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漾濞彝族自治县 |
释义 | 漾濞彝族自治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下属的一个县。面积1957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10万人。县政府驻苍山西镇。 中文名称:漾濞彝族自治县 行政区类别:自治县 所属地区:中国云南省 下辖地区:苍山西镇、脉地镇、平坡镇等 政府驻地:苍山西镇 地理位置:地处大理州中部点苍山之西 面积:1957平方公里 人口:101775人(1999年) 著名景点:脉地白王城遗址、古驿道、石门关福国寺遗址 特产:大理石、锑矿、核桃 县区简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上,有一块虽不起眼,但确很 出名的绿色宝地,她就是中国核桃之乡漾濞彝族自治县。漾濞彝族自治县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泡核桃闻名全国,是“中国核桃之乡”。漾濞县总面积1957平方公里,设3镇6乡65个村委会和1个社区,有彝、汉、白、回等17个民族,总人口101775人。漾濞县辖3个镇、7个乡:苍山西镇、脉地镇、平坡镇、双涧乡、富恒乡、太平乡、顺濞乡、瓦厂乡、龙潭乡、鸡街乡。漾濞县地处博南古道要冲,滇缅公路蜿蜒西去,大保高速公路和320国道穿境而过,与周边县市连接的公路四通八达。县城距大理州府仅29公里,与大理火车站相距仅30公里,与大理飞机场仅相距35公里,是离州府最近的“卫星城”。漾濞是彝族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最突出、内容最丰富的地区,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有传统的“火把节”,独特的“二月八”赶庙会。县人民政府驻苍山西镇。邮编:672500。代码:532922。区号:0872。拼音:Yangbi Yizu Zizhixian。 基本概况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中部点苍山 以西。东邻大理市、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西邻永平、云 龙两县,南与保山地区昌宁县隔河相望,北与洱源县山水 相依。全境居横断山系滇西纵谷区,云岭山脉南段,境跨 北纬25°12′─-25°54′,东经99°36′─-100°07′。 辖区地域北宽南窄,地势由北至南渐次降低;东西最大水 平距离53公里;南北最大水平距离79公里;最高海拔点苍 山马龙峰4122米;最低点在境内南漾濞江纳羊街河出境处 1174米, 相对高差达2948米。全县总面积1867.82平方公 里,其中98.4%是峰峦叠翠的山地,河谷平坝仅占1.6%。 从1300米海拔的河谷到2500米海拔的高 自治县设十乡一镇,辖65个行政村公所,2个街道 办事处, 648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县内居住着17种民族, 彝族是历史悠久分部最广的民族,分“腊罗”、“聂苏” 两个支系。全县总人口97387人,23055户,彝族43590人, 占44.76%,其他14种民族,53797人,占55.24%。农业人 口87538人, 20069户。1998年工业总产值18761万元,粮 食总产量3940.4万公斤,财政收入2139万元,支出4677万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44元。自治县内山峦起伏。千峰竞 秀,河流纵横,百溪激荡,是各族人民赖以生存的绿色宝 地 自治县由于水力资源丰富,雨量充沛,形成了独特的 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有山皆林,无峰不绿,这是漾濞的 一大特点,因而被人们誉为“绿色宝地”。全县有林业用 地217.06万亩, 占土地总面积的77.47%,现有林地面积 100.22万亩, 活立木蓄积量310.139万立方米。核桃是漾 濞经济林木的拳头产品,漾濞核桃因果大、仁白、味香、 出油率高而驰名中外,“漾濞核桃”成了大泡核桃类的专 用名词,漾濞被国务院经济发展中心授以“中国核桃之乡” 称号。全县经济林果32万亩,其中泡核桃就有21万亩,年 产量450万公斤。 雄奇秀丽的点苍山,碧波荡漾的漾濞江;绵延广褒的 层峦山,奔腾豪放的顺濞河;挺拔俊秀的白竹山,缠绵蜿 蜒的吐路河……漾濞的山山水水之间,有无限的自然风光。 明代著名学者徐霞客、杨升庵、李元阳都在漾濞大地上留 下了他们乘兴游览的足迹和由衷赞美的诗文。神奇秀丽的 自然风光,再加上勤劳的各族人民的雕琢修饰,使漾濞的 旅游资源更加风采盎然,独具特色。目前县内的自然景观 和人文景观有:石门关省级风景旅游区、双涧古茶花、百 丈崖桥、太堡七星、苍峰玉带、凤山雨霁、白蛇下山、马 尾水瀑布、苍山崖画、铁锁云龙、望江亭、下街古清真寺、 随着我县连接楚大高速公路的大漾公路开工建设,交 通等基础设施将有较大改善。 历史沿革1912年设漾濞县。 漾水、濞水合流为漾濞江,在县西。