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阳江方言 |
释义 | the dialect in Yangjiang 一、概要与文化渊源阳江市位于广东西南,东与江门市的恩平、台山市交界,北同云浮市的罗定市、新兴县及茂名市的信宜市接壤,西接茂名市的高州市、电白县,南临南海。地势由北向南倾斜,依山傍海,东北有天露山屏障,西北有云雾山环绕。在地形上带有一点与世隔绝的意味,尤其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与外界的交流更是少之又少。因此阳江形成了其独特的民俗文化以及独特的语言。 阳江方言属粤方言的一个分支,有人将之划分为高阳片。也有人将粤方言分为六个次方言区:西江——珠江流域、浔江——郁江流域、北流江——南流江流域、南江——鉴江流域、漠阳江流域,潭江流域。其中阳江方言属漠阳江流域,高州方言属南江——鉴江流域。阳江方言以高州方言为基准,因此在声韵母系统有相通之处,但在声韵调组合上则有明显差异。 阳江方言主要受到四种文化的影响:俚僚文化、中原汉文化、闽客文化、海外文化。 阳江自汉以来属高凉郡(今高州)管辖,为俚人居地。隋唐时俚人发展为大规模部落联盟,冯冼家族为当时的实际统治者。即使后来俚人被汉化或迁徙,俚僚文化依然作为一种底层文化积淀下来,成为漠阳文化的的一个深层组成部分。亦因此,阳江方言内包含大量高州方言因素。直到今天的阳江方言中依然可以看到许多古越文化痕迹。 中原汉文化从秦汉开始南下,在宋代取得主流文化地位。在阳江话与广州话的比较中,可以发现许多较为接近普通话的因素,如广州话的“食饭”在阳江话与普通话中均为“吃饭”,广州话中的“睇”在阳江话与普通话中也同样为“看”。 阳江依山傍海,明清以来,先后有善耕山的客家人与善耕海的闽南人入居,成为阳江人的一部人。而他们的客家话与闽南话亦融为阳江话的一部分,如米汤称“饮”,花生称“地豆”绳子称“索”等,都是闽南语词汇。而阳江话在语音上也与客家话有一点点相似。 二、语音阳江方言的音调有十一个之多,是与广州话在语音上区别最大的地方,它比广州话的音调要高昂与尖锐。有很多字如“罢”、“伴”、“鼻”、“卜”等,其在阳江话里的声母和韵母与其在广州话里的一模一样,声调却不一样。因此不懂阳江话的人听起来像听到一群人在吵架一样。 声母上阳江话既与广州话的情况差异不大,又有普通话的影子。像广州话中的“n”“l”不分,但在阳江话中却泾渭分明。同时阳江话同广州话一样里没有“z”、“zh”、“j”这一类声母的区别。阳江话里还有一类特别的声母,即是“四”、“死”、“三”、“私”等字的在阳江话里的声母。这个特殊的声母在高州话里也有。会念这个声母的字通常出现在普通话中“s”与“i”、“u”、“an”、“ang”、“uan”、“ui”、“uo”、“ao”、“ai”等结合的字中。 三、词汇阳江话的词汇保留了许多古代词汇,如在阳江话里“走”是“跑”的意思,“行”是“走”的意思,“其”是指“他”。同是阳江话还保留了许多古越语词汇,如稻田或水田在古越语中称“那”,“那”字起首的地名即为水稻分布区。而阳江“那”字的地名很多,像“那龙”、“那洛”、“那栋”等;“洞”也属古越语地名,阳江有“随洞”、“儒洞”等;还有,猪圈称“猪騄”,柚子称“仆子”,青蛙称“蛤”等。 阳江话与广州话及普通话的词汇对比: 阳江话 广州话 普通话 落水 —— 落雨 —— 下雨 间(普通话第二声)—— 冻 —— 凉 昨(与“撞”同音)日 —— 寻日 —— 昨天 来日 —— 听日 —— 明天 古排 —— 呢排 —— 近来 古阵 —— 宜家 —— 现在 窗棂 —— 窗 —— 窗户 腾(普通话第二声)衫—— 除衫 —— 脱衣服 蚊虫 —— 蚊 —— 蚊子 蚊子 —— 乌蝇 —— 苍蝇 手马头 —— 手趾公 —— 大拇指 无 —— 唔 —— 不 都 —— 左 —— 了 吃都饭 —— 食左饭 —— 吃了饭 四、语法阳江话的语法与广州话的语法大同小异,让人感觉差异大的只是虚词与语气词的不同。 五、现状与发展阳江方言相对于粤方言、闽方言等大方言来说,受到的重视并不大,其生存空间似乎也正在逐渐缩小。 首先,普及普通话对阳江方言造成的冲击。我们从小学入学第一天开始,所接触的课堂语言便是普通话。即使有的老师课堂上并不讲普通话而说阳江话,我们从小认的字也是也普通话的面孔出现。课本上的生字是普通话,不认识的字查字典同样是只能查到普通话读音,而我们所学的一整套拼音系统及文字系统,也是以普通话为基础的。这样就造成了我们有很多字都只知道普通话读音而不知道阳江话读音,如“踉跄”、“蹁跹”等较为书面化的字词。同时,有许多阳江话我们都将其读音普通话化了。