街头圩贸易,或负药入城,医治颇效”;《岭南记蛮》有“蛮人(主要指瑶族)以草药医治跌打损伤及痈、疽、疮毒、外科一切杂症,每有奇效”的记载。

解放前,许多丰富的瑶医资料散在于民间,并存、融汇于民族风俗之中。如桂平盘瑶六月六的“洗澡节”用“百草药”煮水洗澡,与当今药浴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而金秀一带的瑶族则善用食疗“药粑”来达到驱虫的目的,与当今的“药膳”也是不谋而合;再如荔蒲瑶族的药市交流,集贸易与防病治病、提高医药交流于一体,可谓恰如其分地体现了瑶医与风俗的紧密结合。至于《阮通志》中所载“有病殁,则并焚其尸徙居焉”,则从另一角度说明了瑶族有“火葬”习惯的真正原因。另外,瑶族在环境卫生的预防、控制病症传播以及生育措施等方面宝贵资料的收集与研究必须结合瑶族生活的环境、习俗、意识形态等综合分析,使瑶医这枝奇葩放射出应有的光彩。

解放后的一些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论文、著作,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瑶医丰富多彩、独具一格的特点以及发展的状况。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家组织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到今天的国际瑶族研究会的建立,瑶族医药的交流也在发展,瑶医学已迈出可喜的一步,相继有《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广西瑶族医药调查研究》、《瑶医效方选编》、《瑶药选编》、《中国民族药志》、《广西少数民族药简编》、《广西少数民族便方选》以及其他部分地区的瑶医药调查报告和论文、著作,均说明了瑶医药在内、外、妇、儿、五官、神经精神以及皮肤等科所拥有的大量秘验方,在病因、病理、生理、预防、治疗等方面也有较深刻的认识和卓越的贡献。

可见瑶族医药与其他民族医药一样,首先是作为一种适应自然、征服自然所必需的技能而存在的。同时瑶医药有着极其广泛的民众思想内涵和生产生活实践基础,是具有本民族文化特征的传统科学文化体系。瑶医药在其形成过程中,不断受到广为流传的民风民俗观念、宗教文化信仰与生产生活习惯的渗透,并且这些观念、信仰、习惯作为不证自明的公理影响着瑶医药的发展并进入其理论架构,甚至作为瑶族医药的一种“原核”,组建成日趋完善的本民族医药体系。本节拟丛传说、山歌、文献、考古、民俗等多方面、多角度地对瑶医药的早期形成进行探求。

注意事项

施术时应注意消毒局部注意清洁以防感染;有皮肤病或出血疾病患者不宜用本法治疗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6:2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