1985年改为漾濞彝族自治县。 2000年,漾濞彝族自治县辖1个镇、10个乡:上街镇、双涧乡、脉地乡、富恒乡、太平乡、河西乡、平坡乡、顺濞乡、龙潭乡、鸡街乡、瓦厂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05380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上街镇22123、河西乡16583、脉地乡10039、双涧乡4521、富恒乡8047、太平乡6567、平坡乡8316、顺濞乡6194、瓦厂乡5139、龙潭乡6097、鸡街乡4899、大保公路大平地指挥部虚拟乡6855。现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 2001年,全县辖4个镇、7个乡:上街镇、河西镇、平坡镇、脉地镇、双涧乡、富恒乡、太平乡、顺濞乡、龙潭乡、瓦厂乡、鸡街乡。 2005年,漾濞县撤销上街镇和河西镇,设立苍山西镇。 现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 地方特产【漾濞彝族自治县】.特产雕梅、蜂蜜、核桃等。为全国核桃生产基地县之一。 【上街镇】:核桃。 【上街镇淮安屯村】:核桃、木瓜蜜饯、鞋楦。 【脉地乡】:核桃、板栗。资源状况 自然资源土地资源全县国土总面积195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50360.7亩,占国土总面积的5.4%,人均耕地1.5亩;园地86609.5亩,占3.11%;林地2077875亩,占74.59%,牧草地3918.2亩,占0.14%;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5930.6亩,占0.93%;交通用地15038亩,占0.54%;水域用地32747.1亩,占1.18%;未利用地393145.7,占14.11%。气候条件适宜于桃核、茶等多种经济林木生长,且发展畜牧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漾濞县的优势资源,全县矿产资源种类和总资源储量居大理州第八位,拥有金、锑、铜、铁、铅、锌、汞、砷、石墨以及地热和大理石等30种矿种。但由于地质勘查程度较低,大多数矿产资源的储量还没有探明,因此漾濞县的矿产资源有很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生物资源境内生物多样。县域全境处于滇西横断山区高原性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季雨林至青藏高原高寒山地植被区的过渡、接壤地带,植被和植物分布包括了从南亚热带到高山冰漠带的各种类型,具有生物资源多样性的特点。其中点苍山处于横断山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区,植被区系复杂多样,为众多特有植物的分布与分化(变异)中心。据中英联合进行的苍山科学考察资料分析,有6000余种植物生存的可能,其中已查实的有182科2849种。苍山花卉资源丰富,有国家珍稀濒危植物26种,其中苍山冷杉为苍山地区特有种。县内广袤的山区上段(海拔2500米以上)植物分布状况与点苍山区的同一高度相似,下段则随着海拔降低而出现以榕属、芭蕉、木棉等植物为代表的准热带植物分布。 水电资源全县水资源总量12.6亿立方米(按年实际产水量计算),人均1.28万立方米。主要河流水质综合定级均为1级。县内河流落差都比较大,具有较好的水电开发条件。到目前为止,全县已建成小水电装机3.81万千瓦(不含西洱河二、三、四级电站和徐村电站)。正在建设的水电站有11座,装机4.73万千瓦,大部分可在2005年前投产发电;漾洱、普坪等12座装机8.66万千瓦电站正在进行前期工作;桑不老等12座装机1.66万千瓦的电站正在开展招商引资等各项准备工作。 旅游资源点苍山西坡是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组成部分,同时是省级风景名胜区­­——漾濞石门关风景名胜区的主体,也是县内旅游资源的主体。景观资源为多种类型的有机组合,极富发展生态旅游的潜力。彝族“火把节”、彝族打歌、彝族服饰等浓郁古朴的民族风情,具有观光、旅游、科研等多种价值。漾濞县城一江穿城,二河对流,三山环抱,有飞凤江亭、云龙索桥、古道石板、彝族墓群、清真古刹、苍山崖画,历史文化相当厚重。 人力资源全县乡村劳动力资源总量46332人,占总人口的46.1%,以从事农林牧渔业为主,占72.1%。有初级以上职称的人才1912人,乡土人才1.92万人。 农田水利2003年末,全县有高产稳产农田7.14万亩,小水窖池1.24万个,灌溉沟渠187.86公里,机耕路54条28.55公里;农业机械712台,总动力3401.33万千瓦;水利化程度达57.6%。 电力交通年发电量1.3亿千瓦时。有35千伏安变电站3座,35千伏安输电线路3条62公里,10千伏输电线路688公里,农户通电率98%,初级电气化已通过省州验收。投资1.7亿元,长19公里,县城连接320国道的二级公路已投入使用。2003年末,全县通车公路806公里,其中,国道(320线)45公里,省道(漾梅线和平甸线)82公里,县乡、乡村及专用公路共679公里,7乡4镇65个村民委员会均已通公路,并实现了县乡公路弹石化。