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阳洼坡遗址 |
释义 | 概况阳洼坡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转导乡阳洼坡村东寺滩村西南,马营河北台地处。遗址面积约150×100米,遗址中部有一条自然小沟,将遗址分割成东西两部,北部紧靠阳洼坡至寺滩村大路,大路对遗址略有破坏,南临马营河。遗址西部覆盖层在平整土地时被移动, 部分遗迹裸露,遍地见有陶片及房屋居住面硬块,遗址东部保存完好。文化堆积厚60-100厘米。为青海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内容1980年,青海省文物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局部试掘,揭露面积850平方米,清理房屋5座,灶坑9个,灰坑2个,出土文物3000余件。房屋分圆形和方形两种,都是半地穴式。室内居住面都垫有厚10-20厘米的黄褐色土,质地坚硬平整。 保存较好的第四号房屋为圆形,直径460厘米,门向南开,房屋周围排列距离大致相等的柱洞10个,柱洞内填碎砂和碎陶片,并抹以草拌泥。室内中间有一直径80厘米的圆形灶,灶旁放置半个粗陶缸。 第三号房屋为方形,门也开在南面,房屋东西宽600厘米,南北长610厘米,东西两壁残留有质地坚硬的草拌泥块,东南角遗留有一段经过夯打的墙基,此房屋除挖坑形成半地穴式四壁外,并用草拌泥垒筑加固,除西壁未见柱洞,其他三壁皆有数量不等的柱洞。室内有3个直径80厘米的圆形灶,东灶灶台高出居住地面,另两个灶皆与地面平齐,所有灶台都经过多次修 补。灰坑都是敞口圜底式。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骨角器。其中陶器有泥质灰陶、红陶、加砂灰陶、红陶。器形有侈口平沿盆、曲腹盆、敛口盆、钵、碗、缸、小口尖底瓶等。陶器纹饰有绳纹、划纹、弦纹、附加堆纹和彩绘。彩绘花纹图案大部为圆点纹、弧线纹、三角纹、方格纹、花瓣纹等。石器有石斧、石凿、石刀、弹丸等。骨角器有铲、锥、针。此外尚有较多的石环、陶环装饰品和用陶片制成的陶刀。 遗址类型阳洼坡遗址的内涵基本上与甘肃武山石岭下遗址相似,出土物既具有中原地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特点,又有马家窑文化的主要成分。发掘者认为宜归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三号方型房子可复原成四面坡式屋顶,对研究中国古建筑史有重要意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