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洋中脊系变格跳位 |
释义 | 洋中脊系变格跳位(pattern change and location jump of ridges):洋底磁条带的分布图式表明,不同地质时代的磁条带格局有明显改变,反映了海底扩张作用方向和位置的演化。戈登·帕克哈姆(Gordon Packham,1996)据此把东印度洋中生代的海底扩张历史分成三个幕。类似的现象也在其他大洋存在,如智利南端与南极大陆之间等地。马宗晋等(2003)把洋脊伸展方向或构造型式在演化进程中的这种明显改变称为洋脊变格(Pattem change of ridges),把洋脊位置的突然改变称之为洋脊跳位(location jump of ridges)。他根据坎迪(S.C.Cande,1989)编制的第三代全球洋底磁条带图对三大洋现存的磁条带形迹作了系统研究,提出这三个大洋的洋底都是从距今160百万年左右的中侏罗世开始增生的,共可划分成160~137百万年,137~97百万年,97~58百万年,58~36百万年,36~10百万年和10百万年以来等六个幕。其中二、三、四幕为全球同步的大规模增生期。其余各幕规模较小,同步性也稍差。根据增生历史的差异和结构的不连续性,提出可以把全球三大洋底划分为49个相对独立的增生作用区。因此威尔逊履带式的洋底板块运动模式应当改变,由地幔不同深度层的构造—热过程导致的上涌热物质的侧向对流运动模式取代。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