交通便捷,区位优越。漾濞交通便捷。这里地处博南古道的要冲,在古代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抗日战争时期修筑的滇缅公路横贯县境。现在已建起了公路交通网络,大保高速公路和320国道穿境而过,与大理市、巍山县、洱源县、云龙县、永平县、保山昌宁县连接的公路四通八达。 民俗风情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远在新石器时代,漾濞就有彝族等少数民族的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自汉王朝在云南置郡县起,漾濞县地先后为益州、永昌、云南各郡所属,唐初六诏称雄时为样备诏地。1912年设置漾濞县,1985年改置漾濞彝族自治县。境内历史文化遗存丰厚,文物古迹众多。作于3000多年前的漾濞苍山古崖画,是云南省境内图像最多、面积最大的一组崖画,被誉为“苍洱文化之源”,具有极高的欣赏和研究价值。2001年,漾濞被省政府授予“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 漾濞文化灿烂,以彝族为代表的各族人民,受中原文化的长期熏陶,并与边疆各民族以及东南亚各国人民的文化广泛交流,形成了灿烂的漾濞文化。境内历史文化遗存丰厚,文物古迹众多,一大批风格独特的古建筑保存完整,载入《云南文物古迹大全》的就有云龙桥、普光寺、古清真寺等省、州、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项。境内有70多公里长的博南道古驿道遗址,沿途古街,至今店铺犹存。作于3000多年前的漾濞苍山古崖,是云南省境内图像最多、面积最大的一组崖画,画面生动反映了先民们狩猎、放牧、采摘、舞蹈等生活场面,具有极高的欣赏和研究价值。漾濞还产生过大量的文学作品,明代李元阳的名篇《石门山记》至今依然脍炙人口,《徐霞客游记》对漾濞也多有记述,《荒原情侣》是大理文学史上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 漾濞是彝族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最突出、内容最丰富的地区,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有传统的“火把节”,独特的“二月八”赶庙会,商贾如云的“二月十九街”和“漾濞核桃产品交易会”。有热情奔放的彝族“打歌”,美丽迷人的民族服饰,独特的婚丧习俗,浓郁的民族风情。 邮电通信全部村委会均通邮、通程控电话。程控电话用户近10762户,普及率为每10人1部。移动电话共设置基站27个,覆盖率81%,2003年末有用户10629户,普及率为每10人1.07部。 城镇建设县城面积5平方公里,有新建街、商业街、农民街、仁民街、36米大街5条主街道和1个农贸市场,现正筹建中国核桃城和大牲畜交易市场等两个专营市场。 经济发展2003年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2125万元,增3527万元,增长12.33%。第一产业实现13524万元,增771万元,增长6.05%;第二产业实现8951万元,增1325万元,增长17.37%;第三产业实现9650万元,增1431万元,增长17.41%。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比例从45:27:28调整到42:28:30,二、三产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全县粮食总产量达4338.6万公斤,完成州下达指导性计划的101.58%,产业结构调整卓有成效,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减少8453亩,粮食总产减少169.8万公斤,平均亩产增加3公斤。实现农业总产值19600万元,增1113万元,增长6.02%。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33134万元,增2954万元,增长9.8%;农民人均纯收入1366元,增加51元。 全县完成工业现价总产值19719万元,增2653万元,增长15.55%;实现工业增加值6605万元,增873万元,增长15.23%;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20%上升到21%。 财政收支持续增长。财政总收入完成4441万元,增627万元,增长16.4%,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729万元,增282万元,增长1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1138万元,增109万元,增长0.99%。 金融运行平稳。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40515万元,增4519万元,增长12.55%;各项贷款余额41135万元,增6341万元,增长18.22%;保险事业稳步发展。 