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阳城故城遗址 |
释义 | 阳城故城遗址阳城故城遗址在今商水县舒庄乡的扶苏村北,为秦朝末年中国第一次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诞生地。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城由内城和外城组成,城墙由夯土筑建。外城东北部夯土 墙现仍高出地面,长约200米,其余为间断残存。连接一起外城 墙东西长800米,南北宽500米,城走向为一直线。城基部宽20 米。内城东西分别距外城东西城墙各270米,北墙利用外城的北 墙,每边长250米。城内地面散布战国秦汉时期的瓦砾很多。内 城至今当地还俗称“金銮殿”。在内城东南角发现有“扶苏司工” 陶器残底四件。 据《史记。陈涉世家、正义》载:“陈涉,阳城人也。”“阳城 河南府县、、、、、又陈。”《汉书、地理志》记载阳城为汝南郡。 后有人称扶苏城是因“陈涉起兵,自称公子扶苏,从人望也”而起,而实际还是阳城。扶苏寺已无存,但扶苏墓仍存。1983年《考古》第9期载文对此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和考证。 该城址保存完整,规模宏大,与史料和传说一致,为研究陈 胜起义及战国时期的城池建筑和历史,提供了大量的实物。陈胜 出生于商水也得到无可争辩的证明。 阳城古城历史阳城,春秋时楚国所置。前506年,蔡灭沈,属楚。因南临一条发育古老的水道——荆河,取“山南水北为阳”之意,故名“阳城”。 楚悼王(前401年即位)时,此为王族阳城君的采地。前381年,悼王去世,阳城君在丧所围攻吴起,误射中王尸,楚将依法办罪,阳城君出走,楚收回封国。后以毗邻魏境,为楚国北疆的军事重镇,著名的楚辞作家宋玉赋有“惑阳城,迷下蔡”之语。 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置阳城县,属陈郡,当地文史工作者考证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领袖陈胜的乡里。由于阳城、上蔡毗邻,故前209年大泽乡起义爆发后,赵高以此向二世进谄,“丞相长男李由为三川守,楚盗陈胜等皆傍县之子,以故楚盗公行,过三川(郡)城守不肯击,闻其文书相往来。” 西汉时阳城改属汝南郡。地节四年(前66年)封宗正刘德为阳城侯。西汉末年,王莽摄政,天下大乱,刘德曾孙刘飒嗣位后“败绝”。东汉光武帝刘秀为消减官僚机构,减轻庶民负担,去武官进文吏,省并郡县,阳城裁并入汝阳,为汝阳籍世家大族袁安的庄宅。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袁氏族人皆背景离乡,袁氏庄宅夷为丘墟,但名称不废。 唐代历朝信奉佛教,在阳城故城遗址上建阳城寺院,至民国仅遗黄鹭殿等殿阁。 实地考察:该故城东西长825米,南北宽685米,呈长方形,四周城垣、城濠呈直角、直线,实测城濠宽约18米,淤稍洼,低于周围平均地面约0.5米。城坦高出周围平均地面1—2米。以北垣保持较好,1975年其上开掘了一条水渠,主要部分被挖,掘出战国以后各时期的砖块、残瓦,但保存较好的西段,铲去耕土层仍可辨见夯迹。遗址内的文化层,西部、东部有别,西部东西长约400米,堆积物丰厚。散见有楚币(蚊鼻钱)、秦半两、五铢钱等,还有纹饰不同的战国至汉代砖块、残瓦、瓦当残片及小件金属器物,时而还挖出古代的房屋建筑基础、房廊基础柱石。东部东西长约425米,堆积层厚度逊于西部,陶片、残砖、碎瓦等数量也明显少于西部,显而易见属于“闾左”的平民住区。砖瓦柱石结构室宇建筑主要集中在西部,反映此处是先秦、汉代官署“豪右”的贵州宅居区。 该遗址被平舆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资源闲置,但人为破坏的状况已得到禁止。有待于开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