如“莹”字在我们的父母那一辈还是读“wing”,到了我们这里就变成“ying”了;还有“盾”字,我一直不敢肯定它应该读“den”还是“ten”。 其次,大学普及对阳江方言的冲击。广东人念大学多集中在广州,阳江人也不例外。每年都有一大批学子考上大学,到广州开始他们的大学生涯。入乡随俗,到了广州自然也是说广州话。然而,这样却使得阳江话开始逐渐被广州话同化。如在广州长期“n”“l”不分,当讲回阳江话的时候便时常会转不过来;“感”的在阳江话中没有鼻音,在广州话中却有鼻音(类似于“敢”),广州话的“感”讲多了,讲回阳江话而又缺乏保护方言意识的话,阳江话的“感”便变成广州话的“感”,只是声调依然是阳江话“感”的声调。 最后,盲目商业化对阳江方言造成的冲击。阳江是个努力发展经济的城市,然而它却选择了模仿广州作为发展经济的一种途径。有一些商铺模仿广州北京路的模式,甚至有的商铺员工要对顾客讲广州话。这种行为不见得会带来多大的商业利益,却恰恰打击了阳江方言的尊严与自信心。 我认为阳江政府及教育部门应该重视对阳江方言的保护,让人们意识到阳江方言所面临的危机,加强人们的危机意识,否则,阳江方言将前景堪忧。 六、常用工具书《阳江方言注音字汇》——第一本以阳江话音和普通话音对照的字典。 阳江市中华诗词学会、楹联学会原会长、书法家协会原会长、中国语言文学高级讲师谢绍祯编注的《阳江方言注音字汇》是一本学习阳江方言的实用性工具书。该书发行前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曾传荣、林贤道、姚维幸等同志提示尤多;著名语言学家山东省青岛大学黄伯荣教授(阳江籍),亦于审阅后给予肯定。该书得到当年阳江县教育局专题组织审正。 经过20多年传播,该书得到广大阳江群众普遍认同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工具书,已经多次发行,在阳江基本上已家喻户晓。 此书实用性强,是以《新华字典》为基本内容,以阳江方音同普通话音对照。为了配合全国教育界“诗词进校园”,又增编了以古诗词平水韵为根据的常用诗韵,更全面地适合于地方中小学教与学和全体机关干部、社会群众的文化需要,比单纯用普通话注音的《新华字典》充实得多。它更方便、更有效地根据方音推广普通话,进一步加强了配合《新华字典》的作用。 此书具有以下的特点: 1、准确保留我国少数方言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族语音。这有着世界性民族语言意义。我国教育部规定各大学语言学系要教授一种少数地区方言的原因即在于此。 2、以正确的方言推广普通话。此书将普通话读音和阳江话读音对照比较,易于辨别,可减少方言对普通话的影响,使普通话讲得更准,易于掌握。 3、更难得的是“常用诗韵”。此书附有全部常用诗韵平水韵。分上平声十五韵,下平声十五韵,上声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三直韵。这就便于诗词进校园,便于诗词教学,便于学生阅读和学写诗词。在高考中提高语文成绩,不懂诗词的只有“望诗兴叹”。因此,此书对帮助诗词进校园,培养千百万继往开来的诗词事业接班人,十分有利,对一般诗词爱好者同样有利。 说明:同音字注音、反切注音是曾经普遍采用过的注音方法。但是,同音字注音、反切注音用字十分繁复,而且还会出现这种情况:注音字、反切字比所注音字更难认、更生僻,甚至有的字找不到同音字或贴切的反切上下字。因此,同音字注音、反切注音有它的局限性。为了克服这种局限性,出现过注音字母注音。后来,又发展到用汉语拼音字母注音。汉语拼音注音,给我们有了表音准确,易学易用的注音工具。 阳江方言和现代汉语(普通话)都渊源古代汉语,它们之间有差异,但也有共同的地方。能不能运用拼音字母给阳江方言拼音注音呢?这是个值得研究的题目。阳江方言与普通话有它的共同的地方,而且多年推广普通话,许多人学会了汉语拼音,这些都为阳江方言拼音注音打下了基础。 阳江方言拼音注音,是用拼音字母,参考汉语拼音的原则和方法,根据阳江方言规律进行拼读的一种注音方法。 反切字注音是我国传统的注音方法。反切的方法是用两个字合起来注明另一个字的读音。构成反切的两个字,上边的称为反切上字,下边的称为反切下字。上字的声母和所注音字(反切字)的声母相同;下边的韵母(包括声调)和所注音字的韵母、声调相同。也就是“上字定声,下字定韵”。在反切字时,取上字的声母和下字的韵母拼合,就能读出被反切字的读音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