全县人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完成私营经济一条街、民族一条街等开发建设工程,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市场整顿成效显著,城乡经济日益繁荣。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805万元,增2001万元,增长13.5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0812万元,增1026万元,增长10.48%。 畜牧业生产综合指标完成了年初计划,大牲畜存栏62354头(匹),增长5.10%。奶牛存栏157头,牛奶产量280吨。肉类总产量达9113吨,增长0.49%,畜牧业总产值达6350万元。深入开展畜禽防疫、检疫、检验和人工牧草种植工作,畜牧科技全面推广,进一步改良了畜种结构,改善了畜产品品质。河西镇、太平乡畜牧扶贫工程示范项目通过省州验收。 全县烤烟种植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进一步增长。共种植烤烟1万亩,收购烟叶2万担,均价达10.02元,烟农收入1013万元,烟叶销售收入1521万元,农特税222.8万元。 2007年2007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5000万元,同比增长18%;财政总收入完成8288万元,同比增长16.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042万元,同比增长15.6%;农民人均纯收入2031元,同比增长9.1%。县商务局根据各乡镇、各相关部门上报的695个招商引资项目,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中修改完善了255个项目作为2008年项目库储备。至此,县2008年招商引资项目储备工作完成。招商的外推项目共55项,其中电矿项目16项,投资额约22.7亿元;经济类项目15项,投资额约32亿元;农特产品4项,投资额约为13.7亿元;种植类7项,投资额约12亿元;养殖类项目4项,投资额约为6亿元;旅游服务类项目9项,投资额为23.9亿元。 2007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700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114.02%,工业增加值完成962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46.42%;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500万元。水电、冶金、化工、建材、优势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五大重点产业,扶持大钢、跃进化工厂、电解锌厂、供电公司等重点企业,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实现总量快速增长。一是积极拓宽发展空间。进一步放宽经营领域,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所有行业和领域,鼓励工业经济及非公有制经济进军国民经济各产业领域。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非公、中小企业发展,支持县外人员到漾创业,支持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二是着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一律对工业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开放,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着力营造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文明公正的法治环境、健康和谐的舆论环境、优质全面的服务环境,便捷畅通的基础环境,努力打造投资者的热土、兴业者的乐园。三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从县级财政中安排资金,专项用于加快工业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各类服务体系建设的扶持,鼓励、支持重点企业通过名牌发展战略做强企业。四是完善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银行不断创新面向工业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金融产品,创新信贷方式、扩大授信额度,扩展融资渠道,增加信贷支持,构建以地方银行为骨干的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2007年县电力、冶金、供电、化工、农副产品加工和其他行业领域不断拓宽,效益不断提高,工业主要产品实现较快增长。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3700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114.02%,完成倍增目标的37%,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达21000万元;工业增加值完成962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46.42%;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500万元。生产白酒370吨,核桃乳320吨,锌175吨,硫酸59424吨,钢材53000吨,发电19800万千瓦时,加工核桃仁250吨。 景点介绍苍山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苍山洱海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苍山西坡全部在漾濞境内。苍山西坡的美景以云、雪、瀑、石著称,有争奇斗艳的脉地大花园,雄险奇秀的石门关,奔腾激荡的漾濞江,喷珠溅玉的深壑飞瀑,变幻莫测的苍山玉带,郁郁葱葱的果木森林。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漾濞生态良好,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秀如春,无山不绿,无林不秀,森林覆盖率达78.80%,被誉为“绿色宝地”和“横断山脉南麓的明珠”。 脉地白王城遗址在苍山西坡,脉地东南角。遗址坐北朝南,长170米,宽约150米,面积约25500平方米,为椭圆形城址。夯土城墙尚存,城墙高2.8至3.0米,夯土层10至20公分,内发掘出麻布纹瓦片,有洗马池、练兵场。据推断为大理国时期建筑。 古驿道县内古驿道有四条,分别为漾关驿道、漾永驿道、漾剑驿道、漾云驿道。其中漾关驿道、漾永驿道从与下关交界的四十里桥起,西至与永平交界的顺濞河止,长70余公里。沿途有平坡、鸡邑铺、金牛、马厂、太平等古街,至今残留的数段驿道仍在通行,部分古街店铺犹存。漾剑驿道南从县城起,顺漾濞江岸往北至剑川止,长约150多公里,现今仍存数段遗道。漾云驿道从上街云龙桥往西北方向而行,经罗屯、沙堡登过十一个村到与云龙交界的大双河,直达云龙县城,长约110多公里。残留多段遗迹。 石门关福国寺遗址福国寺位于石门关下,该寺前身原名药师寺,《徐霞客游记》中有记述。确切的始建年代无考。经兵燹后,相传为明末遗老徐伟父子重建,东西横列二殿,南北纵建八阁,分门庭及后院,全面积3000平方米。1931年后,培修寺宇、修佛铸钟、培植花木,规模更大。旧属鸡足山佛教会所辖,缅甸、柬埔寨行僧,西藏喇嘛曾来此参拜过。1958年起,寺院遭破坏,至1961年,毁坏殆尽。1980年后逐年修复。今已复建前殿、山门,规模宏大,香火旺盛。 两院禁约碑碑立于马厂驿前铺村口,碑高150厘米,宽80厘米,今犹存。碑文“凡上司经过本驿蒙化府掌印佐二官不许远出迎送,违者以奔竟论黜。”马厂驿前铺是古博南道上重要驿站,该地为原蒙化院道府辖区漾濞驿前铺古道,而该段古道与永昌府辖区古道相连,故此碑为“蒙化院道府”和“永昌院道府”共同规定的禁约。凭此推断立碑时间在康熙年间或以前。 平坡“藤桥常住碑”旧时,平坡村北路口漾江面上曾建有一座藤子桥,是西岸向阳、石坪、高发三村通往平坡的重要桥梁。西岸桥头立有一块“藤桥常住碑”。碑高120米,宽0.57米,大理石。该碑于1958年被拆除,1966年被一村民背回石坪村用作桌面。现碑石犹存,但石碑一角断落遗失,立碑年代无考。 “江流有声”石刻该石刻原址在金牛村东南角约500米的公路下河边。在一巨石斜面上一块长1.75米,宽0.7米的长方形空间内,由右至左,横书草刻有“江流有声”四大字。字高约0.8米,宽约0.06米。该石刻为漾濞县知事王协忠于1916年书题后令石匠镌刻。现因修筑大漾路,已将石刻凿切下来,迁至南面约百余米的公路边,镶砌于另一巨石之上。 平坡“旌表节孝”石牌坊建于清同治五年(1867)。在原平坡区政府旧址大门左侧约30米处,这是一座四方石柱的三孔牌坊,中间一孔宽2.5米,两边各宽2米。牌坊立四根大方石柱,中间两根高4米,左右两根各高3.5米。石柱边宽均为40厘米,顶端各雕有一蹲石狮子。从地面向上高2.6米的牌坊的三孔架上,都用大横石条镶嵌着一块与石条长度相等的大理石横匾,横匾的前后两面书写着文字。再往上一层,又有一块也是用石条镶嵌着的大理石横匾。上下两块横匾之间,安放着一块长80厘米,宽60厘米的大理石直匾,上面用金粉书写着“旌表节孝”四个大字。这座石牌坊是朝廷为表彰孝子杨飞熊,“允准旌表,流芳百世”而拨资建造的。石牌坊建好后,为了教育后人,由蒙化府出面,遍请滇西一带府州县官员及地方知名人士,前来平坡街参加“旌表节孝”牌坊落成典礼。在庆典会上,宣读皇帝的圣旨:“凡大小官员通过牌坊时,要下轿下马。”该石牌坊已于1958年大跃进时被拆除做石墩安放水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